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泗札记
2019-11-25
一
推开临街的院门,不远处的弧形海湾忽然折射出炽烈的白光,街道暴露在剧烈的辐射之下,显得更加局促不安,密集的房顶在空中排出很远,只有沿街的房子能够看到墙壁,多数铁门半开着,偶尔有人进出,转瞬又不见了。在它们的身后,屋顶密密麻麻,铺成一片,有红有蓝,像是碎布拼成的坐垫,点缀在嵊泗列岛之间。
岛上的渔业可以追溯到久远的年代,北宋年间岛上有北界村,是建制之始,渔民在岛上生息繁衍。来自大海的元素在寻常百姓家随处可见,海星的图案出现在墙头,院墙的四围,每隔一段就会有一个暗红的海星,它们五爪翕张,带有不易察觉的弧度,仿佛正在蓄力推水。海藻的波浪线条夹杂在海星之间,叶片倒向一边,显示出海水流动的方向,方盒似的围墙也因有了这些小图案而活络起来。在一座宅院的门楼上,出现了“三鱼争头”纹样,恍然有穿越之感,这是上古陶器及汉画像砖中曾频频出现的纹样,上古时代的视觉符号仍在民间秘密传递。“三鱼争头”图像中,有三尾鱼呈放射状排列,鱼尾朝外,鱼头的三角形是三条鱼共用的,是交叠,亦是借用,正是这样一个位于中心位置的鱼头,带动着三尾鱼飞转,整个画面带有了一种强烈的视觉节奏,使一方处于冷硬墙体上的纹样具有了动感,古老的渔猎精神在岛屿仍留有徽记。在岛民眼中看来,这是最为寻常的图形,只不过是岛屿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当他们在自家门前的弄堂里补网,倦怠之余,掷下竹梭擦汗,在偶尔抬头的瞬间,三尾大鱼在自家门楼间腾跃,便自然而然地生出了喜气,仿佛那些大鱼早已在他网中,他手中的网,也传来了久违的震动。
那天下午,在渔民的家里看到一个杂物柜,柜子有四扇门,每扇门上刻着一个大字,组合起来是“网鱼万担”四个字。这是祖辈传下来的,一位先人当年新婚时请木匠打造柜子,顺便刻上去的字,字迹活泼而有动势,可见希望之热切,渔家希望网鱼万担,从而过上富足的日子。写下便是永恒,这个古老的心愿,仍然镌刻在木柜上,生活的愿景如此简单,令人动容。至于他们后来过得如何,不得而知,只有柜子留了下来,传给子孙,他的家族早已开枝散叶,遍布岛屿。
二
嵊泗列岛的黄龙岛是弹丸之地,海鸥拍几下翅膀即可从岛屿上方凌空飞越。山坡上高低错落的黄石屋,是海鸥眼中古老的地标。海鸥能活二十多年,在海鸥的家谱中上溯五六代,也都认得这里的石屋,多年之后,这批海鸥的后代们还会继续飞过岛屿上空,匆忙中投下一瞥。
岛上人家就地取材,凿山石盖房。石墙上有了青苔和野草,屋前的菜园用废弃的渔网围成了篱笆,南瓜的瓜蔓爬上了墙头,瓜已长大,藤蔓不堪重负,主人用渔网做了网兜,钉在墙上,稳稳兜住了南瓜。门楼上的瓷砖里有船和鱼的纹样,嵌着“海不扬波”四个大字。向院门内望去,黄狗躺在阴凉里沉睡,拴狗的绳子也是网绳,碧绿而油亮的一条,一端拴在树上,另一端系在狗颈,嵌入毛发中。主妇端着竹筐,在向阳的窗台上倾倒了一堆红彤彤的小虾,她把虾堆推平,给窗台涂上了一片红光。
墙上挂着扳罾的网片,废弃多年,网线晒得发白。扳罾是一种古老的捕捞方式,铁丝捆缚的火篮,夜里渔夫在火篮中燃起炭火,乌贼生性喜光,它们从深渊中游到火光之下,却被预先设好的罾网兜住。火篮里的炭容易烧尽,“每次起网,均须添加燃料,渔获多时,终夜作业,少时,则经过相当时间,认为勿忘,立即熄火停止焉”。后来炭火也换成了电灯,这种捕乌贼的方法,通常称之为光诱法,所用的渔船,也称之为照船。在渔火的引诱之下,乌贼纷纷入网,光诱法使东海的乌贼家族受到重创。
当成群的乌贼闯入网罾之内时,扳罾者猛力下压竹竿,随着竹梢上提,沉于水中的网罾迅速露出水面,网罾之内,雪白的乌贼耀眼,满满的收获,尤以初夏时节为最。上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东极岛等处的渔民夜间就在扳罾网上端挂一盏灯,以灯光诱扳乌贼,收获甚佳。后来,光诱法对乌贼资源破坏太大,导致舟山的乌贼几近绝迹。乌贼扳罾已成为东海诸岛渔民的集体记忆。
晒乌贼的场景也频频入画,或单独出现,或与扳罾捕捞的场景同时出现。反复出现的乌贼符号,足以构成形式上的序列式美感。扳罾有着复杂的杠杆系统,以及提线系统,大罾的四方形网片占据画面的视觉中心,乌贼点缀其中,网罾之上的电灯放着霍霍金光。渔夫作为扳罾的使用者,在画面中往往面目不清,只见奋力拉罾的身影。抽象的符号化处理,更使得这些渔民成为千千万万的东海渔夫的代表。
三
登島犹如登山。许多岛屿的地势一路走高,在海上靠近海岛时,远望海岛,就是海中冒出的一座山峰。在一幅清代的彩绘地图中,东海的海面上群峰耸峙,波浪是无休无止的半圆弧线,沿着风向均匀推进,同时也考验着画师的耐心,那些海岛的出现破坏了波浪的连续性,波浪稍作停顿,在海岛的另一端才续上了新的波纹。海岛仿佛来自古老的山水画,它们就像从青绿山水中搬出来的石壁,也有高矮胖瘦之分,努力呈现着海岛的差异。内陆的一角偶尔出现在画面中,在这里,海岛才是主角,广袤的内陆却退居其次。这是一幅耐人寻味的地图,海岛的地位空前提高,它们不再是地图上微小的点阵。
古人对海岛的理解,已经有了最为直观的印象。如今,从一座岛去另一座岛,有轮渡来往穿梭,一派繁忙景象,它们尾端掀起的白线,将东海的岛屿连缀在一起,岛屿从此不再孤单。
住宅的墙壁、花坛、花盆、石凳等处,随时会有令人眼前一亮的纹饰,渔村的细节之美令人惊异,它们在不惹人注意的角落里出现,峰回路转之际,这些纹饰一出现就耀人眼目,流露出海洋文化中沉静和野逸的两面性,如同大海的平静和暴怒。
我所见的一组石鼓,就躲藏在花丛之中,每个石鼓上的图案都是一种海产,虾、蟹、螺、鱼,乃至海藻,它们自成体系,把海底世界搬到了渔村,那个立在波浪中的人走出水幕,用肩头扛起狂澜,所有的波浪都围绕他旋转,在风暴的核心默默抵抗,他的身影孤单,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生活因平庸而残酷,而他搏击大浪的悲壮,却足以令他超越一己的卑微,远道而来的行客从中看到一种别样的生活。
在岛屿行走,我愿那些画面随时出现,如同在现世生活中希求出现奇迹一样。于是,一路之上怀揣着焦灼与不安,默默忍受着平淡无奇的空白地带,就像忍受平庸的日常。生活中难有奇迹发生,他们便创造出奇迹,用来抵消海岛上的孤独。
四
岛上房屋密布,岛民出没其中,海岛四周镶了一圈白沙滩,与深蓝的海水互相映衬,各自耀眼。这里是人迹罕至之处,还未被工业污染,岛上渔民还保留古老的渔业捕捞习俗。
岛上的主干道是弯曲的。沿着弯曲的土路,从码头走向岛屿内部,在山坡上的一丛房子里,找到了老船长的家。他已经年过八旬,当年是东海第一代机帆船的船长,也是有名的船老大,在渔民中威望极高。他在做船老大时,善于寻找鱼群,他的船一出港,上百条渔船跟随他,而当他找到鱼群之后,便将鱼群让给后来的渔船捕捞,自己则开船去寻找新的目标。如今他已经到了迟暮之年,问起船上的神像及彩绘,匆匆谈了一阵,便昏昏欲睡,他侧卧在床上,不多时就鼾声如雷。
那一天下午已经很晚了,我从陈家出来时,船还没有到,趁等船的空闲,在街上走来走去。几户人家把渔网堆在路边,一家老小坐着板凳,手提梭子,翻找网上的破洞,这是一天中最安静的时光。
一个小男孩和他的父亲并肩坐着,他手上也攥着梭子,学着父亲的样子修补网洞。或许是被礁石断层划破的口子,足足两尺有余,孩子翻找出这么大一条口子,兴奋异常,亮给他父亲看,我离得太远,只看见他的小嘴动了动,没有听到说什么。孩子的父亲伸手来要,毕竟,这么大的漏洞孩子是难以补好的,可孩子却攥住了不给,把破网藏在了身后,父亲只好由他去了。孩子喜不自禁,低头匆匆穿了几梭,忽然发现父亲的身影遮挡住了阳光,这使他的梭子下一片黑暗,甚至看不清网扣了,随着夕阳的不住下滑,父亲的身影也在变长。孩子并不起身,两只脚夹住板凳,轻轻往前一跳,连人带板凳跳出了父亲的阴影,甚至连屁股也没离开板凳,他梭子上垂下的一段草绿色尼龙线晶莹剔透,在他刚刚坐定后发出了耀眼的光芒。
五
房顶在空中排出很远,只有沿街的房子能够看到墙壁,多数铁门半开着,偶尔有人进出,转瞬又不见了。路对面的客栈空空荡荡,里面亮起了电灯。客栈的老板埋头在画画,在他身后的墙上,挂着已经画好的各式海中动物,虾,蟹,螺,还有白花花的乌贼,漂浮在他头顶之上。透过门上的方块玻璃,只看到他的侧影。这些画多有雷同,是他准备兜售给远方游客的商品。
集市上人已散尽,菜叶、果皮,还有些穿糖葫芦的竹签,毫无秩序地扔在地上,通过它们可以大致推断出蔬菜摊、水果摊和冰糖葫芦的小贩各自的位置。集市已经散去,只有几辆三轮车停在街上没走,车后斗里装满了白亮的燕子鱼,摊主们坐在车前的平地上,其中两个一边抽烟一边说话,烟圈在他们头顶升起,还有一个靠在三轮车的前轮上,独自抱着收音机听评书。他们是附近村里的渔民,车上的鱼是经他们之手从海里捞出、晾曬的,天到这时,他们还在眼巴巴地盼着买主。刚才听收音机的摊主抬头看看天色将晚,这才下定决心准备收摊了。他从地上站起来,抄起坐在屁股底下的一段长条木板,用木板把鱼推了进车斗内侧。多日来在街上晾晒,这些鱼已经多半干,散发着热烘烘的腥气,经不住几下翻动,许多鱼鳞从鱼身上脱落,随着风飞过来,我忙横起胳膊拦挡那一片银光。有几片碰到手背上,细微的疼痛,像六月的麦芒。
海岛渔家的日常生活截面,是瞬间亦是永恒,那些闪烁的光斑,曾留在少年的记忆中。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类似的情景,只不过后来轻而易举地忘却了。岛屿的生活长久不为人所知,世外桃源的空间是折叠起来的,地理的阻隔,使岛屿游离在边缘地带,岛屿的性格因此显得迷人,它落拓不羁,自顾自地生活。
我在归途中的速写本上,描画着岛屿的轮廓,不多时,岛屿在我的船尾缩小为一座圆丘,直到完全消散在海上大雾中。岛上的游历,已在回忆中松动、剥落,唯留一些明艳的色彩,影影绰绰的,看不分明。
六
近百年来,岛屿的形状照旧,只是木船换成了钢壳船,机械动力也使渔船告别了帆桅橹桨。海水包围着的岛屿上,城郭人民仍在,他们建造起来的生活图景,令人心生向往。岛屿的弹丸之地,生活也可以进行,地势并未限制他们的视野,他们驾着船,在大洋中游荡,格局心胸早已不受制于岛屿。海洋毕竟是阔大而又渺远的,岛民在海上可以走得更远,几千年来,他们在水上滑行,这比陆地上行动更轻捷便易。海洋是巨大的连通器,他们身处其中,消磨了无数岁月,而岛屿只不过是他们暂时停靠之地。
岛上的年轻人已然厌弃了岛屿的局促,时时想着逃离,生产方式和生活节奏的转变,使他们更加倾向于内陆的城市。传统渔业的凋零,也促使他们作出选择,进而成为城市中的一员。嵊山岛的后陀湾村,爬山虎成了岛屿的主宰,房屋和街道都已变成绿色的城堡,海风吹过,绿叶构成的房屋都在蠕动,仿佛置身于童话王国,岛民已经难觅踪迹,只剩两三个老人,默默守着这座海岛的荒芜。
许多年后,在城市的夜晚,那些岛屿的旧居民,是否还会记起那些渔火通明、乌贼跳跃的东海之夜?
责任编辑:姚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