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领会诗歌鉴赏中的借景抒情技法
2019-11-26刘委
刘 委
(安徽省淮北市第八高中 安徽 淮北 235000)
在中学教学过程中提到借景抒情的技法,一般有“触景生情”“移情入景”“融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这几种技法,各自都有不同。
1.触景生情
“触景生情”又称“由景及情”、“情随景生”,是历代诗评家均认可的借景抒情方式之一。其主要特征是诗人或抒情主人公事先并没有某种感情或虽有某种感情但处于相对隐蔽状态,在现实生活中偶然遇到某种景物,受到刺激,情动于衷,形之于外,言之成诗,从而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是先有景后有情。《文赋》“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些都是说见到木叶黄落,草木凋零,就引起内心的悲感。杜甫的《登高》一诗就是典型的触景生情之作,诗人登上高处,映人眼帘的是一派苍凉恢廓的秋景。辽阔的江天,清猿哀鸣,飞鸟飞止不定,长江滚滚,落木萧萧。这种苍凉的景色触动了他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于是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仇俱涌心头。
2.移情入景
是指诗人在接触外界景物时,把自己强烈的主观感情倾注其中,使之带上诗人特有的感情色彩。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如陈与义的《中牟道中》:“杨柳招人不待媒,蜻蜓近马忽相猜。如何得与凉风约,不共尘沙一并来!”诗人笔下的杨柳是多么有人情味,不待媒介而招人拂面;蜻蜓又是多么精明,飞近人马忽生猜疑,一举远飞。凉风虽然适意,但会卷来尘沙却让人烦恼。于是诗人又展开想象,要与凉风约定:不要挟带尘沙同来。真是想落天外,妙趣横生。诗人把自己轻松愉快的心情移注在景物之中,通过比拟,曲折地表达出来,人情与物性,合二为一,浑然一体。
3.融情于景
有些古典诗歌,初看上去,纯是写景。但仔细品味,却会觉得景中“融”有诗人的感情。杜甫《绝句二首》其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首诗,乍一看是句句写景,好像与情无关,其实句句含情。黄叔灿就认为“有感物之情”,在景物的描写中,折射出诗人经过长年奔波漂泊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心情和在初春时节对生机盎然、赏心悦目的大自然的欢悦情怀。无怪乎王国维要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了。
4.以景衬情
顾名思义,以景衬情就是以景物来衬托感情。衬托又有正衬反衬之分,烘托是从正面衬托的。《陌上桑》中:“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这里第一句诗是写景,而且是美景:旭日东升,阳光普照。以此来衬托罗敷的青春美貌和充满朝气的精神状态。又如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前二句写日暮之雪景,后二句写别离之哀情。虽然境界开阔,口吻坚决,充满自信,但别意之凄酸也不难想见,此是以凄苦之景衬托离别之情。
周振甫先生说:“用凄苦的景物来写快乐,用美好的景物来写悲哀,这是反衬。”反衬是从反面衬托的。贾至《春思二首》其一:“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色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春草萋萋,柳丝飘拂,桃花李花,香花馥郁,一派春色,令人心醉。然而,这春色美景,对于有愁恨的人来说,反而觉得心境更加悲苦,处境更加凄凉。富寿荪先生说:“满眼韶景,转成愁思。”可谓一语中的。王夫之也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可见,运用反衬法处理情和景的关系,可以起到扳美景为愁城,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
五.情景交融。所谓情景交融,就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情和景达到高度融合。姑举牛希济《生查子》一词为例:“春山烟欲收,天淡稀星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晓清。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这首记写别情的词,上阕描绘了一个能渲染伤感情绪的典型环境,但景中含情;下阕言情,但情中藏景,而且情景结合得更为巧妙:只要心不变,情不移,因爱人而爱及绿罗裙,又因爱绿罗裙而爱及绿芳草。这是由情及景,景缘情生。反之,只要看见绿色之芳草,就会联想到绿色之罗裙,又从而联想到穿绿色罗裙的情人。芳草无处不生,情爱也无处不在。这样,情景相生,生生不已,已经分不清何者为情,何者为景了。
综上所述,在古典诗歌的情景关系中,情是景的主导因素,情景不可分离。各种不同的借景抒情的技法各有不同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