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作文教学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2019-11-26陈红忠
陈红忠
(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龙台镇青山小学 甘肃 武山 741300)
1.开放作文内容和立意
有的学生写命题作文绞尽脑汁,一筹莫展,私下写的日记却灵气飞扬,我班上一位名叫刘正的学生每次交作文都是一页多一点,而有次为了能够调桌位却扬扬洒洒地给我写了六七页信纸。本来学生的生活是很丰富的,学生对于生活的观察也有自己的视角,不愁没东西写。但现实给了他们太多的限制,使得丰富的现实生活进不了作文。写母亲,没有不勤劳的,做好事不是让座就是拾金不昧,以司空见惯的所谓“好人好事”来服务于预设的光明主题,自欺欺人地演绎着这可怕的流行病,苍白成了现代学生作文的流行色,更可怕的是导致思维的萎缩,语言的发展也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因此首先要开放作文内容和立意,让学生敢于反映真实的生活,表达真实的情感。
2.开放作文过程
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则是很有限的。先导后作,引导学生明确目标,该写什么,不该写什么,是有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一开始就给学生定下许许多多的条条框框,学生只能按教师的意图行事,作文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哪里谈得上创新?而开放的作文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己的写作活动作为教学的主线。
3.开放作文时空
学生的作文水平不能依靠那几次集中的作文教学来提高,要突出实用性,提倡随机作文,从课内向课外拓展,开放作文写作空间,让学生时时感到作文就在身边,渗透随时运用作文表达的意识,强化作文的实用意识。像结合学习写观察日记、学习日记等,结合阅读写摘记、读书笔记、读后感等。
4.课堂作文教学过程
4.1 审题:这里应分成两步进行:教师讲题和学生探题,重要是后一步。这里教师讲题和我们平时讲题大同小异,都应让大家弄清作文题的意思、要求,粗略讲完作文题后,便应组织学生探题,方法就是让学生自主思考和小组讨论来确定主题、选材和注意事项。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自主思考和讨论这么几个问题:(1)写人还是写事?(2)写一个什么样的人?(3)题眼是什么?(4)可以选哪些材料?(5)这些材料能否表现中心?这里要注意一点,以上问题只能在学生们的各抒己见中得出,教师只是一个清醒的“旁观者”,适时提出一些高屋建瓴的建议。
4.2 说作:自主构思好后,就可以提出来充分讨论了。具体讲起来也有两项内容。第一,讨论材料。我们的学生都有丰富的生活,鼓励大胆讲出来,这就是讨论材料。第二,讨论形式。确定内容后,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对如何布局谋篇唇枪舌箭,以便互相启发,扬长避短,在交谈中寻找一种最完美的形式来表现内容。上一步如果说是“思”的话,这一步就是“辩”,在辩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4.3 小组修改:因为习作的对象是小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必然存在多方面的毛病:或错字、错标点;或内容不恰当、详略不得当……要改变这种现象,就应该趁着作文还未上交,对作文来一次浅层的修改。此时,我们对学生习作中内容上的安排还不了解,所以初次修改只能停留在对错字、错标点、语句不通顺等表层修改。方法是看和读。看,就是把作文本打开平放在桌子一个最恰当的地方,小组每个都看得到,小组中的同学凑在一起寻找作文上的毛病,遇到有问题的地方(如错字、错标点)就停下来讨论,找到正确答案再继续修改。读,是在小组中进行角色分工:一个读,其他人听。听到有内容上不合适的就停下来,讨论该怎么改。
4.4 教师评改:我对内容上的修改只用激励性的语言指出这样、那样的毛病就可,而不必告诉学生怎么改,怎样改的问题留给学生自己在修改讨论中去领悟。比如在一次修改时,我改到一篇习作,毛病非常多:错字、错标点不用说,形式、内容上的错误也一大堆。我便在其作文上写到:“可爱的小姑娘,这个内容能表现你想说的意思吗?如果你能去找一个更恰当的内容,并把它写得有条有理,那将是一件很好的事。你能做到吗?”
4.5 作文后记:平时教学我们都提倡写随笔性的后记,总结一下得失。这样的文章对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是很有利的。同样,在教授习作时,应鼓励学生多写点后记,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如,写完一篇习作后,让学生再发表一些感想:为什么这样想,为何如此选材,在写作上遇到了什么困难等等。这样写出来的既是一篇好的小练笔,又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写作能力。其反馈的信息如被教师掌握,以便供下一次作文时参考。这样一举多得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5.小结
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以普通参与者的身份参与讨论,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并归纳总结的能力。教无定法,在当今教育理论不继改革完善的过程中,教师只有“以人为本”才能有效组织教学。由于水平有限,草就于此,就教于方家。总之,生活本是丰富多彩的,人生也是绚丽多姿的,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做生活的有心人,勤观察、勤思考、勤动口、勤动手,久而久之,生活的积累丰富了,写作也就“发于心而形诸于外”,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