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在东南亚的传播现状及研究启示
2023-09-05王巨锋曾衍文
王巨锋,曾衍文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广州 511483)
潮剧是中国最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有“南国奇葩”之称,于2006 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于潮汕地区地处沿海,海外潮人众多,潮剧作为潮汕文化的典型代表,随着潮侨扎根海外继续传播和发展。距离潮汕地区相对较近的东南亚地区成为潮人到海外谋生和定居的主要落脚点。潮剧随着潮人一起到达东南亚地区,在当地发芽和传播,使东南亚地区成了潮剧的“第二故乡”。我国改革开放之后,中外潮剧交流逐渐恢复,促进了潮剧在东南亚地区的传播和传承。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潮剧在海外的形成、发展和传播
陈骅(1999)基于史料记载,从潮人移民、本土适应、演出剧目、编演形式、业余社团等角度概述了潮剧随着潮侨扎根东南亚的发展和传播情况[1]。张国培(2000)从乡土气息、民俗、道德观念、审美等角度探讨了潮剧如何在东南亚生根发芽[2]。康海玲(2005)[3]、陈清霞(2012)[4]、杨晓青(2019)[5]基于史料分别对潮剧在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的传播历程与发展状况进行了论述。马来西亚华人林瑞鸾(2008)从“酬神戏活动”角度探讨了潮剧在马来西亚的发展与传播。张长虹(2010)针对潮汕移民族群在泰国的身份转变对潮剧的本土化发展的推动和泰语潮剧进行了社会学角度的研究[6]。有的学者认为,潮剧电影、录像带、电视等表演形式的出现使潮剧走向衰落;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正因为有多样化的传播形式,才让日渐式微的潮剧得以继续流传。陈志民(2015)针对潮剧海外传播的现状和问题提出,新时期的潮剧研究与传播必须要有创新思维,才能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7]。
(二)潮剧的中外交流情况研究
改革开放后,中外潮剧团交流互访、演出日渐频繁,学者们基于史料对于中外潮剧的交流情况进行总结,并对其所产生的积极作用给予了肯定。例如,从1993年至今,汕头国际潮剧节已经成功举办了5 届,每一届均有海外潮剧团前往参加并进行节目展演,其中,来自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潮剧团是海外潮剧团体的主力。另一方面,我国的潮剧团体也多次访问东南亚地区,促进了潮剧在东南亚地区的传播与交流。例如:在1979 年到1982 年间,广东潮剧团连续3 年应泰国总理及其他单位组织的邀请访问泰国,不仅促进了泰国当地业余潮剧团的成立和发展,而且促进了潮剧、潮乐的创新与改革(杨晓青,2018)[8]。
(三)潮剧的译介研究
为了扩大潮剧海外受众规模,促进潮剧在东南亚的传播,必然要对潮剧进行译介传播。在中国知网上以“潮剧”为主题,以“译介”“英译”“翻译”为关键词分别进行二次搜索,截止到2021 年5 月,共得到相关文章5 篇,仅占潮剧研究文章的0.4%。在极有限的研究材料中,国内潮剧翻译研究学者认为,基于戏剧的可演出性视角,潮剧英译可以仿效其他地方剧种的做法,保持原真性和完整性原则,保持戏剧的原意、节奏韵律,做好潮剧的保护和传承。但是,由于分属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体系,潮剧英译存在不少问题,其中,韵律翻译是难点之一。翁漪柔(2016)认为,可以通过碎片拆分、碎片重整和碎片扩展,在保证“意似”的同时,翻译出潮剧的“音美”[9]。更加普遍的做法是保持潮剧演出的原汁原味,仅进行字幕翻译,帮助海外受众理解。新加坡学者李玉云于2019 年基于戏剧的可演出性视角对新加坡南华潮剧社排演的潮剧《情断昆吾剑》进行了字幕归化英译,助力该剧在新加坡维多利亚剧院连续三晚成功卖座上演,并在东南亚潮剧爱好者之间广泛流传。综上所述,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于史料整理、史实叙述,对潮剧在东南亚的发展进行追踪溯源,对潮剧艺术形式在东南亚的本土化调整和适应进行研究,而且,研究以19 世纪中期到我国改革开放前的时间段内潮剧在东南亚的兴衰为主。但是,对于潮剧在东南亚地区传播的研究不仅需要溯源过往更需要展望未来。特别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多年里,中外潮剧交流互动加强,但是,50 后、60 后、70 后的潮剧迷日渐减少,网络新媒体传播形式兴起,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潮剧如何在东南亚继续发展和传播、传承,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
二、潮剧在东南亚的传播情况
(一)改革开放之前,潮剧在东南亚地区的传播盛衰之路
根据史料记载,在清朝乾隆至同治年间,不少潮人漂洋过海到南洋(现东南亚地区)谋生和定居。潮人在东南亚依然保留着潮汕地区的风俗习惯,逢年过节要表演潮剧酬祭神灵,因此,潮剧从进入东南亚地区开始生根发芽;到了清末民初,潮剧逐渐进入快速传播阶段。由于东南亚国家相距较近,潮剧演出需要适应潮人社会节庆、酬神的需求,潮剧在东南亚传播主要呈现季节性和流动性,戏班以“走埠”演出进行传播。20 世纪20 年代至40 年代,戏院、专业戏班、商业演出、影音潮剧等相继出现和发展,潮剧在东南亚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后来,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潮剧在东南亚地区迅速进入发展的低谷期,只求继续生存下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受到东南亚地区的多元文化及其他娱乐方式的冲击,如“电影”“电视”的迅速发展,潮剧及专业的戏班逐渐衰落,戏班向业余潮剧社团转型,潮剧的观众日渐减少。
(二)改革开放之后,潮剧在东南亚地区的传播复兴之路
1.潮剧团体的适应转变。随着二战后东南亚经济逐渐恢复,潮剧在东南亚地区的发展迎来了一个小高潮,职业潮剧团在新马泰之间走埠演出,为潮汕文化节日习俗助庆。但是,随着影视技术的发展进步,潮剧受到影视业及其他娱乐业的冲击,观众被分流,导致潮剧的专业戏班逐渐解散,转而变成半职业的潮剧团,半职业的潮剧团的数量逐渐超过了职业潮剧团。例如,1982 年,泰国共有14 个职业潮剧团和18 个季节性半职业潮剧团[10]。1993 年,汕头举办了首届国际潮剧节,海内外潮剧团齐聚汕头共庆潮剧盛事,进行潮剧文化交流。同年,新加坡前往汕头参加首届国际潮剧节并进行展演的4 个剧团均为业余潮剧社团。2019 年,第五届国际潮剧节在汕头盛大举行,来自东南亚地区的12 个潮剧团(均为业余潮剧社团)参加了国际潮剧节的“2019 潮剧艺术周优秀剧目展演”活动并进行了潮乐、折子戏等艺术形式的表演。业余潮剧社团逐渐兴起,担当起在东南亚传承和传播潮剧的重任。2.潮剧表演的顺应传播。潮剧作为一种文化,在传播时必然会为了适应其所处的文化生态环境而不断改变。20 世纪70 年代,潮剧在东南亚地区的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东南亚国家各具地方文化特色,潮剧在东南亚不同国家传播时均需要适应当地的文化生态,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泰国政府对外来民族的文化实行“同化”政策,因此,潮剧在泰国出现了“泰化”现象,发展出“泰语潮剧”这一“新”剧种[11],大大促进了潮剧在泰国的传播和普及。而在多元文化碰撞的新加坡,潮剧团体尝试在潮剧表演上吸收西方文化进行改编,以扩大潮剧的影响,吸引年轻的观众群体的观看和参与。2012 年,新加坡传统艺术中心把家喻户晓的格林童话《灰姑娘》进行潮剧改编表演,在故事场景和表演中融入了大量的潮汕传统文化,配设潮汕文化特色的舞台道具等。[12]。潮汕文化与西方文化相融的现代潮剧表演给新时代的潮剧添加了新鲜的创作元素,深受年轻观众的欢迎。
三、潮剧在东南亚传播的研究启示
东南亚地区有着多元文化汇聚碰撞互融的文化生态环境。潮剧在东南亚传播,与当地文化进行交流,必然需要不断变化以适应新的文化生态环境,这样才能存活并继续发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潮剧基于东南亚地区的传播环境、受众喜好、传播媒介而日渐转变,不断调整传播内容、传播途径、传播方式,从而既保持潮剧的原始风貌,又与所处的文化环境“和谐共生”,为学者们提供了不少研究启示。
(一)研究角度
基于“一带一路”大背景,关注潮剧在东南亚传播的模式、特征、变化和发展,以及潮剧基于不同的传播生态环境所进行的“适应性选择”。基于传播学和生态翻译学两个研究层面对潮剧传播进行“学科跨界”分析研究,构建潮剧海外传播生态圈,以期对促进潮剧在东南亚国家的有效传播与传承有所裨益。1.从传播学角度探讨潮剧的海外传播效果。基于传播学角度探讨潮剧在东南亚传播过程中如何采用不同的传播形式、传播途径、传播媒介达到促进其海外传播与交流的目的与效果。传播学中的“7W”要素构成了传播生态域并相互影响。通过对潮剧文化的传播目的、环境、传播者、内容、媒介、受众、效果进行分析和对比,构建一个能够相互促进、提升的潮剧文化传播生态圈,促进潮剧文化和技艺的海内外传播与传承。2.从生态学角度促进潮剧在海外的变化适应。基于生态翻译学角度,在尊重潮剧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保持潮剧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开展潮剧海外传播研究,包括潮剧的外宣英译、潮剧的简介英译以及剧本英译,促进海外受众对潮剧文化的了解和接受。生态翻译学基于“译者为中心”的“翻译=适应+选择”的理论范式,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根据所处的潮剧文化传播生态圈不断调整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并对语言维中源语和译语之间的语言形式,文化维中源语和译语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及交际维中的源语和译语之间的交际意图进行适应性选择和转换。
(二)研究对象
目前,潮剧在东南亚地区的传播已经以业余潮剧社为主要主体,但是,目前为止,针对业余潮剧团体如何促进潮剧在东南亚地区的传播与传承的系统研究比较少。事实上,东南亚的业余潮剧社与时俱进、灵活变通,通过结合现代科技并融合不同流派等方式提高了观众的参与度,丰富了他们的感官体验。因此,后续研究可以选取东南亚不同国家的业余潮剧团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个案研究以及对比分析方法,既纵向研究各个国家的业余潮剧社团如何促进潮剧在东南亚地区的新传播,又横向对比不同国家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潮剧传播,探寻潮剧在不同文化生态环境中传播的选择性适应变化之源。
四、结语
“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有潮人的地方就有潮剧”。潮剧是历代潮人传承下来的优秀潮汕文化,作为“南国鲜花”开遍世界。但是,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飞速发展的时代,从80 后到10 后的受众越来越远离潮剧传统文化,在潮剧受众不断减少的文化生态背景下,潮剧在海外的传播与传承面临极大的挑战。通过追溯潮剧在东南亚的发展历程以及所进行的适应性传播情况,学者们可以从传播学理论入手,基于选择适应的生态翻译论深入探讨潮剧在东南亚传播演变过程中的文化碰撞、顺应及流变之源,从而助力潮剧文化继续“走出去”,并走进当地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