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留守儿童视角阐述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

2019-11-26

文学教育 2019年25期
关键词:文化站群体儿童

曹 磊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和长远目标,要想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必须解决时下乡村建设存在的矛盾。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很多人由乡下种田转为进城务工。而其子女由于种种原因无法跟随一起进城,这就形成了众多儿童留守乡村的局面。据有关部门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留守儿童的数字已经超过61万人,部分甚至因缺乏有效监护而成为孤儿。如此庞大的群体,长期与父母分离多多少少会导致学习和生活等方面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一些地方经常曝出留守儿童出事的消息,着实让人痛心。对于这样的一个特殊群体,我们的文化部门应该发挥“文化疏导、文化充实”的作用,让其在生活上有归属感。

然而,目前我国很多农村地区特别是山区公共文化服务工作非常滞后,对留守儿童的“政策关怀”落实不到位,究其原因无非是以下几点:

一.农村交通落后,文化下乡难

据了解,我国很多农村地区都没有通公交车,有些地方甚至连路都还没修到位,尽管村村通工程施行了这么多年,但是很多农村地区由于地形地势的限制,道路无法畅通。这些直接导致了农村文化下乡活动的进展,特别是一些公共文化活动,交通一旦有问题,很多资源就无法进入,公共文化服务也就无法有效送达。

二.重视度不够,责任主体不明确

留守儿童是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较为显著的问题,对于这样的特殊群体就得特殊对待重点对待,但是很大一部分的基层文化工作部门并没有就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特殊对待,认为送几次电影戏曲下乡就算是完成任务了。其实不然,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失去亲人的照料,更需要政府部门的文化关怀,只有关注度高了,他们才不会觉得自己被冷漠被遗忘。

另外由于留守儿童涉及的责任主体较多,在实行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责任主体不明确的情况。众所周知,留守问题涉及文化、教育、民政等部门,这些部门在提供服务的时候肯定有交叉的地方,时间久了,会严重浪费政府公共资源,还会造成相关部门角色定位的不明晰,不能形成一套分工负责、齐抓共管、互相补充的工作体系,积弊日久就会把留守儿童的文化服务工作落下一大截。

三.服务形式单一,文化活力缺乏

留守儿童与别的群体不同,在长期与父母分离的过程中,内心十分脆弱,他们更多的是需要一种归属感、认同感。而我们的文化部门沿袭多年的所谓“工作经验”,没有及时针对人群进行文化需求分析,只是简单的贯彻上级部门的政策和要求,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文化活力得不到彰显。

四.单打独斗,自唱低效能的文化“独角戏”

群众文化工作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团结协作,仅仅靠文化部门是远远不够的。现如今我们很多地方资源没有整合到位,一味的为了完成任务而去举办各类活动。

任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都必须具有针对性,比如对于一些老人居多的农村乡镇可以适当多举办一些戏曲下乡活动,对于有广场舞需求的可以举办广场舞大赛,激发他们的文化参与热情。可当下我们的一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单位还在自娱自乐,自以为是的举办一些参与度不高的文化活动,没有深入分析留守儿童群体的特殊性,不了解他们的需求和爱好,结果是活动举办了,效果还是没达到,这就是我所说的文化服务工作的“低效能”。

清翁方纲亦在其《石洲诗话》中云:“马戴五律……直可与盛唐诸贤侪伍,不当以晚唐论矣。”[13]如其《宿翠微寺》“积翠含微月,遥泉韵细风”[5],《夜下湘中》“露洗寒山遍,波摇楚月空”[5],其中“微月”妙,承“含”极妙。明杨慎评曰:“‘积霭沉斜月,孤灯照落泉’,喻凫诗也。‘积翠含微月,遥泉韵细风’,马戴诗也。二诗幽思同而句法亦相似。”[14]“含、韵、洗、摇”等动词的使用含蓄蕴藉,自然融洽,浑然天成,以动词巧妙连缀意象,还有如:“余霞媚秋汉,迥月濯沧波”(《秋郊夕望》)[5]、“微红拂秋汉,片白透长波”(《落照》)[5]、“霓虹侵栈道,风雨杂江声”(《送人游蜀》)[5]颇有盛唐之气象。

留守儿童文化生活和人文关怀的缺失,已经被社会各界和多个部门广泛关注。对于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各级文化部门都在积极进行尝试,希望能够改变这种尴尬的状况和局面。从2010年开始,绩溪县文化馆积极指导下辖乡镇文化站,重点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智障等特殊群体的文化需求,通过开展各类文化延伸服务,满足特殊群体的文化需求。

下面就安徽省绩溪县在留守儿童群体文化服务方面取得的经验并结合上述的问题进行对策解析。

一.乡镇文化站专人对接,深入调查,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相关动态

伟大的毛主席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亦是如此,所有的理想主义在现实实施过程中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特别是文化工作关乎到人民群众的方方面面,其错综复杂之情况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

绩溪县位于安徽省南部,是徽州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境内多山,2017 年统计的常住人口达16万,其中留守儿童超1300人,对于一个有这么多留守儿童的山区县来说,公共文化服务工作难度较大,线长面广,短期内无法形成集聚效应。因此,要想做好留守儿童的文化服务,一定得全面了解本县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全县各乡镇文化站在其乡镇卫计办的协助下调阅本地农村儿童的相关卷宗,实地入户了解留守儿童当前的生活状况,与留守儿童父母一对一跟踪联系。同时针对留守儿童有一定的流动性的实际情况,县文化馆要求各乡镇文化站长专门对接,以每月集中汇报的方式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的情况,以便于县馆统筹开展留守儿童的针对性的文化服务。

乡镇文化站站长必须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文化服务工作,不能因为辖区的留守儿童群体分散或是人数少,就忽略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个重要领域。儿童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关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县文化馆的指导下,由乡镇文化站长率队进行留守儿童的“文化帮扶”,每月至少与留守儿童们举办一次交流座谈会,让留守儿童重新拾回“家”的感觉。有了文化部门领导的重视,留守儿童的文化服务工作才会成为一泉活水,大家的参与度自然会随之增强。

三.整合资源,开展留守儿童志愿者服务,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精准投放

关注全县的留守儿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充实他们的文化生活,这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我们的各级文化部门在编人员数量有限,大部分人还得同时进行其他的群众文化工作。再加上受到交通、经费等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文化服务工作往往难以全面铺开。在这样的情况下,县文化馆联合乡镇文化站广泛招募志愿者,成立留守儿童志愿服务队伍,整合群众的资源去为群众服务。特别是注重培养吸纳各类有文艺特长的志愿者,让他们充当“文化使者”的角色,开展适宜儿童的文化娱乐活动。

与此同时,政府要积极完善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广泛吸纳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事业中来。部分留守儿童在生活上经常也会遇到一些困难,这就需要文化部门联合企业对其进行帮助,与一些公信力较好的企业进行结对帮扶,这样一方面解决了留守儿童的实际困难,另一方面企业也在这样的帮扶活动中提升了自己的社会影响力,可谓一举多得。

四.因地制宜,创新服务模式,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均等化

公共文化的灵魂在于“公共”二字,也就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展现方式。如果曲高和寡或是故作高雅,从事纯粹的舞台艺术,那就算不上公共文化。据了解,全国约97000个社区居委会,设立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占比达到93.8%;而580000个行政村中只有38.5%的行政村建立了乡村文化室,由此可见城乡差距很大。

有着这么大的差距根本原因在于文化基础设施配备的差异问题,城市条件好,基础文化设施自然就比较健全,人才也比较齐全,活动就很容易开展。而在一些农村,特别是绩溪县这样的山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较为落后,很多活动无法开展或是没有场地开展,这就需要我们的文化服务人员开动脑筋创新服务方式,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来解决。比如现在很多村都没有图书室,文化站可以与村委会合作,在村委会或是村里的闲置房屋开辟图书室,图书来源可以社会募捐、财政拨款等,以此丰富大家的业余生活。对于留守儿童较少的村落,文化站可以将其集中到一起举办相关活动,这样既节省资源,又能达到效果,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共享。此外,定期组织文艺人才下乡,将县城的文化服务输送到农村,输送给留守儿童,让他们在本村就能享受与县城一样的公共文化服务,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体系。

总之,留守儿童是我国城乡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社会现象,作为群众文化工作者,对于他们的文化关怀必不可少。同时还要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资源共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为实现中国梦贡献我们的“文化力量”。

猜你喜欢

文化站群体儿童
哪些群体容易“返贫”——受灾户、遇困户、边缘户
关爱地球,学生成主流群体
认清亏欠问题——对参与近期香港暴乱的青年群体之我见
欠发达地区乡镇(街)文化站现状与亟待解决问题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唱响“工人先锋号”米市文化站获殊荣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浅谈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和管理——关于迁西县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与管理的思考
莫让乡镇文化站“空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