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本科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及其特征分析
——基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的调查

2019-11-26马玉玲郭振清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9期
关键词:显性独生子女隐性

马玉玲,马 静,郭振清

(1.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动物科技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2.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因某些原因出现的、不符合课堂行为规范和教学要求、影响自身或他人课堂利用率并给教师教学带来消极影响的课堂行为[1]。胡仁东等(2015年)调查发现,课堂问题行为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出现课堂问题行为的学生约占调查总人数50%[2]。孙影娟(2015)调查发现,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主要表现在上课玩手机、说话、睡觉、逃课、思想开小差、迟到、早退、吃零食等[3]。任金杰等调查发现,玩手机(71.4%)、聊天(58.9%)、迟到早退(57.8%)[4]。课堂问题行为的普遍性影响了教师教学质量和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同时对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产生了负面影响[5]。因此,研究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学风的建设起到重要作用。

一、调查与分析方法

(一)调查方法

借鉴孙影娟(2009)的观点[6],将“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三种类型:显性无意型课堂问题行为(玩手机、睡觉等)、显性有意型课堂问题行为(逃课、迟到、戴耳机听音乐等)和隐性课堂问题行为(发呆、开小差等)。采用Delphi法,制定了《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包括人口学指标特征、问题行为自我描述,其中,人口学特征部分包括年级、生源地、家庭类型、是否独生子女、是否担任班干部等指标;问题行为自我描述包括上课迟到或旷课、发呆、看小说等课外书、打瞌睡或睡觉等9个题项。预调查后,对调查问卷进行了信度、效度检验,确认调查问卷在可使用范围之内。

问卷调查于2019年1月至4月在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三个校区实施,调查对象涵盖农、工、理、文、教育、经济、管理、艺术等8个学科门类,包括农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化学、人力资源管理、学前教育、财务会计教育、财务管理、学前教育等近40个专业。调查共发放问卷2100份,回收2049份,问卷回收率为97.57%;按照问卷填写的完整性、有无重复填写等标准,剔除无效问卷90份,确定有效问卷1959份,问卷有效率为95.61%。

(二)分析方法

调查问卷赋分,问题行为自我描述部分:“从不”1分,“有时”2 分,“经常”3 分,“总是”4 分,得分越高,表示课堂问题行为越突出。

利用Excel软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汇总,建立数据库。利用SPSS22.0软件对问卷调查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了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人口学指标差异。

表1 有效被试分布情况(N=1959)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课堂问题行为现状:

由表2可见,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具有普遍性,程度以轻度为主。但其程度轻重是不同的,出现频率较高的课堂问题行为集中在上课沉默不与老师互动、思想开小差想无关事情、打瞌睡或睡觉、感到无聊玩手机、不知道干什么发呆。这与国内外一些学者的研究是一致的。

表2 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现状分析表

(二)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

由于研究目的和内容不同,国内外学者对课堂问题行为分类不同。奎伊(Quay)等人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人格型、行为型和情绪型三种;美国心理学家威克曼(Wickman)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人格型和扰乱型两种[7];我国学者王波等人根据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动机,将其分为消极型和主动型两种类型[8];赵程结合课堂问题行为的倾向性及其发生动机,将其分为情绪型、学习型和享乐型三种类型[9]。本研究根据行为发生动机分为显性无意型课堂问题行为、显性有意型课堂问题行为和隐性课堂问题行为。

1.显性无意型课堂问题行为

显性无意型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发生在课堂当中,学生受外物、他人影响或吸引不经意做出的行为,如玩手机、打瞌睡睡觉、看课外书籍、与周围同学聊天等等。这类行为问题,老师只要留心很容易发现。

表3 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年级差异分析表

表4 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户口类型差异分析表

2.显性有意型课堂问题行为

显性有意型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故意做出老师和同学们都能观察到的行为,如逃课、迟到、随意外出,接打电话、带着耳机听音乐、随意乱串座位等行为。

3.隐性课堂问题行为

隐性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对学生自身影响极大但老师或同学不容易发现的问题行为,常见的如思想开小差、想与课堂无关的事情、上课发呆、心事重重、无法集中注意力等。这类问题行为不外露,不至于影响到课堂秩序和教学活动,但却影响学生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身心健康,也影响整个课堂气氛。

(三)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特征

1.年级与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年级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从总体上来讲,大学四个年级课堂问题行为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显性有意型课堂问题行为和显性无意型课堂问题行为还存在极显著差异 (P=.000<0.01)。通过事后检验发现,在显性有意型课堂问题上,大一、大二年级与大三、大四年级存在显著差异,大三、大四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学生,说明大三、大四学生显性有意型课堂问题行为显著多于大一、大二学生;在显性无意型课堂问题上,大一学生与大二、大三和大四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大一学生得分高于大二、大三和大四学生,说明大一学生显性无意型问题高于大二、大三、大四学生。隐性课堂问题行为四个年级差别不大,大二年级比其他三个年级表现略突出。总体来说,四个年级隐性课堂问题最突出,其次是显性无意型课堂问题行为,显性有意型课堂问题行为较轻。

2.户口类型与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户口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见表4。

从总体上来讲,显性有意型课堂问题行为和显性无意型课堂问题行为上,农村村庄学生问题行为得分低于农村城镇、县级城镇和地级以上城镇学生,说明在这两类问题行为上农村村庄学生问题较少,尤其是在显性有意型课堂问题行为上。但在隐性课堂问题行为上,农村村庄学生得分却高于农村城镇、县级城镇和地级以上城镇学生,说明在隐性课堂问题行为上农村村庄学生较严重。

3.是否学生干部与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见附表1。

由附表1可知,学生干部和非学生干部的课堂问题行为存在差异,表现为非学生干部的课堂问题行为多于学生干部。并且在显性有意型和显性无意型问题行为上,学生干部和非学生干部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现为非学生干部有更多的问题行为。

4.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课堂问题行为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在是否独生子女上进行差异分析,结果见附表2。

从附表2可知,大学生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显性有意型和显性无意型课堂问题行为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显性有意型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0.01)。在隐性课堂问题行为和显性无意型课堂问题行为上,非独生子女分数均高于独生子女分数,说明非独生子女课堂问题较独生子女问题突出。

5.学生成绩与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在综合成绩上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是否存在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见附表3。

由附表3可知,三种类型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成绩差异均是极显著(P=.000<0.01),成绩越优秀课堂问题行为越少。通过事后检验发现,总体上成绩比较靠后的大学生,其得分显著高于成绩居中及其比较靠前的大学生,说明综合成绩中等偏下的大学生,其课堂问题行为显著多于成绩中等及其以上大学生;在隐性课堂问题行为上,综合成绩比较靠后和很靠后的大学生,其得分显著高于很靠前的大学生,说明成绩靠后的大学生,其隐性课堂问题行为显著多于成绩靠前的大学生;在显性有意型和显性无意型课堂问题行为上,综合成绩居中偏下的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成绩中等及其以上大学生,说明综合成绩中等偏下的大学生,其显性有意型和显性无意型课堂问题行为显著多于中等及其以上大学生。综上所述,大学生综合成绩越靠后,课堂问题行为就越突出。其中,成绩中等偏下的大学生,其课堂问题行为尤为突出。

研究表明,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存在较普遍,类型多样,与很多人口学变量存在相关。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应该注意观察,研究大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行为,及早预防,对症下药,使课堂问题行为越来越少,提高课堂利用率和学生学业成绩,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风建设。

附表1 班干部与非班干部课堂问题行为差异分析表

附表2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课堂问题行为差异分析表

附表3 成绩排名不同课堂问题行为差异分析表

猜你喜欢

显性独生子女隐性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浅析书籍设计中的“隐性”表现
输注人血白蛋白可以降低肝硬化患者显性肝性脑病发生率并提高其缓解率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政协委员提议独生子女带薪休假照顾父母
关于现代设计应用中中国元素的显性和隐性表现
巧抓“隐性”表达 精彩“显性”表达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