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作文问题及改善策略
2019-11-26郭勇斌
郭勇斌
(江西省高安中学 江西 高安 330800)
高中的语文试卷中,作文的分数几乎占据了语文总成绩的半壁江山。作文分数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总成绩。然而,无论是在作文的教学中,还是在学生写作中都存在许多问题。因此本文就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分析,并提出几项参考建议。
1.高中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1.1 固定模式。说到写作,一开始一定会想到创造力,可是就高中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写作长时间被禁锢在一定的模式中。学生在写作课上得到的都是教师提供的写作套路,举例来说:“设悬念、细节描写、话外留音……”等等一些写作方法的教导,学生熟记并掌握,在作文中加以运用。固定模式的引导下,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成本下降,对创新的投入时间减少,创新能力就会下降。
1.2 思考深度不够。在批改作文的时候,最常见到的就是三段式“提出观点、阐述观点、总结观点”。这类作文主要靠华丽的辞藻撑起整篇文章,但究其观点深度来说——浅显易懂。这其实是学生思考深度不够的问题表现,针对考题的思考时间不够,思考的不够全面,分析的不够透彻,形成了“凑字数”的作文。
1.3 教师的引导力度不够。引导相对的就是直接给予。在高中这个重要而又紧张的时期,学生接受知识的广度开始大范围的扩大,教师放弃慢节奏的知识引导,选择直接给予。追求的结果是好的,但能力的培养被忽略了。世界上没有应万变的方法,往往是课上教的好,考场上发挥的不好,这就是应试教育的弊端所在。作文作为语文中综合能力考查最全面的项目,更是生搬硬套不得,教师要在日常教课加大引导力度,帮助学生进一步思考,逐步培养写作的综合能力。
2.作文写作建议
2.1 发散思维的培养。考场上,要想写出一篇佳作一定离不开创新。但就实际的环境来说,创新有时在紧张的环境会被焦虑感替代。学生一时找不到出路极有可能会影响正常发挥。那如何迅速找到新颖的切入点呢?其实需要学生学会发散的去思考选题,进一步得到不同的切入点。所谓发散思维既从问题的不同角度进行思考的思维。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训练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这种思维方式。举例来说:试卷中的考试题目《生活需要——》,一种填空类型的作文。教师可以就“生活”为中心词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生活”的本质、常态、难题、乐趣……等等,结合学生所想到的方方面面,就自身实际来进行创作。发散思维是一朝一夕的努力培养出来的,除了老师在课堂上的引导,学生也要经常在课下进行相关的训练。
2.2 联系课文积累素材。说到素材的积累,这可是影响学生作文文采的一大重要因素。但就学生相关的课余时间来说,想要大量的积累课外素材其实是有难度的,时间不允许,记忆力不允许。但转个角度想想,高中语文课本就是一个巨大的金矿[1],课程中要求背诵的相关课文,其实文学价值很高。像李白的《蜀道难》,其佳句辈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等等。还有除了佳句之外,人物素材也是相当的丰富,像不肯过伶仃洋的文天祥、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等等。就课文中的题材来说,丰富且历史价值高,如果学生能够恰当的运用,对作文的提分还是大有帮助的。
2.3 入情入境挖掘思想情感。写作最忌就是层次不鲜明,深度挖的不够。作文一味的徘徊在最初的价值观上,其实就是另一种形式的流水账。有时候一些白描的作文要远远胜过辞藻华丽的作文,本质上拉开距离的就是思考深度和情感表达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同理心。针对一篇文章题目来说,有时除了要挖掘其丰富性还要挖掘其深度,不管是情感还是思想。举例来说:“每一个人都有一段沉香的经历,但往往不珍惜而被他人的木炭所吸引……”该篇文章就要求学生的思考深度比较高,要联系生活实际去探索沉香在生活中象征着什么,并进一步继续分析下去。只有入情入境的去探索了,才会使文章的深度上升。
2.4 模仿中找适合。在接受一种新的知识时,不知所措往往是最真实的状态。学生或许就老师提供的新的写作方法有相当多的困惑,这时就会查阅大量的资料,对时间来说是一种消耗,最后结果也不见得会弄的多清楚。这个时候学生就应该寻找例文,进行模仿写作,在模仿中进一步体会教师提供的方法。模仿不是最终的目的,找到合适的应用角度并掌握才是目的。学生一定不能仅仅徘徊在模仿这个阶段,要适时的摆脱模板自己创作,自己针对模板修改,才能真正的掌握教师提供的方法。
3.结语
总结来说,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2],就现在的应试教育仍是重要的得分项。面对即将要到来的高考,教师和学生都有一定的紧张感,但有时知识特别是能力的获得快不了,需要时间的熏陶。老师应该积极地引导,而不是直接给予,学生要配合好老师,在掌握相关的方法的同时,要积极的思考,进而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