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潮剧、梨园戏《陈三五娘》的音乐特色
2019-11-25刘富琳
刘富琳
(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陈三五娘”是流传于粤东潮汕、闽南泉厦漳及台湾等地闽南语方言区的一个民间爱情故事,话说南宋末年,泉州男子陈三(陈伯卿)送哥嫂去广南赴任,途经潮州恰逢元宵灯会,巧遇潮州女子五娘(黄碧琚),互生爱慕。但是,当地纨绔子弟林大也在灯会上看中了五娘并托媒说亲,五娘不允。6 月初夏,陈三自广南返乡,又逢潮州赏荔会,五娘再见意中人,投予信物手帕裹荔枝,陈三拾之缘定终身。为见五娘,陈三学艺磨镜并打破铜镜卖身为奴。正当两人私定终身时,林家却逼婚在即,陈三五娘遂夜奔泉州。但被林大告状,途中被捉,陈三被判崖州,幸得哥嫂相助,最后终成眷属。该故事以潮剧、梨园戏搬演为著,迄今可见最早剧本是刊于明嘉靖丙寅年(1566)的《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戏文》(简称《荔镜记》),后有明清不同时期的《荔枝记》。因历史原因,清末至民国期间,舞台表演曾一度中断,今梨园戏《陈三五娘》于1952 年开始整理,至1954 年参加华东地区戏曲观摩大会并获奖得以复演,而潮剧《陈三五娘》只保留其中一折《大难陈三》,全剧则是梨园戏获奖后,在老艺人口述及参考梨园戏的基础上复排的。潮剧、梨园戏《陈三五娘》源出明清《荔镜记》、《荔枝记》,但由于传承地域不同,形成了“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同源异流”现象,其中,故事是“同”和“源”,音乐是“异”和“流”之一。
有关《陈三五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刊本的整理出版、戏文的语言学研究、陈三五娘的文学故事研究等领域[1],而音乐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将对潮剧、梨园戏《陈三五娘》的音乐予以比较,管窥潮剧、梨园戏的音乐特色,了解潮剧、梨园戏《陈三五娘》的音乐地域性特征。
一、潮剧《陈三五娘》的音乐结构
潮剧、梨园戏《陈三五娘》的古本,目前所见有明嘉靖本《荔镜记》、万历本《荔枝记》,清顺治本、道光本、光绪本《荔枝记》等不同刊本,以上刊本除道光本、光绪本的《荔枝记》外,其余刊本都比较完整地记载了唱腔部分的曲牌,但都没有记载器乐曲牌。从记载来看,明清时期潮剧和梨园戏的唱腔音乐为曲牌体,清中叶后,潮剧吸收了板腔体。“清乾隆之后,西秦戏和外江戏流播潮州……潮剧音乐大量吸收西秦戏和外江戏的唱腔、锣鼓、器乐曲,加以融化和使用……潮剧唱腔在曲牌联缀和滚唱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板式变化新腔,形成二板牌调。经过不断创造,逐步脱离曲牌的规范,发展成为二板的慢板、中板和快板,演变成以板式变化为特征的唱腔曲调。”[2]6831950年代后,受“戏改”和专业音乐创作的影响,潮剧的唱腔音乐又出现了新的创作形式,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根据曲牌体的新创作;二是根据板腔体的新创作;三是根据主题音乐的新创作;四是根据现代戏的新创作[2]691。
潮剧《陈三五娘》除了器乐部分保留曲牌体外,唱腔音乐基本上是在曲牌体和板腔体基础上进行改编创作的,作曲者是杨其国、黄钦赐、陈华,具体音乐构成情况如表1①根据汕头市潮剧研究传承中心(广东潮剧院)藏《陈三五娘》(上集),内部印刷,1955 年版。。
表1 潮剧《陈三五娘》音乐构成
续表
二、梨园戏《陈三五娘》的音乐结构
梨园戏《陈三五娘》的音乐,无论器乐还是唱腔基本沿用传统的曲牌体,其中部分曲牌来自南音①南音,又称南管、弦管、南曲、南乐等,主要流行于闽、台及海外闽南语地区。南音的类型分为“指、谱、曲”,“指”是有词、有谱的套曲,但词一般不唱;“谱”是器乐曲;“曲”是散曲,有词有谱,演唱,这是南音中曲目最多、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部分,梨园戏的部分唱腔曲牌来自南音的“曲”。。因《陈三五娘》的故事与潮州有关,在唱腔音乐方面有意选用了“潮腔”“潮调”,突出其地域的关联性,如在明嘉靖本《荔镜记》中有十处标记“潮腔”,在顺治本《荔枝记》中有三处标记“潮调”,而在梨园戏《陈三五娘》中,带“潮”字的曲牌②一说带“潮”字的曲牌与潮州音乐有关,如南音中的“潮类”曲牌,王耀华认为从“潮州海丰民歌《灯笼歌》——泉州民歌《灯红歌》——泉州南音‘潮类’唱腔”发展而来。[3]如[长潮][潮阳春][中潮][潮叠]多达二十余处,具体音乐构成情况如表2③根据蔡尤本、许志仁口述,许书纪、林任生整理《陈三五娘》(梨园戏),福建人民出版社,1955 年版。。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两剧在器乐、唱腔方面的运用情况(见表3)。
三、主要人物唱段音乐比较
戏曲音乐可以分为器乐和唱腔两部分,唱腔是戏曲音乐的一个重要部分,兼具叙事和抒情,下面对潮剧、梨园戏的几个人物唱段作一比较。
1.陈三出场唱段。潮剧、梨园戏都保留了“生”先出场的杂剧传统。潮剧的陈三出场唱段为四句、七字结构④第二句的“大街上”、第三句“又逢着”、第四句“一处处”为添字。。音乐在“轻三六调”⑤潮州音乐的调名根据记谱法和演奏法的命名而来,主要有以下三种:“轻三六调”的音阶以sol、la、do、re、mi 为主,fa、si 为辅;“重三六调”的音阶以sol、si、do、re、fa 为主,la、mi 为辅;“活五调”的音阶用sol、la、si、do、re、fa,不用mi。此外,还有“反线调”,这是“轻三六调”的一种变化,在其基础上提高纯五度。的基础上根据传统唱腔改编创作而成,骨干音la、do、re、mi,旋律围绕do-re-mi、la-do-re 进行,突出do-mi大三度、re-la 纯四度、la-do 小三度音程,曲尾的拖腔从re 下滑至低音sol 结束。唱腔朗朗上口,从一上演就受到观众的喜欢并传唱至今。
表2 梨园戏《陈三五娘》音乐构成
续表
续表
谱例1②潮剧谱例均引自汕头市潮剧研究传承中心(广东潮剧院)藏《陈三五娘》(上集),内部印刷,1955 年版。:
梨园戏的陈三出场唱段为二句,第一句“潮州好街市”五字,第二句“兼逢春宵月圆时”七字,添加了衬字“又、着于”。音乐采用了曲牌[长翁夷],骨干音do、re、mi、sol、la,围绕do、re、mi 进行,突出do-mi 大三度、re-sol 纯四度音程,曲尾拖腔“do-la-sol-la-do-re-do”是一个特征性腔韵③“腔韵”就是乐曲中最具代表性的旋律片段,可在同一曲或不同曲中循环运用。[4],贯穿全剧唱腔。
谱例2①梨园戏谱例均引自蔡尤本、许志仁口述,许书纪、林任生整理《陈三五娘》(梨园戏),福建人民出版社,1955 年版。:
2.五娘出场唱段。该唱段的旋律取自传统曲牌[油葫芦],但根据唱词的需要进行了改编,最后形成了一个上下二句体的子母句对偶曲结构,由五娘、益春对唱、合唱。
唱词结构:(子句)进了安定门来到名贤境,(母句)人物往来如流水。(子句)家家结彩挂灯屏,(母句)火树银花锦绣珠玑。(子句)红男绿女你欢我笑,(母句)一个个喜乐洋洋。(子句)叫阿娘弯入府前街,(寄子句)转出府巷口,(母句)漫步到了四狮亭边。(子句)今夜灯明月团圆,(寄子句)琴弦笙箫,(母句)真个是闹满街市。
音乐同样采用了“轻三六调”,围绕mi-do 大三度、mi-sol 小三度、la-re 纯四度、sol-re 纯五度、do-sol 纯五度等音程进行,特别是开始部分的do-la-sol 跳进,表现了五娘元宵赏灯的喜悦心情,每句唱词为前紧后松,其中第一句的拖腔“sol-lasol-mi-re-do-la-do-re”和曲尾的拖腔“la-sol-lado-la-sol-mi-sol、mi-re-si-la-sol-la-sol”是 曲 牌[油葫芦]的特征性腔韵。
谱例3:
梨园戏的五娘出场唱段用的是曲牌[麻婆子],五娘与益春对唱、合唱。唱词结构为三、三、五、四,五、六,六、十、十,益春演唱部分的旋律是五娘演唱的变化重复,对唱部分的旋律进行以sol-la-sol-mi-re、re-mi-re-do-la 为框架,穿插fa 音,突出sol-re、re-la 纯四度音程,合唱部分围绕骨干音mi、re、sol,re、do、la 进行,形成mi-re-sol、re-mire-do-la 的旋法。
谱例4:
3.林大出场唱段。林大是构成陈三五娘故事的重要角色,行当中为丑角,其唱腔和表演都充满滑稽性。林大的出场唱段是与仆人卓二一唱一和,唱词与梨园戏基本相同,旋律围绕re-do-mi,sol-do、do-sol 展开,起伏不大,行腔口语化,把纨绔子弟玩世不恭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谱例5:
梨园戏的林大出场唱段只有do、la、sol 三个音,因节奏上顶板、闪板的运用,使得音乐更为滑稽、讽刺。
谱例6:
4.五娘相思唱段。该唱段是五娘与陈三在元宵灯会分手后的一个唱段,内心充满喜悦与惆怅,喜的是灯下遇上意中人,惆的是如今人各一方,不知何日再相见。音乐上,第一句与第二句、第三句与第四句形成一扬一抑的明显对比,句尾的拖腔sol-la-sol-fa-mi-re、re-do-si-la-sol 是特征性腔韵。
谱例7:
该唱段,梨园戏用的是曲牌[望吾乡],[望吾乡]这支曲牌从明嘉靖本《荔镜记》一直使用至今,而且除了在梨园戏中使用外,南音中也被广泛使用。歌词四句,字数为四、五、五、七结构。第一句的骨干音mi、sol、la,其中mi-sol 小三度音程加上si 的出现使音乐带有一定的忧伤感,第二句在re、sol 低音区徘徊,do-la、sol-mi 小三度音程的运用衬托了剧情的思念情绪,第三句以mi 为核心,形成mi-sol小三度、mi-do 大三度音程的进行,第四句以re 为核心,旋律先扬后抑表现了五娘的离愁别绪。
谱例8:
四、器乐曲牌
戏曲的器乐一是为唱腔伴奏,二是渲染舞台气氛或剧情、人物的转换。元宵灯会,五娘、益春、李姐漫步赏灯,五娘为益春一一介绍彩灯故事,陈三巧遇,为五娘的聪颖美貌吸引,在赏灯这一桥段中,潮剧用了器乐曲牌《迎宾客》①亦称《迎仙客》,客家汉乐中也有该曲。作为背景音乐,如标题所示,该曲常在节日喜庆之时用于迎接宾客作仪式音乐演奏,在此用于元宵赏灯衬托节日气氛,这也是“一曲多用”在戏曲中的程式化手法之一。该曲以五声为骨干,加fa、si 偏音,演奏时围绕骨干音作各种加花变奏。
谱例9:
而在梨园戏的这一桥段中,用的是《梅花》,以五声为骨干,以同音反复为主,借鉴南音“四大名谱”《梅花操》的演奏方法,音乐显得比较清淡优雅,与元宵灯会的热闹场面形成一定反差,这样的设计似乎为故事主人公五娘陈三的一见钟情留下了伏笔——“梅花香自苦寒来”。
谱例10:
限于篇幅,其余唱腔和器乐恕不一一分析。
通过以上对潮剧、梨园戏《陈三五娘》的音乐结构、唱段的比较,可以看出两者的区别:一、潮剧《陈三五娘》的器乐保留了传统的曲牌体形式,但唱腔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曲牌体基础上吸收了板腔体及新音乐创作手法,而梨园戏《陈三五娘》的器乐、唱腔基本保留了传统的曲牌体形式。二、潮剧的唱腔偏重抒情,旋律优美、行腔细腻,而梨园戏的唱腔偏重叙述,旋律古朴、行腔粗犷。三、潮剧、梨园戏《陈三五娘》的音乐与地方音乐的发展密切相关,潮剧音乐深受潮州弦诗乐的影响,梨园戏音乐深受南音的影响,两者的差异正是同一故事在不同地域得以流传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剧种地域性的一个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