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矛盾修辞的比较研究

2019-11-26郑晓烨卜春凯王康勇

文学教育 2019年25期
关键词:英汉副词孔乙己

郑晓烨 卜春凯 王康勇

“矛盾格是汉语的传统辞格,作为一种修辞实践它很早就出现了,运用较为普遍。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开始运用矛盾格来表达深邃的思想和复杂的感情。”[1]

如我们古代读书人中流行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再看近代的:“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还收脑白金”等等也都是矛盾格这种修辞方式的具体运用。

矛盾修辞的运用从古代遗留的书籍中就可见一斑。但近代国内学界对矛盾修辞这一辞格的研究则开始于20世纪三十年代唐鉞先生的《修辞格》一书。在书中唐鉞将其界定为“一句话之中,表面上好像含着两个相互矛盾的意思,但是却有深意在内,这叫做反言格。随后张志公的《修辞概要》认为这一辞格是看似矛盾实不矛盾的警句。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认为是关于一件事物的两种辞格的映衬,称之为“映衬格”。程希岚将这类现象归入“对照”一类。随后学界对矛盾修辞的讨论与研究从未间断,直到世纪年代,“矛盾修辞格”这一名称才渐渐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

而国外对矛盾修辞格的研究已经较成系统,名称也已固定——oxymoron,翻译为“矛盾修饰法”,来自希腊语oxymoron,敏锐的傻瓜,来自oxys,锐利的,敏锐的,moron,傻瓜。《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对矛盾修辞的解释中有“cruel kindness”;故意将两个似乎意思相反的词组合在一起,如“残酷的仁慈”。”后语言学家借用“oxymoron”来表达矛盾修辞法;英语矛盾修辞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完整的体系。然而,汉语对此种辞格的定义众说不一。

本文将从理论起源、定义、语法结构及矛盾修辞特有的艺术魅力几个方面比较分析归纳英汉矛盾修辞的异同。并总结矛盾案例的基本类型,解释表面语义矛盾的双重语义特征和矛盾案例的深层语义和谐,然后主要从语言形式和修辞特有的艺术魅力两个不同层面对矛盾案例的表达方式进行全面梳理和描述。

一.英汉矛盾修辞的起源与定义

希腊语中矛盾一词由两个语素组成,矛盾修辞的形成来源于“oxys”与“moron”两个意思相反的希腊词根,oxys的意思是“锋利的,敏锐的”“moron”的意思是“愚蠢的”整词可以解释为“敏锐的傻瓜”,这个词本身就是矛盾的,而且它是个中性词。

马克思哲学矛盾论中: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可以看出矛盾修辞的本质就是两个对立矛盾、相互排斥的词语组合,产生既对立又协调统一的情感效果。而英语的矛盾修辞——Oxymoron,本义就是把两个相互矛盾的词组合一起的修辞手法。汉语方面关于矛盾修辞的研究最早出现于胡曙中先生的《英汉修辞比较研究》。胡曙中先生首次在著作中使用了“矛盾修饰法”来指称矛盾修辞。而且胡曙中先生还将矛盾修辞定义为将语义对立的两组词或句组织,构成语义上的矛盾,以此来表达似是而非、意出言外的深意。

二.英汉矛盾修辞语法结构的比较

仅在语言的形式结构层面,英汉矛盾修辞法便有众多异同。例如英语矛盾修辞主要集中在词组层面,而汉语矛盾修辞不仅在词组层面体现,在句子层面也有所运用。基于在大量例子和现有研究成果下,论文将从词类分析的角度,将英汉语矛盾修辞分别划分:

(一)英语矛盾修辞常见结构分析

1.形容词+名词

形容词+名词结构在矛盾修辞中最为常见,此结构式利用修饰词与被修饰词之间的语义矛盾组合;是矛盾修辞的主要结构式。例如:

a)A wise fool一个聪明的傻瓜;b)Sick?health病态的健康;c)cruel?kindness 残酷的仁慈

2.名词+形容词

a)faith unfaithful不忠的诚实b)discord dulcet悦耳的嘈杂声

3.形容词+形容词+名词

a)Poor rich guys贫穷的富人 b)a cold warm embrace不冷不暖的拥抱

4.副词+形容词

a)dully nice day沉闷地美好的一天 b)hard tender冷酷的温柔

5.名词+名词

a)the marriage hearse 婚礼的灵车 b)Brightanddark光明的黑暗

6.动词+副词

a)shine darkly照耀黑暗 b)die merrily 快乐地死去

7.副词+名词

falselytrue虚伪的忠诚

8.动词+名词

a)hating love 充满恨的爱b)living death虽生犹死

9.Of结构

Feather of lead铅铸的羽毛

(二)汉语矛盾修辞的结构分析

汉语矛盾修辞在词组结构方面与英语矛盾修辞大同小异;两者最大的差别是英语矛盾修辞在现有的资料证明只有词组,而汉语矛盾修辞除词组之外还有有句子层面的矛盾修辞。故汉语矛盾修辞常见结构可分为:

1.形容词+名词

a)善意的谎言 b)众人皆知的秘密

2名词+名词

胡子阿姨(男性保育员)

3.形容词+形容词

a)甜蜜的忧愁 b)平静的焦虑 c)一刹那的永恒

4.名词+形容词

a)怪人不怪(李满天《力原》)b)牛气冲天

5.形容词+非谓语动词

甜蜜的痛苦

6.动词或动词短语+副词

打是亲,骂是爱。

7.动词+动词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8.副词+副词

大约的确(鲁迅《孔乙己》)

9.名词所有格+名词

黑夜的光芒

10.句子

“汉语矛盾修辞的构成话语表面自相矛盾,实际上却符合辩证法对立统一的原则,精练、含蓄而又充满哲理和逻辑力量。”[2]例如:

a) 艺术创作中最高的技巧就是无技巧。b)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c)大直若屈,大巧若拙。d)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在句子层面,《老子》中最常见,而在运用矛盾修辞的句子中,说理、引起哲思的占据大多数;可见在说理层面矛盾修辞的运用十分成功。

三.英汉矛盾修辞相同的艺术魅力

在矛盾修辞的影响下,一部分对英语语言有深入研究的语言学家在基于众多的语言现象中研究发现了一个给字面表面上的矛盾混乱加以秩序的绝好机会。这种想法与矛盾修饰法的起源有一些共同之处。通常,人们都会避免自己的言语自相矛盾而被他人嘲笑。但事实上,语言中看似自相矛盾的词并不总是笑料。相反,他们可以增加艺术感染力,能更敏锐生动地表达作者的心情,同时更能吸引读者。

“矛盾修辞手法在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很普遍,它以简洁的语言,描述生动的内涵,表达复杂深刻的思想感情,揭示意味隽永的人生哲理,使文学作品产生强有力的艺术感染力。”[3]正因为矛盾修辞具有微言大义的特点,所以被广泛运用于文学创作中,为文学话语和主题升华提供重要的手段支持。通过对大量英汉语例子的总结,在比较中归纳出英汉矛盾修辞的艺术魅力主要有以下几点:

1.抒发人内心强烈的情感

在感情浓烈到平常的语言已经无法表达的时候,便需要借助于一些修辞法或者其他语言手段去抒情。例如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经典桥段——深夜密会,破晓离别;热恋中的甜蜜和离别时的懊恼和无奈冲和激荡。

Juliet.Good night,good night! Parting is such sweet sorrow.

莎士比亚为表达两个恋人间一时无法言说的复杂情感,使用矛盾修辞——sweet sorrow;意为甜蜜的悲伤。顿时将语言中的情感张力拉大,更显深度,让读者与作者之意在隔了好几层后依旧能得到切身般的感受。

2.激化主情感

通过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组合对比,牺牲一种情感而强化另一情感,使这种情感更深刻强烈。拉长读者对这种情感的感受和品味过程,越嚼越觉其中之妙,中间之情深刻之至。例如:

“为了忘却的纪念”人的内心便时时刻刻存在矛盾,处于最剧烈阶段的感情是无法用平常的“悲伤痛苦”可表达的,这种思念之深必须要通过激烈碰撞的矛盾语言才能展现。矛盾的语言因为互相否定而又相互依存,既对立而又统一,忘却与纪念融合,才能将抒情推大到最佳效果。

3.表达不露声色的讥讽

通过本质和表面的不一、内心和外表的矛盾,表达讥讽、嘲笑、幽默的情感,用诙谐来表达揭示严肃沉重的现象或问题。例如:

“It (New York) has the poorest millionaires,the littlest great man,the haughtiest beggars,the plainest beauties,thelowest skyscrapers,thedolefulest pleasures of anytownIever saw.”(欧·亨利《The Duel》)

“美国作家欧·亨利在《决斗者)))(The Duel) 的一句话里连用六个矛盾修辞来表现对花花世界纽约的嘲讽和厌恶之情。”[4]欧·亨利运用这六个矛盾修辞深刻揭露了当时纽约社会物质生活的糜烂,人不务其业,精神世界的渺小空虚。讽刺之妙

4.营造巨大的反差,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

矛盾修辞就像是海顿的《惊愕交响乐》;就像是一条平静缓和的平常的语言情感线,突然转折激荡,营造巨大的反差,让读者停顿而去注意和思考。例如:

“啊,祖国,我亲爱的祖国,你是那么古老而又年轻;你是那么富饶而又贫穷;你是那么先进而又落后。”(刘景林《祖国啊,母亲》)

“古老而又年轻”“富饶而又贫穷”“先进而又落后”,运用矛盾修辞,打破了人们的惯常语言思维,引起读者的注意;语言更显张力,强化读者的主体认同感和代入感。在诗人心中,祖国有饱受灾难的过去,零落不堪的现实,但同时存在无限希望的黎明。

5.讲解道理,使话语产生强大的力量,让人沉思

a善游者溺,善骑者堕。

b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在某些情况下不合逻辑的语言比合乎逻辑的语言更具有哲理性、说服力。”[5]第一个例子说明了擅长某一领域的人却往往是栽在这一领域下;狮子搏兔,亦用全力,告诫我们不可妄自尊大,不可因擅长便懈怠,掉以轻心,不然则反受其害。

第二个例子是鲁迅《孔乙己》中的值得深思的一句话,鲁迅运用矛盾修辞,“大约”与“的确”是两个逻辑意义相反的词语,在中学教学中此类当属病句中的典型;但在“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中,需要借助语境和文章背景理解。虽然这句话在语言形式结构上逻辑错误,但从文学角度和更深层的语义仔细品味却极具道理。“大约”说明鲁迅先生对孔乙己的生存状况并不了解,这也代表了当时的绝大部分人的态度,写出当时社会的冷漠,缺乏人情。“的确”则是鲁迅先生根据孔乙己的处境和现实状况所断定的“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两个矛盾的词语非但可以组合,而且还能收到出奇好的效果。

从上例可以看出,这种修饰手法看似矛盾并不矛盾,看似不合逻辑却合乎逻辑,它揭示了事物对立统一的规律。两种截然对立的事物激烈碰撞,交相辉映,看似矛盾至极,细细品味又处处和谐共存。在此矛盾修辞下,语言富有哲思、形式别致、出人意料,更能引人入胜,不觉沉浸。

综上所述,英汉矛盾修辞因为其语言系统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在运用矛盾修辞的语言结构上有所不同。但究其根本,从文学情感层面来讲,因为文学理论的融合发展,英汉矛盾修辞在作品上体现的艺术魅力又大致趋同。两者都是利用语言语义的矛盾对立映衬,将所描写或描述的事物的特点和性质“尖锐”呈现,表达哲思或告诫,蕴含和体现出一种夺人耳目、言外有意、意中更有深意的效果。

注 释

[1]刘颖.汉语矛盾格的多维观照[D].安徽大学,2011.

[2]谭学纯、濮侃、沈孟璎.汉语修辞格大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第161页。

[3]黄晓萍.英汉矛盾修辞法比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02):58-59.

[4]王叔新.论汉语矛盾修辞法[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3):84-86+103.

[5]王晋秀.博弈论关照下的矛盾修辞法认知析解[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3.

猜你喜欢

英汉副词孔乙己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从构词词源看英汉时空性差异
短句—副词+谓语
孔乙己(下)
孔乙己
核心句理论在英汉视译断句技巧中的应用
功能对等论在英汉宣传语中的体现
副词和副词词组
英汉校园小幽默
hardly是hard的派生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