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服务外包的“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2019-11-26胡垂立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9期
关键词:体系服务教育

胡垂立

(广州工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0850)

自创新创业教育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创新创业环境持续改善,高校积极服务国家驱动发展与经济转型升级的国家战略,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然而在发展过程中,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所存在的松散、单一、缺乏整体性等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严重制约着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影响高质量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问题亟待解决、刻不容缓。

国务院在2018年9月26日发布《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国发〔2018〕32号)(以下简称《意见》),支持高校深化产教融合,引入企业开展生产性实习实训;《意见》指出,要完善“互联网+”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积极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支持创新创业活动[1]。随着互联网的高速进展,所有产业的发展都趋于网络化,企业都在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服务外包模式来节省成本,提高项目效率。鉴于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开展中所遇到的瓶颈问题,应用型高校可按照企业的业务领域与自身专业优势的匹配度来引入服务外包业务,深化产教融合,开展基于服务外包的创新创业教育,并以此为基础,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从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发展。

一、服务外包发展状况

服务外包是指企业为了提高核心竞争力,降低非核心业务成本,将价值链中没有竞争优势的非核心业务承包出去,集中资源在自身最擅长的关键性环节,从而降低生产成本、节约企业资源、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2]。随着外包市场的快速发展,服务外包领域在不断拓展,其中计算机领域服务外包业务最为旺盛。服务外包作为绿色产业的一种新形态,已成为拓宽就业渠道、吸引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新高地。

二、服务外包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一)基于服务外包的创新创业

应用型高校应主动适应区域经济转型升级需要,人才培养需要契合社会需求,将学生培养成适应市场需求、有效服务社会的高级应用型、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以智力密集型生产为主导的服务外包,属于“人脑”“电脑”并举的“轻资产”行业,专业性强、创业门槛低、风险低、可持续发展,非常适合在校大学生创业[3]。2014年,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加大发展服务外包产业,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高技术、高附加值为特点的服务外包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着力点;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中,提出“依照服务外包人才相关标准组织实施教学活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改革试点,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4]。广东毗邻港澳、靠近南海,地理位置优越和经济发达的强大优势为服务外包的发展提供了庞大的市场,广东青年人口众多,并且有勇于创新、敢于创业的优良传统,创新创业气氛浓厚,蕴藏着创新创业创造的巨大潜能[5]。显而易见,本校作为广东省应用型本科院校,地处珠三角腹地,开展基于服务外包的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服务外包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鉴于当前大学生个性差异大,应用型高校应该以生为本,注重个性化创新创业教育,立足应用、贴近行业、培育特色,走错位发展之路,通过由学生自主组建、教师指导的一系列虚拟公司运营服务外包业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突出个性化与多样化发展。以服务外包项目为载体的虚拟公司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将企业用人与学校育人、教研与科研有机结合,不仅提高了学校实验实训室的利用率,也为在校的学生提供了创新创业、就业的实践平台,学生得到了真正的锻炼,是创新创业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其他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校企合作与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提供了示范与借鉴案例。

三、“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与优势

(一)内涵

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连接一切”的优势大幅度改变了现代社会的生活生产方式,社会发展信息化趋势日益显著,“互联网+”成为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拓展了创业的广度和深度。显然,“互联网+”已成为一个“具有历史穿透性力量的战略性概念”,是21世纪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将互联网思维深入融入到传统行业中,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以促成传统行业的创新升级。教育属于非常传统的行业形态,创新创业教育是传统教育领域随着科技迅速发展而增加的“新因子”,高校在科研与教学方面经验丰富,但在师资、资金、帮扶政策、氛围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必须以“互联网+”的开放思维来突破传统行业发展的限制,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通过跨界联合各地各行各业的资源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中,将“互联网+”思维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中,形成“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这既是新时代发展要求,也是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6]。

(二)优势

“互联网+”思维具有开放、跨界、共享、创新、融合等特征,给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带了新动力。依托开放、多元的“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学生不受时空限制,获取信息与教学资源,可随时随地共享资源、交流心得、沟通想法、通力协作,实现了对学生创新创业素质与能力的全方位培养,同时也解决了双创师资薄弱的难题,实现了多元主体协同推进的局面[7]。

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瓶颈探析

(一)体系各要素匹配度不高,没有贯通

决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运行质量的并不仅仅是构成要素的数量或质量,关键是组成要素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存在,取决于它们的匹配程度,并且这种匹配是动态变化的,所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应该是一个自我培育、不断优化与完善的发展过程[8]。目前,不少高校注重创新创业硬件与服务体系的建设,近年来一大批创新创业实验室、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基地等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但如果没有创业项目、创新创业师资等有内涵的软实力和运行机制与之匹配,再好的硬软件环境也发挥不出预期的效能,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也将大为削弱。

(二)体系松散、单一,缺乏整体性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由课程体系、师资体系、保障体系、实践体系等子系统构成,这些子系统作为客体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创新创业教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需要全体要素协同作用、相互促进,只有强化要素良性互动,才能产生积极效能,体现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系统性特征[8]。但目前应用型高校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管理者和教师都忽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传统的教学模式、松散的管理模式以及非系统性的要素组成使创新创业体系无法有效运行。

(三)体系运行保障机制实际效能不佳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如同一台机器,除了元件齐全、结构优良,还需要发动机驱动所有零件整体正常运行,发动机的这种驱动力就是运行保障机制。任何一所学校都是在特定的内、外环境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每个学校的学情、教情、校情、周边环境等客观差异决定了其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差异性,这就决定了每个学校的运行保障机制基于自身特色形成个性化模式,可适当借鉴,不可简单照搬,没有标准统一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8]。当前高校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跟风”现象,简单复制他人经验,导致运行保障机制不适合自身创新创业环境,使得创新创业体系各要素的功效大打折扣。

五、构建基于服务外包的“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目前,应用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普遍存在体系松散、管理低效、教学传统、师资匮乏、实践缺乏、课程单一、成效不佳的现象,无法适应当前形势需要。

以服务外包为载体,分步骤、分阶段、分级别构建适合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普惠式、分层递进的创新创业教育“四三三一”体系,可以有效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是创新创业教育由理论走向实践,并且取得成效的关键点,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学生创业能力的有力保障[9]。

(一)“四合一”金字塔式教学体系

针对区域经济与产业升级发展现状,立足服务外包业务岗位要求,明确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需求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定位,规范教学内涵,遵循基础知识学习规律,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形成规律和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养成规律,产教融合,设计基于“岗位引领、能力递进、工作过程”的多样、综合、开放、校企共同参与的课程体系[5]。横向设置“必修课+选修课+讲座”课程模式,开设文理渗透、学科交叉、全员参与、全面覆盖的创新创业公共选修课,如创新创业基础、创新创业训练、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挖掘专业课中的创新创业元素,提升课程质量。课外辅之以一系列见习、讲座等活动,营造创业氛围,通过与企业近距离接触来了解专业前沿、岗位要求、企业需求,激发学生对服务外包的兴趣;纵向上建立分层递进的“课堂教学→学生竞赛→工作室→虚拟公司”教学模式,通过课堂学习专业知识、进行专业训练、提升专业能力;通过学科竞赛进行创新实践,通过工作室进行创新创业综合实践,孕育创业团队;通过虚拟公司模拟企业运行,实现创业实战,培养学生的创业素养、创新精神、敬业精神、管理能力、开拓能力以及坚韧不拔的毅力(如图1所示)[3]。

图1 “四合一”金字塔式教学体系

“互联网+”环境背景下,不受地域限制地面向外包商承接服务外包业务。根据服务外包业务要求,通过“课堂教学→学科竞赛→工作室→虚拟公司”金字塔式教学体系来选拔学生,并严格按照服务外包企业的组织架构来组建稳定、专业、高效的虚拟公司,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条件,在签订对外技术服务合同和外包合同的基础上,随时接受发包商的监督、协调,工学交替,完成企业工作流程中的某些环节,在校内实现富有实效的创新创业实践,实现了五个没有水分的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岗位要求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创业与就业对接、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对接(如图2所示)[10]。

图2 虚拟公司业务流程

(二)“三级递进”式创新创业实践体系

通过指导老师引导、学生自主建立团队参加学科竞赛,进行创新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通过“政企校”结合,建立有序衔接的“校内初赛→省级复赛→国级决赛”三级学科竞赛平台(如图3所示),竞赛由网络初审、书面审核、现场答辩等环节构成,体现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互联网+”特点。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新,赛训结合”,在校内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促成百花齐放的局面。

为了优化“大创”项目,按照难易程度,构建无缝衔接的“系级培育→校级选拔→省级及国家级推荐”分层递进的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平台(如图3所示),循序渐进开展创新创业综合训练,培养创新创业综合实践能力,为完成服务外包项目打下基础。在专业教研室动员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系级项目培育的基础性用、校级项目选拔的承上启下与推动作用以及省与国家级推荐的激励与示范辐射作用,由易到难、层层递进、逐级推荐,符合实践教学规律,充分调动了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三)“三位一体”服务保障体系

学校、系、专业教研室三级充分协调与配合,从管理机构、管理制度与师资队伍三方面打造“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实现“机构、人员、设备、场地、经费”五到位,切实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基础性工作。

1.建立管理机构,对创新创业活动进行规范管理。学校整合各部门资源,配备专职服务人员,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创新创业教育学院。财务部门负责到校横向经费进行核对与分配以及开具发票;校企中心协助审核校企合作协议;法务部门协助审核对外技术服务合同与外包合同。这些需要学校层面才能协调,专业教研室发挥基层管理职能,从专业教师中遴选创新创业导师,指导学生参赛以及“大创”项目的申报与结题,尤其是指导和监督虚拟公司的运作过程,包括签订合同、组织培训、技术指导、质量监督、协调资源等环节。

2.创新管理制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学校制定《学科专业技能竞赛管理暂行办法》《大学生创新创业学分管理办法(试行)》《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管理办法(暂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试行)》《在校生科研成果奖励暂行办法》等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创新创业学分认定、转换制度;将学科竞赛、申报大创项目、发表论文、技术研发等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体系,并下拨专项经费将这些活动所取得的成果进行奖励,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序开展铺路。

3.组建“双师”师资队伍,强化师资建设。学校通过举办创新创业教育通识课程师资培训班、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管理办法(暂行)》等措施,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专业教研室在学校的支持下,打造了以兼职教师为主,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顺利进展提供了人员保障。

(四)“一站式”信息化支持服务体系

“一站式”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包括创新创业线上课堂、APP创新创业云班课堂和创新创业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三者相互补充、协同作用,为学生随时随地接受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便利(如图4所示)。

图3 “三级”实践体系

图4 “一站式”信息化支持服务体系

创新创业课程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载体和依托,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立体式、全方位的自助式在线开放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实行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不限时空实现信息传递与交流,将校内外课程资源有机结合,学生随时随地可以获取自己所需的教学资源进行碎片化学习,实现了对学生创新创业素质与能力的全方位培养。

分析目前已有教学模式的使用情况和使用效果,融合多种新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包括MOOC、微课、翻转课堂、新建构主义、微信等,通过对市场上各类APP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已有教学经验实践,构建了基于智能手机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用于创新创业课程的课堂教学。该App教学模式集中运用了App所具有的“头脑风暴”“分组讨论”“投票问卷”“作品分享”等强大互动功能,实现了即时反馈、即时点评。基于手机App的互动课堂教学,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一种游戏式的学习态度和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根据“四合一”创新创业教学运行环境,自主开发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创新创业微信学习平台,可提供线上报名组团队、选导师、选课程、政策解读、项目推介与展示、问题咨询、经验交流、工作室与虚拟公司展示、成果分享、自动答疑等服务,实现创新创业管理信息化、科学化、智能化、人性化,培养学生运用信息化技术进行自主学习的意识,促进教学资源与项目化课程、服务外包项目的全面融合,创建随时随地都可以学知识、练能力、做项目的“互联网+”时代泛在学习环境。

基于服务外包的“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课堂→竞赛-工作室-虚拟公司”金字塔教学为主线,以教学、分享、交互、管理、融合为主要功能,以打造分层递进的创新创业综合实践平台为主要抓手,处处、时时为学生提供“一站式”创新创业教育信息化支持服务,体现了全天候、全方位、立体式、多元化、线上线下融合的“互联网+”特点[9]。该体系在我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具体实践应用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效果,持续塑造了一批批创新创业典型,更造就了学生在以后的职场发展中具有勇于创新、敢于创业、乐于创造的企业家精神与态度[3],以期为其他高校尤其是应用型高校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提供参考与借鉴。

猜你喜欢

体系服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