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积极语用表达能力提升的 生长型阅读教学策略

2019-11-25邱光军

江苏教育 2019年19期

【摘 要】教育即生长。儿童言语表达智慧的形成与阅读密切相关,生长型阅读突破阅读教学的局限,顺应儿童成长的节律,能够从言语智慧生长的维度准确把握阅读教学的丰富内涵。教学时可以通过建立丰富阅读材料的直观印象和敏感性,把握阅读能力提升的关节点,形成从接受型语用到积极语用的主动建构,促进儿童在文本阅读、言语生长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语用表达能力。

【关键词】生长型阅读教学;积极语用表达能力;言语智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73-0027-04

【作者简介】邱光军,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江苏淮安,223001)副校长,高级教师,淮安市优秀教师,淮安市语文学科带头人。

积极语用是指表达主体建立在倾听、阅读等接受型能力基础上,以心灵体验和思考为内核的主动性表达行为。积极语用包括自觉语用、全语用和深度语用。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有个“洞穴”的隐喻,暗喻要想实现从可见世界到可知世界的升华,需要智慧。阅读是儿童走出“洞穴”的重要路径,走出“洞穴”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生长的过程。生长型阅读教学提出的目的就是突破阅读教学的局限,顺应儿童成长的节律,培养儿童形成主动建构积极语用的能力,形成言语表达的智慧。

一、生长型阅读的教学要义:把握儿童积极语用的内核

儿童的生长有其内在的规律,适合的生长源于生命个体生长的内源性特征。基于学生内在的成长机制,顺应儿童发展的内在规律,强调自然的、主动的、自由的、在生活中的适应性成长,这是衡量阅读教学价值的标准。生长型阅读教学从学生生命发展的角度来审视阅读教学,尊重生命发展的内在逻辑与规律,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生通过亲历阅读实践活动激发其内在的生长力,在阅读活动中发展生命,获得言语感知和情感充盈的快乐,促进言语和精神的同构共生,彰显生命的灵动和活力。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发布的《江苏省义务教育学科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框架》指出,阅读关键能力主要包括提取信息、形成解释、整体感知和解决问题等内容。而生长型阅读教学力图通过重新解读语文学科关键能力这一核心概念,进一步丰富其内涵,突出小学阶段语文关键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探索语文学科关键能力的教与学策略,找寻适合儿童语文关键能力提升的路径。

二、生长型阅读教学的特点:感性与理性的交集

生长型阅读具有“生长性”,与儿童的生命发展不可分割,与儿童的生活密切联系,充满着未知和不确定性,是感性与理性的交集。

联结现实的生活性。杜威认为,儿童的生长是在教育与生活的关联中实现的。生活中含着生长,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教育就是不断生长。生长型阅读教学意在通过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情境,吸引儿童以积极的情感亲历其中,主动参与、亲身实践,从经历、感受到认同、内化,逐渐实现精神、思维的多向成长。

发展个体的生命性。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的影响造就了不同的生命个体,儿童生长模式、成熟序列,及其在后天发展中的体质、认知结构、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生命具有个体独特性。生长型阅读教学根据儿童在语文关键能力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不同状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以适应儿童生命成長的需求。

动态生成的敏感性。生成的内涵是生长和建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总处在未完成之中,人的生命处于不停息的变化之中。人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生命本身不是一个结论,而是一个历程,生命一直在产生意义。这些意义使生命成为一种有意义、非确定的过程,使人的发展永远具有创造性和超越性,使人永远处在生成之中。阅读的过程,本身就具有非特定性,伴随着生命的成长,不同的阅读主体,不同的阅读阶段都会生成不同的感受。

适切生长的节律性。生长型阅读教学具有“生长性”,强调能力发展不是固化的、死板的,而是根据学生生长阶段及需求,可进行相应调整的能力发展体系。针对每个学生的成长需求,体现个性化的指导策略,其本身也是不断演化的,具有动态生成性和发展多样性,呈现螺旋上升的态势。

三、生长型阅读的教学路径:从接受型语用到建构型语用

儿童言语能力生长的重要方式是语用。言语学习过程应该是儿童从接受型语用到积极语用的主动建构过程,这是生长型阅读教学的要义,其核心路径是儿童言语学习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转型。

(一)把握言语特征,语义、思维、语境三位一体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语义,发展言语思维是促进儿童语用能力生长的关键所在。同时,言语的运用离不开特定语境的作用。努力构建语义、思维、语境三位一体的建构型语用体系,促进儿童言语能力的协调生长,应该成为阅读教学的价值追求。

1.理解文本语义:从解释到变换。

儿童的认知规律表明,对事物的感知和意义的理解都是由表及里、由具象到抽象的。在阅读过程中,儿童往往会借助生活经验、或凭借直觉对文本语义进行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知水平的提高,逐步理解词句的比喻义或引申义。如“工具”一词,其本义是指进行生产劳动时所使用的器具,如锯、刨、犁、锄等,后引申为达到、完成或促进某一事物的手段,比喻用以达到目的的事物。只有当儿童的知识和阅历生长到一定的层次时,其对“工具”一词的理解才能深刻全面。所以,在引导儿童理解文本语义时,要遵循儿童所处生长阶段的身心特点,与儿童的生长节律相匹配。

2.发展言语思维:从发问到追问。

作家在写作表达时常会留有一定的“空白”,教师可就此引导学生展开探讨和交流,发展其言语思维。如统编语文教材六上《穷人》中记叙了“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教师应深入体察作家的写作意图,适时地抓住文本留白,以桑娜为什么忐忑不安发问,并适时引导学生交流、思考、讨论,体会桑娜内心的不安,理解其纯真善良的品质。

3.丰富文本语境:从联想到想象。

引导学生根据语境合理地展开联想和想象,是一种形象化的内隐式表达,有助于丰富学生对语义的理解。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四上《盘古开天地》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有一天,盘古忽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从“一片漆黑”联想到天地在分开以前一片混沌;由“抡起”“猛劈”等词语联想到盘古开天辟地的生动场景;从“一声巨响”联想到天地刚刚分开时眼前一片光亮的样子,整段文字可以使人感受到天地分开的神奇过程。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展开具体生动的联想和想象,进而体会盘古的力大无穷,以及他对人类的贡献。由此可见,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可以帮助学生由表及里、准确全面地理解文本语义的内涵。

(二)凝集主题思想,提升儿童的阅读概括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有助于其掌握文本要义,促进儿童语用能力的提升。

1.明晰概括要求:从繁到简。

概括的基本要求是简洁、全面。“简洁”就是化繁为简,去掉一些不必要的细节和次要内容,只保留文章的主干或最重要的部分;“全面”就是保证文章内容的完整性。教学实践中常出现这样的问题:学生在满足简洁要求的同时无法做到全面,只概括了文章的某一部分,或是概括语句中掺杂了无关紧要的内容。因此,学生在进行阅读概括前明确简洁、全面的概括要求,是凝聚主题思想的前提。

2.掌握概括方式:从扩到缩。

培养学生阅读概括能力可以从确定写作视角、以不同目标为对象、基于不同文体的特点等多个维度进行。以主题思想的凝集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教学环节:首先,充分理解文章,理清文章的段落或层次,对每一段的内容进行分析和综合,概括出每段的意义。其次,分析段与段之间、各段与全篇之间的关系。最后,进行整体性地抽象和概括,归纳出本文的中心思想。聚焦文本进行分析与综合的思维过程,可以令学生的思维由具体走向抽象,形成对文章的整体性认识。

3.形成概括能力:从形象到抽象。

发展儿童的抽象思维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小学阶段是儿童思维由以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转变的时期,而阅读概括能力作为一种重要的语文能力,对儿童抽象思维的培养起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培养概括能力是促进儿童语言运用能力生长的一种有效方式,持久的概括表达训练可以锻炼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其对语言的运用和控制能力。

(三)鉴赏思辨性交流,联接儿童积极语用的经验表达

具有思维含量的表达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才能生成有效的语用经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准确把握有效的思维训练点,开展鉴赏思辨性交流,启迪学生的智慧,促进思维向纵深拓展,进而生成儿童积极的语用表达经验。

1.在比较中辨析,挖掘语用的深度。

思维能力的形成有助于深化阅读理解,能够基于对比形成直观感知,使学生准确把握事物本质,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上《珍珠鸟》一文,主要通过细节的描写表达作家对珍珠鸟的喜爱,文本的创作在遣词造句方面极为精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比的阅读方式,引导学生针对文本语言进行深入品析,促进学习思维向纵深处拓展。如文本中描写珍珠鸟熟睡时使用了动词“趴”,教师由此提出疑问:如果使用“站”是否合适?学生经过比对发现,“趴”字更能够突出珍珠鸟睡得熟,更能体现其对作家的信赖,由此可以看出作家遣词造句的精准。通过“站”和“趴”表达效果的对比辨析,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使学生感悟语言运用的精准,从而推动言语表达思维能力的发展。

2.在矫正中校准,导引语用表达精准。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具有不确定性,会存在思维误区。教师要充分体现出教学引导者、组织者以及管理者的重要功能,既要准确把握学生的思维基础,也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做出正确的引导和点拨,保证思维发展的正确方向。例如: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一下《池上》这首诗中,理解“偷采白莲回”一句中的“偷”字时,学生的思维往往只局限于“偷偷地”这一层次,有学生甚至简单地理解为“偷”别人家的白莲。当学生的思维认知出现了偏差时,教师可以出示“偷”的不同解释,引导学生结合语境展开辨析,进而准确理解课文内容。学生的错误认知往往源于对课文内容或主旨理解的偏差,矫正错误的认知,有助于学生语用思维变得严谨、严密。

3.在迁移中运用语言表达技巧。

语文教材实际上只是一个范例,教学应基于这一范例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同时掌握阅读和写作的重要方法。所谓举一反三,简单来说就是学习的迁移。例如:在统编语文教材五下《祖父的园子》一文中,作家萧红在文章的最后部分写道:“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生动地描写了倭瓜、黄瓜、玉米等植物的自由生长;描写了黄蝴蝶、白蝴蝶的自由飞舞……自由洒脱的句式,活泼生动的内容,写活了园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因此,在初步感知文本内容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依照文中的句式进行迁移运用,训练学生说和写的表达能力,指导学生应用语言表达技巧。

阅读教学对儿童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生命成长,关注学生对文本语义的把握、主题思想的凝集、言語素养的提升和思维经验的生长等诸多因素,着力教学始终,真正做好学生生命成长的引路人。

【参考文献】

[1]潘涌.语文教育:走向“积极语用”新境界[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7(5):36-41.

[2]孟晓东.用生长定义教育[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6.

[3]许道军,葛红兵.创意写作:基础理论与训练[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