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2019-11-26袁明忠
袁明忠
(贵州省习水县良村镇中心小学 贵州 习水 564601)
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
1.1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主导作用缺失。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当承担起指导和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责任。但是,当前在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缺失的。很多教师没有认识到自身主导地位的重要性,将整个课堂交给学生,结果导致小学生如同无头苍蝇,整个合作学习课堂混乱,严重影响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1.2 合作成员的组成过于随意,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小组合作学习中合作成员的组成是具有一定的原则和依据的。例如,小组合作成员的组成应当秉承“同组异质”的原则,将不同质的人分成一组,以实现组员间的优势互补,最终实现全体成员的共同提升。但在实际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很多教师随意拼凑合作成员,没有体现合作学习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首先,教师不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所以才会如此随意;其次,部分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分组的过程中,一方面其不了解学生的特点,所以只能随意分组,另一方面是觉得严格按照同组异质原则的分组方式过于麻烦,因为选择随意分组的方式。这样的分组方式,虽然也能达到一定的合作学习效果,但却难以实现最高效率的合作学习效果。
1.3 合作题目的选择缺乏讨论性和思考性。具有讨论性和思考性的合作题目是合作学习的关键点。但是,部分教师进行合作学习的目的仍停留在形式上,只是为了体现课堂教学已经开始改革,开始顺应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需要。但实际上,教师布置的合作题目是缺乏思考性的,缺乏讨论性的,教师对合作题目的选择过于随意,会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不仅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会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
2.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2.1 科学分组。分组是有讲究的。要达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际效果,小组的组建还得遵循一定的原则。一般不主张自愿组合,当主张优势互补互相帮助原则。为避免有同学无所事事,组内各同学当各司其职,如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组员职务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每次轮流转,让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或者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等,基于这一点,每个小组四人为宜。为达到这个目的,在编排整个班位置时就不妨考虑这个因素,因为前后两桌是最方便的。无须移动桌子和座位,也避免了演戏的嫌疑。例如,在组织合作小组的时候,将全班数学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几个学生分开,分别分配到各个学习小组中担任组长,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因为组长在学习小组中发挥着领导的作用。
2.2 注重合作学习问题的思考性、探究性和层次性。小组合作学习是最该具有思考性、探究性和层次性,争议是免不了的。死记性的问题,太简单的问题、太难的问题等都无助于小组合作学习。问题适中,尽量让各组的四个同学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普通数学课堂,没有压力,小组合作学习也最容易实施。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设计数学问题,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小组合作的优越性便会逐步凸显出来。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一课中,有老师在指导学生合作学习时,设计这样有层次的问题:(1)在我们身边,哪些图形是长方形,哪些图形是正方形?(2)为什么说他们是长方形或正方形?能不能折出长方形或正方形,(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各自的共性(特征)是什么?或者说你如何判断该图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通过量、折、拼等活动,学生用眼看、用手做、用嘴说、用脑想,七嘴八舌的一个一个问题探讨,寻求答案。从反馈的结果来看,合作学习有相当效果,老师不用多讲,只是鼓励或画龙点睛的点评和总结。
2.3 善于引导学生发言,善于指导小组学习。在宽松和谐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有些同学反应快,有些反应慢。针对那些反应慢的同学,老师可以实时参与其中,倾听他们的小组讨论,可以实时问那些反应慢的同学,问问他们是如可考虑的。通过这个询问,教师也可以把握回答对与错的思考过程,也便于老师在评价时强调。在合作学习反馈环节中,教师可以有意识的给予那些不爱发言的同学机会,鼓励他们无论对错都可以起来谈谈自己的想法,有勇气就好。同组的或其他组的同学可以适当点评或者补充。整个小组合作学习环节中,教师不是无所事事,而是在每个小组间走走看看听听,一是实时调控同学间的合作学习主题,避免偏题。二是督促部分无所事事的同学积极思考,三是实时点拨学困生打开思维,大胆参与。
3.结语
合作学习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和组织实施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分组时做到层次性、互助性,在提问时注重合作探究问题的思考性、层次性,积极指导小组合作学习,有倾向性地引导学生参与等等,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在潜移默化中凸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