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把“背”字当回事

2019-11-26刘桂波

儿童大世界 2019年11期
关键词:毡帽圆脸闰土

王 君 刘桂波 辛 锋

(吉林省蛟河市松江镇九年制学校,吉林 蛟河 132523)

“背”字是人们很忌讳的一个字,人要是点背,就会跌入人生的低谷——人人讨厌这个“背”字。同样,我们的学生也是谈“背”色变。背课文,已成他们最“难”的一件事了吧。我们语文教师更是无可奈何,要让学生背的内容实在太多。要与学生一起烦恼着“背”的烦恼,痛苦着“背”的痛苦,煎熬着“背”的煎熬——教师往往使出浑身解数,“威逼利诱”软硬兼施让学生背,但不见效果。每次“捉”来一个到自己面前来“背”的学生,你就会看他们“两股战战,几欲逃走。”教者几番安慰后,便是耳边不时“蹦”进几字,时常“断条”——

苦苦索求这“背”之道。朝也思“背”,暮也思“背”。可谓朝思暮想也。偶得一点点“笨招”,也就是“雕虫小技”吧。不妨说与各位同仁,期以能博得各位颔许为乐。

一、表演助“背”法

我在组织学生排练节目时,发现通过表演来背台词很快,而且不易遗忘。更值得欣喜的是,观看者也会通过观看记忆深刻,双受益。于是就把它搬入语文课堂为背课文所用。背诵人物片段最难了吧。学生要想记住人物神态、动作、语言、外貌等。例如《故乡》一课时,让学生背诵少年闰土一段,就让学生表演。借助简单的道具。在班级里找来一个和闰土长相相近的同学。让他戴上毡帽然后让他表演月下刺猹的情形。那“紫色圆脸、毡帽、项圈”外貌,“刺猹”动作。学生在表演和观看中把握了人物特征,并且,有影像浮现在眼前,长久不忘的。如果你嫌道具太麻烦,也可以不用道具,采用对比演示法。同样是这篇文章这段内容的背诵。还是找来一个和闰土长相(紫色脸或圆脸)接近的同学。让同学看文中的闰土,和站在前面的这个同学,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同学们很快就会发现“紫色圆脸”是相同的。但是没有“小毡帽”没有“银项圈”,没有钢钗——等等,这样对比中抓住文中人物的特征,就会自然的背下课文。

枯燥的背诵,通过表演生动了;难以抓住的特征,通过观看获取了;难以记住的人物浮现在脑海,不会忘记的——表演是惬意的,观看是快乐的。又变“个人”背诵为“众人”背诵,一个学生学变为大家学。方便快捷,“经久耐用”吧。这样学生会形成一种背诵的习惯_____抓住特征,情景再见。这方法不仅现代文背诵可用,文言文更有令人惊喜的效果。如背《核舟记》一课,最难记住三个人物各自的位置、动作、神态,如果让学生表演,就容易记住了。很简单,用一条长椅作船,找来三个善于表演的同学。然后按照课内容进行表演。表演者在表演中自然进入角色,观看的学生在笑声中把握了人物的特征。很快就可以背下来。在欢乐的表演和快乐地观看中,不用急,不用火——水到渠成。

二、歌唱助“背”法

学生非常喜欢唱流行歌曲,就连上课时还有偷偷抄歌词的呢。下课了更是曲不离口。你不是爱唱吗。我就拿来一些流行歌曲的曲子,填上古诗文的词。然后找来几个爱唱歌的学生和我一起唱,曲子是他们熟悉的,词又是用课文填上的,他们觉得既熟悉又新鲜,学起来也容易。大家都觉得有趣,于是就传唱开了,没几天就“火”了。操场上、甬路中、食堂前、厕所旁--——到处唱开了。哈哈,真有点象宋代的柳词:“凡有进水饮水处,皆能歌‘填词’。”这样大大的激发学生兴趣和相像力,他们中有不少同学自己找曲子,把古诗文填了进去,然后传唱。更让我欣喜是,他们居然能根据古诗文的意境和情感,选择同样曲子,真是妙不可言。

总结

“背”无定法,只要适合,学生能“乐此不疲”,皆可用之。我在网络上还看到同仁们介绍的以下的一些方法:理解背诵法、化整为零法、提纲法、画面浮现法、借助句式与修辞法------浩如烟海。拿来一试都很奏效,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背起来也会轻松愉快,乐趣无穷——再不用把“背”字当回事了。

猜你喜欢

毡帽圆脸闰土
向日葵
向日葵
多亏有顶毡帽
毡帽将成“国家象征”?
鲁迅作品善良人物的形象分析
方脸姐姐和圆脸妹妹
《故乡》的呐喊
乡土知识分子的“归乡”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