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中职院校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策略探析

2019-11-25江苏汽车技师学院夏宗宝彭幸玲

汽车维护与修理 2019年18期
关键词:校企课程体系育人

江苏汽车技师学院 夏宗宝,彭幸玲,尹 铭

1 中职院校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培养背景与现状

1.1 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

随着中职院校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和发展,中职院校的课程模式从“知识导向”的学科体系课程,向“职业能力导向”的“三段式”课程过度,再向“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一体化”课程发展。虽然课改教改一直在做,但真正改在中职院校上的仅在少数,大多数中职院校在汽车维修专业课改教改的过程中仍然是口号喊的好,改革动作少,还处于“职业能力导向”的“三段式”课程,甚至是“知识导向”的学科体系课程。很多中职院校汽车维修专业的课程设置往往一劳永逸,设置好专业课程就没再改变过,不能很好地随着汽车行业和技术的发展而改革创新。比如车联网、新能源汽车技术和无人驾驶技术正在迅速发展和应用,但是相关内容并没有及时添加到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因此,中职院校汽车维修专业的课程设置亟待改进与调整。

1.2 教材内容陈旧

近几年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汽车正在向电动化、智能网联化、共享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然而,这些汽车新技术并没有及时更新在中职院校现有的教材上,教材内容还比较陈旧。现有教材上所介绍的应用技术已经远远落后于现有汽车的发展水平,一些教材还在介绍老旧的车型,对于现代汽修企业来说都已经过时了,学生学了这些知识也不能运用于实践工作中。

1.3 一体化教师资源匮乏

中职院校的汽修专业教师有很多是从本、专科院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任教,没有企业工作经验,缺乏对汽修行业的整体认识,虽然理论功底很强,但是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较差。而且进入学校后教师就难以接触到汽车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等,导致所教授知识与企业实际工作需求脱节。为适应我国汽车维修业发展的需求,职业教育大力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这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调查,中职院校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综合素质不符合一体化课程教学的实际需求,同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模式及理念较为传统,无法真正地为学生提供现代化的教学服务。

1.4 人才培养方案不合理

(1)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实际需求不匹配。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不匹配的现象存在于很多中职院校中,供需失衡不仅影响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还难以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共同发展。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这种匹配失衡的现象越来越明显。一方面,我国大部分中职院校都存在重量轻质、求全不求专的问题,仍然以传统汽车维修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立足点,以培养汽车维修专业“全才”为方向,而不能满足行业多样性、差异化的人才需求。学校的教育往往滞后于社会发展,忽略了市场的重要变化。现在的汽车维修市场细分日趋明显,朝着多样化、差异化的方向转变,中职院校的教育必须紧跟汽修市场步伐,培养专而精的汽修人才。另一方面,当前中职院校的教育缺少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没有根据企业用人需求培养学生相应的职业能力,这导致大部分学生不能很快适应企业工作岗位的需求,职业发展受到一定限制。

(2)人才培养模式较为传统。在中职院校汽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比较典型的有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美国的CBE模式,英国的BTEC模式和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由于国情不同,我们不可能完全照搬但可以借鉴这些培养模式。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最传统的“学校学习+顶岗实习”培养模式,到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和就业为导向人才培养模式,再到现代学徒制下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也在不断地发展。目前国内中职院校最主流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甚至是最传统的“学校学习+顶岗实习”培养模式,国家大力推行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尚处于尝试阶段。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中职院校汽修专业培养的人才可以短期内适应工作岗位要求,但不能满足现代汽车制造业和维修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更无法实现教育资源效益的全面提升。

2 中职院校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策略探究

2.1 积极建设校企育人新平台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现代中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新时代背景下中职院校汽修专业教育,应积极推动产教融合,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将全面育人功能放到首位。学校必须要与企业深度合作,形成学校与企业的命运共同体,为培养高质量的汽修工匠提供重要平台。现阶段由于政府和行业推动力不足、校企双方利益诉求存在差异等原因,校企双方没有形成真正的命运共同体,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浮于表面,未能搭建良性的协同育人平台,难以推行全面育人机制。学校必须积极借助政府和汽修行业的政策支持,积极寻求企业合作,建设“政府引导、行业指导、院校主导、企业辅导”四位一体育人新平台,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将育人理念贯穿于校企合作的全过程,使学校育人与企业育人全面有机融合。

2.2 合理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汽修专业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要满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的课程改革要求。在课程体系建立过程中,应结合当前行业职业资格认证,岗位技能要求及院校特色不断调整课程体系,以适应社会人才需求。一方面要根据汽修企业用人需求与工作流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原则,将汽修行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考核指标等融入到教学课程;另一方面要将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新能源等汽车新技术相关课程适当引入,以完善传统汽修专业课程体系。学校可依托四位一体育人新平台,选派专业教师与政府、行业和企业选派的技术专家对汽修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梳理,充分做到课程体系的有序衔接和知识能力的合理安排,最终建设成对应岗位要求和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实现“教、学、做”有机统一,突出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满足社会企业需要。

2.3 及时开发一体化教材

面对当前知识内容陈旧的汽修专业教材,一体化教材的开发刻不容缓。随着职业教育一体化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职院校必须根据一体化改革要求,结合院校自身专业特点对课程体系中所涉及的教材重新选定或及时开发编写适合自身专业需求的一体化教材。一体化教材的开发必须基于一体化教学理实结合的要求,引入市场需求,可依托四位一体育人新平台,教师与汽修企业专家共同编写课程教材,行业专家参与指导。企业专家参与除了能把汽车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及时充实到教学设备及教材中,还可将典型工作任务引入教材知识点,加强教材编写的针对性与实践性,让教材更贴近市场需求;学校专业教师利用理论的深度与广度,从实践教学的角度出发来进行理论教学内容的编写,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内容进行完美的结合。

2.4 加强建设一体化师资队伍

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成效。新时代背景下一体化教学对中职院校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能胜任基于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技术、实际生产和管理于一体的工作系统化课程的教学。加强建设汽修专业一体化师资队伍,着力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是中职院校汽修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在加强汽修专业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重点在于提升教师实际生产和管理以及社会核心教学能力,这离不开校企的深入合作,产教的深度融合。四位一体育人新平台中最重要的也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与融合,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需要学校与企业共同发力。学校一方面要完善教师培训考核制度,定期安排汽修专业教师进汽车生产制造和维修企业实习,参与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技能培训,并进行相关考试,让教师真正掌握企业的生产管理和专业技术;另一方面要开辟多元化师资来源渠道,通过从社会聘用或与企业联合办学等形式,广泛吸引企业技术骨干等各方面人才来校任教,壮大教师队伍,优化教师结构。企业要积极委派相关技术人员进学校兼职授课,参与学校教学团队的建设、课程资源开发等具体教育教学工作。同时,政府要给予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相应的政策倾斜,鼓励企业积极委派员工去学校兼职任教,以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实现校企协同育人。

2.5 加快推行现代学徒制

加快推行现代学徒制旨在深化产教融合,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现代学徒制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建立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推动职业教育体系和劳动就业体系互动发展,打通和拓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成长通道,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选择;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

3 结语

国家进入新时代,教育处于新周期,科技孕育新革命。中职院校在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当坚持走产教融合的道路,积极建设政行企校四位一体育人新平台,加大政行企校四方资源整合的力度,深化校企合作,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与企业共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及时开发一体化教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快推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校企课程体系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百万扩招下高职校企合作演化稳定性分析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饲料行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评《探索与实践-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医学类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