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模式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以《牧童》一诗的讲解为例
2019-11-26江西省进贤县教体局教研室吴红萍
江西省进贤县教体局教研室 吴红萍
“思辨”一词出于中国古典典籍《中庸》当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一句。“思”即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辨”即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进行辨别,二者结合便是通过抽象的思考、推理和论证得出结论的过程。此方法在古诗解读中的运用将在提升学生语文理性思维能力的同时,为感性的古诗本身注入理性源泉。下面我便根据古诗解读需求,以《牧童》一诗为例,在其诗句意义、表达方式、炼字效果与情感路线四方面运用的思辨方法进行分别阐释。
一、诗句意义的连接——对诗句之间逻辑对接要求的关注
对某一事物进行思辨分析的基础便是对此事物基本情况的了解掌握,反映在古诗解读中,便是对其上下诗句意义的连接,以区别于传统按句分散化的单纯拼接处理,而帮助学生形成符合表达和思维逻辑的对于古诗整体前因后果的理解,为之后更进一步的细节、深入分析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牧童》一诗的教学中,我通过故事性的整合着力让同学们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相对完整、清晰的诗意行进路线。具体方法为:在对“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两声”和“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两句的意义进行分别翻译之后,我则引导同学们思考:“这两句之间有什么联系?”在学生有“前一句是景,后一句是人”等的回答以初步形成诗歌前后关联意识之后,我便建议同学们假设自己是诗歌主人公——牧童,根据诗歌意义进行视角游移,即按照先整体后局部、先大后小的视觉规律,先自然地看到六七里横野,听到三四声笛韵,后述说自己在此环境中的行为:我在放牧归来、饱餐之后的黄昏时分,惬意地躺卧于草地上欣赏天空中的圆月。如此对诗歌前后句意义的逻辑顺序分析和串联衔接,将在最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形成对诗歌的整体化认识,为之后更为深入地针对诗歌局部的思辨奠定文本整体背景基础。
二、表达方式的分析——对诗歌语言对仗组织特点的关注
短小精悍是古诗语言的一大特点,但其要在此短小精悍的篇幅中融入饱满的景与情,并同时生成自然成韵的效果,这就便对诗句语言组织的高度凝练性与表达方式的规律性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而此便亦成为学生了解古诗的一把钥匙。基于小学生较为薄弱的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我们在此便应将其中的对仗和语序作为主要教学着眼点。
例如:在对《牧童》一诗的各诗句意义进行逻辑化连接之后,我便带领同学们对其语言包括对仗和语序在内的表达方式进行研究。在此,我先让同学们重读“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一句,以观察、发现其中的语言结构规律。这时,同学们能很快地说出“‘草对笛’‘铺对弄’‘横野对晚风’‘六七里对三四声’,两句各部分间紧密对应”的结论。但与此同时,我提问:“如此紧密契合的对仗表象之下,它的成句一定契合平常正规的表达和理解思路吗?”这引起了同学们的进一步观察和思考,在此当中,便有一位同学恍然大悟道:“我们在理解句意时,只是根据句中涉及的草、横野、笛、晚风等事物自动进行了整体的境界想象,而没有关注作者切实的语言组织。这里其实并不是‘草铺横野’,也不是‘笛弄晚风’,而是‘草被铺于横野’‘笛被弄于晚风’。”对此,我追问:“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同学们便根据自己对古诗的认读经验,分析判断出如“高度凝练的需求”“加深诗歌意蕴”等结论。这样的推导过程将大大锻炼同学们的古诗思辨能力。
三、炼字效果的揣摩——对诗歌巧妙凝练用语特点的关注
炼字是古诗的特色之一,其往往凭借蕴意的深远、形式的巧妙而为一首内容原本平淡无奇的诗歌大大增色,而对于本就经典的诗作,则为锦上添花之用。因此,通过思辨方法对其进行的讲解和揣摩将促进同学们对诗歌魅力的深入挖掘和领悟,并同时深入感知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及语言文字表达的灵活属性。
例如:在《牧童》一诗关于“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一句表达方式的讲解之后,我便进一步将视野缩小,聚焦对其中的炼字现象的分析。在此环节,我先让同学们对此句进行翻译,即:辽阔的草原好像被铺在地上般,极目尽处,辽远无垠,晚风中隐隐传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在此之后,我提出:“根据诗意,这里的‘铺’字,我们为什么不用‘长’字?‘弄’字为什么不用‘吹’字呢?大家把这两个字依此替换试读几遍。”在阅读罢后,一位同学便回答:“‘长’字太过实际,而‘铺’字利用想象更能形成一种辽阔茂密的想象视觉;‘吹’字亦过于实际而平淡无奇,‘弄’字则更能凭借其‘逗弄’之意表现牧童惬意悠闲的心绪。”对此,我追问:“那除此二字外,有没有更好的替换字?”这时,同学们便会主动根据自己的考虑调动语言储备,进行替换尝试,如此的过程将在最大程度上助其深化对诗歌及其巧妙性炼字的认知,同时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和乐趣。
四、情感线路的观察——对融情于景情感表达特色的关注
中国古诗的创作之源自然不离传统农业社会之下对自然之景的关注与对“天人合一”观念的运用。由于此,诗歌情感的表露亦少直抒胸臆而多融情于景,此亦便是古诗特色之一。通过思辨的方式对此隐蓄情感表达路径的观察和挖掘将大大促进学生对古诗含蓄蕴藉美的感悟与对其优美意境的感动。
例如:在对《牧童》一诗情感表达方式的思辨过程中,我让同学们寻找文中主人公牧童的行为,即“卧月明”。在此之后,我追问:“这一行为本身反映了牧童什么样的生活与心绪状态?”同学们能够很快地分析出“惬意闲适”的结论。此后,我又让同学们寻找此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即“黄昏后”与“草野”,同时回答“在什么样的空间环境中发生了此行为”的问题。在同学们回答出“草野茫茫,晚风习习,笛声阵阵”之后,我将此得出的几个词语分别列于黑板上作为“卧月明”的条件,让同学们体会这一份闲情逸致是如何得到如此极致的输出的。此时,“融情于景”的意义便成为此思辨链最后得出的自然结论。
欲达古诗之深境,必先以思辨层层深入之。思辨是对古诗文理要素的整合,亦是对学生文理思维的共提共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