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活着》的人生底蕴
2019-11-26汪怡
汪 怡
小说虽名字叫“活着”,但是作品从开始到结束却被死亡气息所包围。主人公亲人的相继离世,使活着变得更加艰难,生存充满苦难,作者书写苦难的目的不是描述人要如何与苦难抗争,而是在赞美在苦难中人逆来顺受的活着,使读者真实的感受到生命的卑微,无论是荣还是辱,只要活着就好。
一.世家子弟,人生转变
小说《活着》体现出当时动荡社会的人生际遇,同时又展现出破除封建后人们的身体和精神虽然解放了,但依然无法逃脱命运的限定。文本中社会时局下的人性转变集中体现在福贵身上,福贵是一位从万花丛中走过的富家子弟,福贵与曾经上过夜校的女学生家珍相恋成婚,并且在已婚的状态下福贵又玩闹于街市楼栏,这体现出社会动荡下混沌的人性。在福贵的身上体现出旧式腐朽的价值观,福贵总是得着空子便调戏女人、晚上总是逛窑子,对自己老婆怀孕毫不所知,大部分时间吃喝嫖赌,这些陈旧风习在他身上集中体现。虽然福贵百般不好,一身恶习,但他也有一颗同情心,对于长根福贵总是饱含怜悯和愧疚,这种情感在家道破产后更加深沉。徐家这个家族中的人物群体在命运上是有重合的,在这种时代变换的背景下,使得这个家庭状态如此尴尬,即开明又愚蠢、即充满希望又面临着绝望。福贵的一生是从喜到悲的,在初期福贵生活虚浮,也正是因为这样给后面的堕落埋下了伏笔,福贵在付出沉痛的代价后,开始反省并力图做出改变,这一改变是在他输掉家底、父亲死后逐渐开始的。在无奈的现实中,女性在男性的压迫中喘息生存,而男性也活在权利的压榨下,被传统道德压制着,福贵作为当时社会背景下男性的典型人物,福贵的一生遭遇了跌宕起伏、悲喜交加,小说以金家的败落结局,其悲中有喜,喜中又衬托着悲。
二.忍受苦难,坚韧不屈
苦难是余华小说的一大主题,《活着》中福贵的一生承受着巨大的苦难,父亲粪缸上掉落摔死、母亲重病身亡、妻子生病而死、儿子献血过多而死、女儿产后大出血死亡等等。《活着》的名为活着,但实际上所描述的是一件件死亡的故事,亲人的不断离开为福贵的一生带来了不间断的苦难。笔者认为作者之所以将所有的灾难全部集中在福贵一人生上,更能够引起读者对福贵的悲怜,震撼读者的心灵,越是描述主人公的苦境,越能体现出活着的意义和本质。面对不间断的苦难,福贵找到了缓解苦难的方法,那就是“忍受”忍受亲人的离去留下的悲痛,以忍受的方式不断与死亡抗争,只为了活着而活着,这是一种使命。笔者认为作者想要传达的是生命中不存在幸福与不幸,生活就是静静的活着,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是生命的一种状态,人只有活着才有资格去经历,在死亡和苦难面前,我们要敢于直面,这也是生的一种使命,感受人生的辛酸苦辣,这就是活着。作者余华使用朴实的语言为读者讲述了福贵艰难的人生,在文本中福贵不断的遭遇苦难,为了活着顽强的挣扎着,我们在福贵身上看到了生命的力量,福贵生存的力量来自于生命力和生活中点滴的温情,这些都是支撑福贵面对苦难坚韧不屈的力量。
三.直面人生,豁达活着
在战争和文革的社会背景下描写福贵,当时的社会背景对福贵的苦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余华并没有过多的去抨击当时的社会背景,而是将焦点放在福贵面对苦难的态度,通过福贵阐述出人要如何面对苦难,以怎样的态度面对苦难的世界,我们同情福贵的不幸人生,更崇敬福贵面对生命和生活的态度。亲人的相继离去使福贵面对人生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年轻时福贵过着奢靡的生活,风云突变后为生存而挣扎的活着,亲人的不断离去使福贵看透生活,选择豁达的活着。父亲的死使福贵整日唉声叹气、眼泪汪汪,儿女的死使福贵的心像结上了冰,家人的死与自己的死福贵可以用一种非常平淡的语气讲述出来,没有绝望、没有尖叫、没有血与泪。《活着》描述的是死亡的故事,体现出主人公超越苦难的生命历程,主人公面对生命的顽强、韧性,最终达到了对苦难的超越。晚年时期的福贵虽然孤单,但是他并不寂寞,以一种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与之前所经历种种,似乎在晚年福贵活得更洒脱,这一时期福贵学会了用一种豁达的眼光和心态面对生活、看待生死。福贵面对苦难生活的人生态度并不是一个农民的生存体验,其反映出人类生存的意义,以及人类面对苦难的生存态度。
综上所述,余华《活着》给读者带来了强大的心灵震撼,其魅力体现在我们虽然看到了死亡和绝望,却要努力不去死,并要永不绝望,感受到福贵的生活态度。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经历很多,在面对苦难时我们要像福贵一样直面人生、敬爱生命,更坚定的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