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工匠,大工程
——以《投石车的制作与探究》为例,浅谈STEM在初中劳技教学中的应用

2019-11-26

关键词:劳技沙包探究

王 亭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

所谓STEM,就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 工 程(Engineering)、 数 学(Mathematics)四门学科英文首字母的缩写。

STEM教育对于改变以老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显著的效果,是探寻同种问题深层次研究、同种问题多重解决方法,探索发现式学习的课堂模式。这个模式要求以学生为中心,让每个学生都分配到角色,都积极参与进来,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和团队的力量,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尝试将STEM融入初中劳技教学中去,起到了一定的效果。现在我将自己的一点儿粗浅的经验,拿来与大家分享。

一、以项目为抓手,彰显STEM教学精髓

要上好一节融合STEM教育思想的劳技课,首先要精心选择适合劳技课堂教学的项目。我通过这几年的探索研究,初步制定了投石车项目、木梁承重项目、过山车项目、苏州园林建筑场景制作项目、孔明锁制作等项目。这些项目的共同点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技术性,包含一定的工程原理且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学生拓展空间比较大,既能够凸显团队合作精神,又能够体现学生的个性需求。

比如在木梁承重项目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但需要了解桥梁的发展历史,还需要知道历史上著名的桥梁,更要了解桥梁的结构和相关的力学知识,知道桥梁怎样的构造能够承载最大的重量。当然,在制作桥梁的过程中,还需要了解相关木材的特性,比如吸水性能、变形状况、软硬程度,还要注意木纹的走向,在粘贴时候对于不同胶水的特性也需要有一定的了解。

对于一个木梁来说,抗压力往往要大于抗扭力。因此,要制作一个好木梁,首先木梁是不能扭曲的,一旦扭曲,哪怕是较小的扭曲,承重力也将大大减小,木梁很容易一下子就被压垮。所以,对于学生来说,制作一定要仔细、精良,不能弯曲变形。我引导学生通过摸索和指导,事先将所要制作的桥梁绘制在图纸上,以图纸为模板,边比对边制作,同时使用水平仪,将木梁制作得更加精准。

投石车项目也是如此,要达到将沙包投出2.5米并精准地投入“城池”的目的,需要制作细节的精准,从投臂的长短、支点的定位、载物框的位置等各个因素加以综合考虑。同样,其他的如过山车项目、苏州园林建筑场景项目等,都能帮助学生在制作中很好地发挥团队作用,很好地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彰显STEM教学的精髓。

二、以问题为切入点,寻求积极有效的探究途径

将STEM融入劳技课堂教学中,除了以项目课题为抓手以外,还要以问题为切入点。学生串联起以往的知识点,并加以综合使用,寻求问题的解决途径。让学生通过合作的形式,积极参与探究,达到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目标。

投石车是古代的一种重要战争工具。我将投石车的研究作为一个综合研究课题,引入初中劳技课堂教学中。从认识投石车,了解投石车的历史,到了解投石车的原理、大体构造,再到动手探究制作。动手探究制作的环节分为三个层级,即用相同材料做同样的车、用不同材料做同样的车、用不同材料做不同的车。

在第一阶段用相同材料制作投石车的时候,我让学生先制作一个简易投石车,要求投石车能够将沙包投到2.5米远的城堡模型中。学生分组合作制作了投石车以后,先进行试投。这个时候,学生出现了很多问题,导致沙包飞不远。比如投石臂晃动不稳、支点辐条被力压弯、支点KT板小孔破裂、载物框晃动、投石橡筋容易脱落、载物杯大小不合适等问题。问题出现后,我们分析后发现这些问题其实都具有共性,但是解决的途径可以各不相同。我让学生分组讨论,逐个探究改良,然后进行全班汇报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各个小组的同学们彼此学习对方的有效方法,然后进一步改进运用,最后制作出自己小组满意的作品。学生对方法的理解,其实也是解决如何使投石车更符合科学性的问题,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科学知识,掌握了科学的方法。

在投石车的系列课堂教学中,我始终贯彻STEM的思想精髓。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引导,通过旧问题引出新问题,层层深入,层层递进。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探究制作,逐步完善,最终形成一个比较满意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分配到了任务,都积极参与进来,团队和个人的力量得到了较好的发挥。通过三个难度层次的构建,让学生从易到难,既解决了问题,也利于项目课题的开展。

三、以过程为引导,培养学生求变创新的思维和能力

在劳技课中,力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具有创新思维特征的能力。这种过程性的培养,能带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对于学习制作不再感到是一种压力,而是激发出了自己的潜能。

我通过一些项目让学生研究,既着眼于项目作品的整体效果,更注重项目单个问题解决的效果。还是以投石车为例,当学生制作了投石车后发现沙包投不远,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也是一个核心的问题。沙包之所以投不远,学生讨论发现,它是由制作中的许多小问题累积而成。于是,我让小组成员自行选择其中的一到两个问题进行研究。拿“支撑轴对应KT板的小孔容易破裂”这个问题来说,不同的小组解决的方式就不相同。有的小组想出的办法是:在小孔的两边粘贴布基胶带进行加固,因为布基胶带十分牢固,不容易被撕扯破;有的小组想出的办法是在小孔两边再多粘贴几层KT板进行加固;而有的小组则想到,在支撑轴位于支点的部位加轴套的方法来解决。对比改进前后的投沙包的效果,可以看出,经过改进以后沙包的投掷效果明显提升。当然,也有改进失败的小组,通过和成功小组的对比,从而发现自己小组的不足,然后加以改进。

在这里,通过一个激趣问题,促进了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并在实际操作中加以验证。有些想法不一定一开始就会成功,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才能达到自己小组比较满意的程度。这种方法,完全贯彻了STEM的精髓,即以工程项目为引导,学生为中心、为主体,充分发挥了团队协作的精神,开展合理的、认真的思索,以科学的价值观为导向,认真探究,反复论证。通过积累小成功,最后达到大成功。

总之,我个人感觉,劳技教学中渗透STEM教学理论,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也使得劳技课更生动有趣。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不知不觉提高了创新能力,通过长期的培养与锻炼,也养成了善于思索、勤于探究的良好习惯。

猜你喜欢

劳技沙包探究
设问引导探究
“人本”思想在小学劳技培育中的实践与思考
丢沙包
扔沙包
劳动技术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应用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论小学劳技剪纸课创新能力的培养
缤纷沙包
自抛击掌
劳技实践室安全管理的现状与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