APP下载

城市文化资本视角下的城市更新探究
——以无锡为例

2019-11-26沈晓敏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9期
关键词:城市更新无锡资本

沈晓敏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无锡 214028)

历经21世纪初的十余年城市经营活动热潮之后,诸多城市的面貌虽然越发“新”“大”“洋”,规模也蔚为可观,但城市的文化个性却湮没于同质化的城市街景之中,城市建设活动也亟需回归客观与理性。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指导文件的出台,城市治理和服务水平的标准上升到了新的高度。为了使城市建设更具内涵与长远意义,城市文化资本所富有的极强文化生命力与鲜明的资本价值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开始受重视。因此,在具体城市更新活动中如何将文化资本用来塑造城市新的特色魅力与供给发展所需的续航力,成为城市管理和规划者们面临的一个重要命题。

一、城市文化资本与城市更新

著名的城市学家刘易斯·芒福德将城市的发展改进视作一项综合性的改革活动。他明确提出,城市设计的远大任务在于协调发挥城市的职能和机理,以“重新建造人类文明”[1]。完成这一使命,光靠经济资本的推动是显然不够的,有效利用城市的文化资本才能让当代城市建设“内外兼修”。

(一)文化资本之于城市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泛指一切与文化和文化活动有关的有形及无形资产。”[2]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象征和标志,包纳着人类社会活动所造就的城市物质财富、文化品质、居民素质,这又成为城市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的有机构成部分[3],所以城市发展过程中所积聚下来的资产可视作每座城市发展所需的重要“资本”。布迪厄的“文化资本”论给予了人们在研究文化资源利用途径等方面新的启示,虽然“文化资本”难以像经济资本那样被定量化操作,但对“文化资本”的三种形态分析研究可探知文化资本与城市建设之间的内涵联系。

1.“象征形式所有化”明确了文化资本的转换程度。布迪厄认为,对于个体而言,只有将文化和修养真正吸收为精神和身体的一部分,才能转变为资本。因此,若对文化资源转化程度的认知不到位的话,文化资源只能流于表面形式,甚至被利用为城市管理者装点门面的临时性知识而已。

2.“物化”揭示了文化资本转换的直接途径和误区。布迪厄指出,经济资本可以直接转换成客观形态的文化资本,即花钱可以买来文化资本,但这并不意味着直接去采购或复制相似的物料就可以使城市显得有文化韵味。因为文化资本不可能是纯粹的物质状态,所以要想文化资本发挥其作用,必须有真正的城市文化底蕴作为依托。

3.“制度化”阐明了文化资本得以转换的制度保障。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的制度化可以将个体层面的身体化文化资本转换为社会公认的形态。因此,在城市更新活动中将城市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理念与举措进一步制度化,才能获取民众的广泛认可并得以有效地进行实践推行。

(二)城市文化资本之于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早期特指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欧解决内城衰退问题而采取的城市发展手段。对于中国而言,“城市更新”更多意味着探寻区域特色的“城市复兴”途径和策略,并由物质环境的提高进阶至城市文化的建设。受布迪厄的启迪和影响,国内学者张鸿雁将文化资本的意义从个人文化资本延伸到城市并发现了新的功能演绎,并将“城市文化资本”动机机制视为现代城市文化与城市经营的新增长点[4]。“城市文化资本”对“城市更新”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城市更新不能脱离城市的文化精神。每座城市在发展史上都会累积沉淀出它特有的传统文化和具有共识的城市精神文化,其不仅维系着居民对城市的归属感,同时也激励着市民为城市的美好未来而奋斗。因此,在城市更新过程中,要格外注意对城市精神的感召力的利用和对具有标识性的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2.城市更新要提升城市的群体文化行为。一座城市居民的总体素养直接影响外界对这座城市的口碑与美誉度。城市居民的个体素养体现的是单个的“文化资本”,当群体的受教育水平越高,行为举止越文明,那么这座城市的文化资本就越高。例如,城市的守信程度层面的风评高低会直接影响外界的投资程度便是一个重要例证,所以在进行城市更新建设时不能忽视对居民整体素养的提升。

3.城市更新要优化城市的视觉形象表现。城市的市容市貌不仅时刻影响当地居民的身心感受,也直接地影响旅客和投资者的感官体验。在这层意义上,一座城市所具有的干净整洁的风貌、全面便利的基础设施、富有地方特色与较高审美趣味的视觉系统可以直接转化为资本价值,因而在城市更新中应注重城市形象的美学价值和功能价值。

二、无锡城市文化资本的分析

“文化资本”是一种比“经济资本”更持久、更绿色,也更有“钱”途的资本[5]。每座城市都会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累积而形成自己的城市文化资本,并呈现出一定的个性和特征。

(一)无锡城市文化资本的优势

1.无锡的人文景观和历史存留造就了富足的资本。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无锡(含江阴、宜兴),目前具有惠山祠堂、东林书院、寄畅园、泰伯和庙等31处国保单位,76处省保单位和335处市保单位,并有梁祝传说、吴歌、道教音乐、锡剧、无锡留青竹刻、惠山泥人、无锡精微绣、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等1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无锡的名人资源也是不容小觑的,例如:悯农诗人李绅,著名画家顾恺之、倪瓒,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清末名流薛福成,民族企业家荣氏兄弟,文理大师顾毓,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国学大师钱穆和知名作家钱钟书等;此外,无锡还具有中国泥人博物馆、中国乡镇企业博物馆、中国丝业博物馆等国字号博物馆,也彰显出无锡不凡的文化底蕴。

2.无锡的城市文化精神为城市吸纳了较多的外部资本。泰伯奔吴的传说造就无锡自古以来的“尚德”精神;清末民初无锡实业家们实业兴邦的奋斗精神不仅缔造出了一座工商历史文化名城,而且使“务实”精神名扬海内外;改革开放初期,无锡乡镇企业家们缔造出的“苏南模式”和20世纪90年代探索的外向型经济模式,不仅富饶了本埠,还惠及了他乡。因此,早在2004年无锡就入围CCTV“全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后来又多年入选“福布斯大陆最佳商业城市”,并获得“中国最佳商务城市”“最具有投资价值的城市“等荣誉,这也充分证明优良的城市文化精神为无锡带来了丰富的资本。

表1 无锡主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开发项目

3.无锡的城市形象建设为城市提供了直接的资本价值。无锡本身就是座山水风光秀美的江南名城,既有独揽“太湖佳绝处”的鼋头渚,又坐拥“江南第一山”的惠山。作为第一批优秀旅游城市,无锡具有中央电视台无锡影视基地三国水浒景区、无锡灵山胜境风景区等5A级景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努力,使无锡斩获了“国际花园城市E类第一名”与“中国幸福城市特别荣誉大奖”,并多次荣膺内地宜居城市第一名。一团和气的城市形象代言人“阿福”与“阿喜”令人舒心;玉飞凤这一城市形象标识显示了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在国际建筑设计邀请赛中荣获一等奖的无锡建筑地标——无锡大剧院又彰显了无锡较高的审美艺术追求。上述优良的城市形象不仅可增强本市居民的自豪感与凝聚力,还能为无锡赢得更多的商、旅、学等资本的注入。

(二)无锡城市文化资本的不足

无锡城市文化资本总体实力不俗,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缺乏“独一性”的文化资产和面临较强的外部竞争形式,无锡的城市文化资本也暴露出了一定的缺陷与不足。

1.无锡的城市文化资本在区域内不够出众。虽然在经济形象、城市生态、制度化投入、人力资源水平等方面无锡在江苏省内处于第一层级[6],但是与苏州、南京相比,其在历史文化、教育科研、科技研发、经济贸易、创意产业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例如,无锡的高校与科研院所的数量和质量与南京存在较大差距,区域内的历史文化地位和知名度不如近邻苏州等问题,使得无锡在江苏省内的竞争优势并不出众。

2.无锡的城市文化资本特征不够明显。在长三角区域内,上海的“海派文化”、苏州的“苏式情调”、南京的“六朝古都、民国风情”、扬州的“闲适慢生活”特征均令人印象深刻。正如南京博物院、明故宫遗址、民国建筑、长江大桥之于南京;苏式园林之于苏州;瘦西湖之于扬州;恐龙园之于常州。但我们很难去为无锡觅得一个广为人知并一致认同的典型文化资本标识,虽然鼋头渚和灵山胜境具有较高的旅游知名度,但它们难以担当这座城市最典型特征文化资本的大任。无锡至今未能提炼出一句展现自身特质与实力并广受认可的城市宣传口号,只能用语出名剧但内涵模糊的一句“无锡是个好地方”来应付,也反映了这一问题。

三、无锡城市更新的状况

诸多城市更新实践结果证明:地方政府意识到,在无形资产和自身特色方面有良好表现的城市会有更多胜出的机会。因此,在城市的“三旧”改造中,不仅要完善城市的形象,还要借机进行城市文化资本的整合与重构。

(一)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

无锡主要有清名桥——南长街、小娄巷、荣巷、惠山古镇和荡口古镇五大历史文化街区。各个街区的开发项目立足于保护原有的历史文化风貌、自然风情和建筑群,并依据具体的存留现状适度地注入活力因素:多种形态的商业业态入驻街区,使街区形成历史文化、商业休闲、旅游娱乐“三位一体”的综合体验项目(详见表1)。

无锡的历史文化街区改造虽各有特色,但是在其开发过程中基本采用了将街区内的原住民外迁的方式,导致了街区文化生活的“空心化”现象,致使江南水乡生活意蕴缺失[7]。虽然外迁原住民可以让项目主体尽可能地对街区进行整体化与个性化的设计与包装,但是人是城市文化的主要载体,也能最生动地演绎城市生活,没了他们街区也就失去了文化的灵魂。南长街被商业氛围所笼罩而文化气息淡薄,惠山古镇不如苏州的山塘街和平江路来得“活色生香”就是最直接的印证。

(二)工业遗址(旧厂房)的改造更新

无锡是民族工商业的肇兴之地,因而具有高质量的工业遗址。这些旧厂房不仅体现着这座城市历经的工业文明,同时也具有时代变迁遗留的文韵。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空间的旧厂房改造,终极目标是为了其文化的繁荣与发展[8]。旧厂房的改造一般采用工业LOFT风格的空间设计,再加上创意的注入表达,可吸引着艺术家们前来驻足演出,文艺人群聚集交流,进行物质与精神价值的再创造(详见表2)。

表2 无锡旧厂房改造主要项目

虽然无锡的工业遗址改造项目促成了一定时期内旧建筑里演绎出城市文化的新风尚,但是无锡的旧厂房主要借用了SOHO社区的形式,开发的形式相对单一。旧厂房本身就存在空间体量有限的问题,假若在此空间内的创意项目未得到有效的更新或未形成类似于北京798、上海1933老场坊这样的品牌力时,旧厂房改造项目的预期目标和效果就难以达成,其人气也会逐步下降,而无锡的旧厂房改造项目经过数年运营后正在面临这样的危机。

(三)旧城区的更新状况

城市的发展必然会历经一个新旧不断交替的循环。当年繁华的中心城区地块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退变成脏乱差的旧城区,给居住者带来生活的不便甚至是压抑。无锡较高的城市发展水平使其摆脱早期旧城改造中为了追求土地价值而进行的大规模拆迁。近年来,无锡的城市更新活动总体已转向渐进式的、小规模改造,以逐步推进中心城区样貌与功能的优化,旧城区改造项目不仅是靓化城市风景线,实现土地资源的再利用,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改善城市的功能结构并优化城市的文化资本的外在表现(详见附表1)。

旧城区的改造往往会变成地理景观的生产和社区的高端化,因此城市生活的印记、社区的文化脉络往往被新一轮的地产开发所阻绝。无锡旧城区的改造与国内其他城市相似,都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动员民众进行土地的出让,而未能促进公众的有效参与而形成“自愿式更新”与“协同化更新”。因此,无锡的旧城区改造主要还是停留在土地资源的利用层面,如何真正地促进城市更新与城市文化建设的内涵衔接是未来有待解决的问题。

四、城市文化资本视角下的无锡城市更新策略

城市更新活动主要包含硬环境(以物质空间为主)的改造和软环境(以城市文化为核心)的延续和更新。但国内的不少城市管理者们由于受GDP考核影响、片面强调速度和追求规模,导致资源透支和环境恶化,还扼杀了原有的城市文化的个性特色。纳入“城市文化资本”这一具有公共价值属性理念,可以引导城市更新活动朝着兼顾社会、文化和环境三方面的协调发展的方向进发。若构建成城市的内在“文化动因”,可以使城市社会的结构与功能出现循环累积性增长,并有机会形成城市发展的永续动力机制。

(一)城市更新时应维护文化资本的公共价值

“城市文化资本”的特殊意义在于城市社会的公益性和社会发展的规范性[4][5]。因此,“城市文化资本”的运作不能纯粹地考量其能带来的“经济收入”,还必须兼顾其公共价值属性。但由于地方政府在城市更新建设中既是投资者又是管理者,身兼“运动员”与“裁判员”的双重角色,再加上职能部门受“晋升锦标赛”的影响和政治激励的诱导,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偏向于选择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路径,或者趋利于一方。但政府作为社会整体利益的代表,扮演的角色必须是积极、公正的[9],在城市更新活动中,政府应开展更多普惠性项目,放大“城市文化资本”的社会效益,间接地、逐步地获取经济回报。例如,利用无锡优良“城市文化资本”的社会效益,可以提升城市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并吸引更多人才留锡、来锡,不仅可减少市政在维护社会稳定团结方面的投入,还可以促进锡城形成“人才洼地”进一步扩充本城的文化资本。

(二)城市更新中要形成多元协作局面

城市更新是一项复杂而系统性的过程,而城市的文化资本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单靠政府的主体决策往往会顾此失彼。在城市更新建设过程中,也必须建立起“政府为主导”的局面,同时积极吸纳企业和公民社会三元主体协同合作治理的模式,政府在功能定位上是城市品牌建设的动员者、组织者与协调者。在做好顶层设计与提供政策服务的基础上,践行“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依法行政的行为准则、公众需求导向的服务模式和回应民意的政府责任”[10]。以上海田子坊为例,其最初开发时政府和开发商均未参与,艺术家陈逸飞的工作室进驻后,陡然成为沪上文化创意设计机构的集聚区,后由政府牵线成立的艺委会和管委会也分别属于服务机构和社会组织。所以,田子坊社区更新作为一种居民自发参与的城市更新模式,不仅有效地将民间的城市文化资本进行了实际运作和转化,同时还为社区更新提供了参照范本。而无锡在这方面尚未有成熟的案例,以此模式进行开发可有效避免惠山古镇、南长街等街区出现的城市文化生活“空心化”现象,既节省精力、财力与物力,又能收获较好的口碑。

(三)城市更新要借力于产业的转型发展

任何一座城市都不能只拘泥于固有的文化资本,需要通过创意产业的开发和运作使其获得新的魅力与价值。一方面,对文化资源进行创意策划、运作管理和营销传播等创新性活化后,城市文化资源可转化为一定的城市文化资本;另一方面,创意产业和创意氛围的宣传可以美化城市的公众形象来吸引投资者和高水平劳动力等[11],进一步夯实城市的文化资本。但近年来无锡的文化产业在GDP占比低于5%,是苏南五市中的倒数第一,这反映出锡城的产业结构需要调整与优化,才能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力来实现文化资本开发层面的”弯道超车“。例如,深圳作为一座本身就是被“设计”出来的移民城市,其文化底蕴和资产并不富足,但是通过三旧改造为创意企业腾出了50多个产业园和设计基地,再加上文博会和国际创意博览会等品牌项目的运营,使其居民的文化素养、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均得到了提升,荣膺“设计之都”的美誉。因此,在未来的城市更新活动中,无锡市政府要进一步加强产业的升级转型,维持在影视制作领域优势的同时,着力发展锡钢浜文旅综合体、大拈花湾等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同时引进真正富有原创能力和营销策划的人才,利用新生的文化资本为无锡的城市发展提供绵延的活力。

附表1 2018年以来无锡中心城区(旧城区)主要改造项目

猜你喜欢

城市更新无锡资本
防止大拆大建!广州正式发布城市更新5个指引
无锡一棉
定调!广州城市更新由国企主导!
资本支出的狂欢:投资潮即将到来 精读
城市更新,让生活更美好
金茂资本 上地J SPACE
无锡确定11月1日为“无锡企业家日”
城市更新,时空“生长”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无锡
资本策局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