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审美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2019-11-26孟庆庆

文学教育 2019年27期
关键词:聋人聋生美的

孟庆庆 魏 楠

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审美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之一。聋人大学生因其生理心理的特殊性,导致审美教育出现一系列的偏差和问题,如何在新时期加大审美教育的力度,培养聋人大学生对美的感知力、鉴赏力和创造力,帮助他们全面、健康成长,是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聋人大学生审美教育现状分析

人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产物,“人的发展状况与发展水平是评价教育效果的最终标尺”[1]。当前,我国对聋人大学生的审美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聋人大学生审美教育水平和质量亟待提高。本文试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阳光学院聋人大学生为例,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对聋人大学生审美教育现状进行归纳与总结。

(一)审美教育观念的匮乏

聋生的父母比正常人的父母承受着更重的心理负担,不少聋生家长本身也是聋人,缺乏相应的教育能力和正确的教育方法,要么过分溺爱,要么放任自流,甚至有的父母将孩子看做是累赘,从小给孩子留下心灵的创伤。由于家庭教育水平的参差不齐,加上一些家长忽略聋生的审美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聋生缺乏文艺素养和审美能力,整体审美教育水平低下。在聋生家长眼里,孩子学习的重心是服装制作、编织、园艺、宾馆服务、汽车修理这些适合他们身心特征的专业课程,毕业之后能自食其力,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因此,文学艺术在他们眼中成了“不入流”“没用”的东西,它们并不能给聋生提供一份谋生的技能,既然没有很大的用处,那自然就不用接触。在日常教育过程中,广大教育工作者往往重视有助于聋生有效融入社会的基础教育,教会他们一些人际交往技巧及管理情绪手段,而更高一级的道德观、价值观教育往往被忽略,这直接导致聋生法制观念不强,道德观念薄弱,给他们健康审美观的形成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二)审美教育模式的封闭

绝大多数聋生在封闭的环境中长大,他们大多寄宿在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接触相对较少,个人审美素养先天不足。聋生审美教育的困境固然可以归因于其自身的生理缺陷,更主要的是由于一些不正确的思想认识,部分教育管理者常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审美教育实际用处不大,很多高校忽视对聋生心理结构和心理需求的研究,不能根据聋生具体的需求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尤其缺乏对聋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根据问卷调查分析可知,高校很少有为聋生专门开设的艺术鉴赏课、美术展、书画展等,他们更关注学生的专业技能。以阳光学院为例,学校对聋生的文学艺术培养重视度较低,为聋生专门开设的艺术鉴赏课不足,也很少为他们举办一些文艺沙龙、读书会和文娱晚会。此外,由于缺失融合教育理念,聋生与健听生在教育课程设置和教育管理模式存在相关冲突。高校聋生的美育课程设计同普通大学生并无差别,没有根据聋生生理、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建构审美理论,开设专门的美育课程,理论与实际的错位也是导致高校审美教育水平低下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审美教育内容的单薄

由于自身残疾,很多聋生敏感多疑,对周围环境变化充满警惕,存在思维方式偏激、自我评价主观、发展目标模糊等问题。调查问卷中有这么一题:“当学校开展一些大学生文艺活动,会不会积极参加?”有107位同学选择“无所谓,随便看看”,占总人数的53.5%。可知,聋人大学生对文艺活动兴趣不高。在日常教育过程中,普通高校有关于审美的教育方式呆板,教育内容单薄。特别是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互联网以其虚拟性、隐蔽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吸引了聋生的注意力。根据调查,大多数聋生将大量课余时间用在了玩手机游戏或浏览各类网站,网络的广泛应用对聋生的审美价值观冲击很大,网站良莠不齐,内容缺乏筛选,也存在一些色情、暴力等负面价值观。面对网络的冲击,部分高校的审美教育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即很多高校的审美教育内容与聋人大学生审美教育实际不相契合,审美教育方式也未采取聋生乐于接受的现代信息技术。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应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丰富聋生的文化生活,充实审美教育内容,培养聋生正确的审美观。

二.聋人大学生审美教育的对策建议

审美修养是大学生思想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是重要的素质教育内容。[2]审美教育能够丰富情感、提升素养、塑造人格,这对于聋人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显得尤为重要。进一步提高聋人大学生审美教育水平,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培养正确审美观念

一是将美育与德育结合起来,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我们知道,真善美往往是统一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方面,要把聋生带到自然环境、社会生活中,让他们自己去感受好与坏、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让他们在生活实践中自己分析体会,意识到自己行为的正确与否。另一方面,要注意用正面的形象感染、鼓舞他们,比如残疾名人海伦·凯特,她没有视觉、听觉和语言能力,凭着自己惊人的毅力,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先后完成了14本著作,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人生故事》《石墙故事》,1964年荣获“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入选“二十世纪美国十大偶像”。这种正面的典型人物,能使聋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得到提高升华。

二是要直面大众审美文化的冲击,强化审美价值观建设。随着消费社会的到来,大众审美文化盛行于世,其媚俗特性导致价值深度消失。对此,应采取有针对性措施,帮助聋生形成正确的审价值美观。要坚持在各科教学中贯穿审美教育,教会他们正确分辨美丑、对错、善恶,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坚持真美善的统一,重视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比如,有些女生喜欢打扮,针对社会上的奇装异服、浓妆艳抹的人是否漂亮,可以展开讨论,告诉她们,朴素大方,自然庄重才是被大家接受的美,体现在外表上,就是衣服要整齐干净,打扮大方得体,而不是烫发、抹口红、戴首饰、穿奇装异服,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又如,生活中的好人好事,都可以作为美德的典范,成为用来对他们进行审美教育的素材。

(二)丰富审美教育课程

一是注重校本课程建设。要组织优秀专业教师,以礼仪、青春期教育为突破口,辅以国学、价值观、心理等内容,构建听障教育校本德育课程。重点开发校本艺术课程,在美育中渗透德育,德育中彰显美育。要着力打造优秀学生社团,构建一套高效、灵活的动态管理体系,培养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社团骨干,发挥优秀社团及社团骨干的辐射引领作用。丰富学生志愿者活动,要加强文化熏陶,按学期开展班级、宿舍特色文化建设,打造洁净优美校园环境,组织特色鲜明、体系完整、精彩精致的文化活动。培育审美文化特质,要突出文化熏陶功能,通过创建阅览角、品书坊、名人园、感悟苑等,增强校园环境文化氛围,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去体味、感悟健康向上的文化要素,使他们能自觉约束言行,树立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良好意识。

二是有效开展职业教育课程。聋人大学生的专业定位和课程设置往往与未来的职业规划相联系,注重实践技能的运用。比较常见的有:烹饪、服装制作、美容美发美甲、手工艺制件、计算机应用、电脑艺术设计等。这些职业劳动教育课程,除了使聋生获得一定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外,也能够发展他们感受美的能力和创造美的兴趣。有些职业劳动教育课程的项目直接体现了美的创造,如手工制作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还承担着指导聋人大学生欣赏美的事物和创造美的作品的活动”[3],又如缝纫、雕刻、纺织等,这些课程对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创造美的能力起着相当大的作用。与此同时,通过职业教育课程的教学和实践,学生可以深刻感受到劳动的伟大创造力量,也能明白,劳动是创造美的力量和源泉,是一切美好生活的根本。

(三)创新审美教育方法

一是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科技。聋生虽然听不见声音,但根据生理代偿功能和补偿规律,其视觉能力更为发达,与常人相比,聋生更易接受各种颜色的刺激,更能掌握面部表情等外部肢体语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适当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聋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对审美的感知。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可以借用多媒体课件,给聋生播放图片和视频,直接形象生动地展现出色彩和形状,使聋生有直观的审美感受。聋生对周围事物认知存在局限,审美意识发展缓慢,审美趣味出现偏差,现代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和介入,让美丽的自然景色直接呈现在他们眼前,图文并茂、生动有趣,激发他们对自然美的热爱,提升他们的艺术审美鉴赏能力,很大程度上补偿了聋生的审美缺陷。

二是采用多种艺术教育手段。艺术是审美的集中体现,最具有美育效果。随着聋生知识面扩大,他们对文化生活的渴望也不断增长,应尽量丰富聋生的文化艺术生活,如歌舞表演、看电影、参观美术展、艺术展,让他们在艺术活动中受到文化熏陶和审美教育,培养他们对美好、高尚事物的兴趣。要创造条件,让聋生亲自参与,发挥他们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充分表现他们的创造才能。要发挥美术教育的重要作用,给予聋生充分的想象自由,鼓励他们自己动手,创造富有美感和个性的艺术作品。要充分发挥文学作品形象生动的感染作用,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对聋生的语言缺陷是一个有效的补偿,文学作品也是语言创造出的审美体验,优秀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能够为聋生校立学习的榜样,具有正面积极的教育作用。应坚持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地位,重视语文教学,提高他们的审美感知能力和艺术鉴赏水平。

猜你喜欢

聋人聋生美的
中日聋人大学生体育参与比较研究——基于社会支持视角
打破平衡
把握“三个基点”,助推聋生数学探究
聋生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研究
基于“互联网+”的聋人团队管理模式研究
美术,让聋生就业多一些可能
探析聋人就业问题及对策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