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朋辈心理辅导“微”模式探究
2019-11-25安徽财贸职业学院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 王 思
1 “微时代”的涵义及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影响
1.1 “微时代”的涵义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革新,人们沟通交流方式、生活学习方式、信息的传播方式等都产生了变化,全新的“微时代”已经全面到来。“微时代”概括起来说就是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基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移动终端为核心媒介,以微博、微信、短视频等应用软件为基本载体,以微内容、微传播、微视频等为表现形式,充分体现了移动互联网技术、意义和文化的高度融合,它是互联网发展的最新时代。“微时代”有着快捷易交互、传播即时性、信息碎片化、平台虚拟性等特征,这些特征给高职院校学生带来了很多影响,同时也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1.2 “微时代”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影响
“微时代”对当代学生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学习和生活方式、社交方式等产生巨大的影响,学生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微工具”,随时随地记录身边的突发事件和新鲜事,并在微博、朋友圈、短视频APP上发布,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冲击力强,让高校校园进入前所未有的“微校园”。
高职学生心理发育尚未成熟,人格可塑性强,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好奇心旺盛,喜欢探索,善于发现新事物,且对新事物有较强的接受能力,他们时常走在时尚潮流的前沿。同时,高职学生的心理冲突又非常明显,自负与自卑两级倾向严重,情感较为脆弱,缺乏自制力和自控力,自我管理能力较差,自我意识淡薄,心理焦虑程度高。“微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内容纷繁复杂,良莠不齐,加上信息传播途径广,监管难度大等原因,各种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多元化的消极观念和社会思潮侵袭着高职学生脆弱的思想和心灵,动摇他们的信仰,削弱了他们的道德观念和责任意识,因此“微时代”背景下的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2 高职院校朋辈心理辅导的含义及现状
2.1 朋辈心理辅导的含义
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咨询形式,它是指由受过训练或培训的非专业人员(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周围年龄相当的学生中开展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服务。朋辈心理辅导员能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自觉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心理情感交流、心理问题探讨等,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扰,提高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实现学生自助、互助的心理成长模式。
2.2 高职院校朋辈心理辅导的现状
经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高职学生愿意选择与朋辈心理辅导员倾诉烦恼或心事,他们觉得与朋辈心理辅导员沟通会有较多“共同语言”,能够帮助自己情绪好转。实践证明,朋辈心理辅导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同时也利于朋辈心理辅导员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锻炼沟通技巧、和谐人际关系,达到“助人自助”的心理辅导效果。由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师工作时间和工作地点的限制,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微时代”的媒体网络平台和先进的通讯工具等,可以帮助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打破时间、地点及传统面对面方式的束缚,让心理辅导方式更加灵活、便捷。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好“微时代”的网络媒体和通讯工具,发挥其巨大作用。
3 高职院校朋辈心理辅导“微”模式建构
3.1 搭建“微平台”实现心理辅导全覆盖
心理健康教师在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之前,需要调查高职学生当下经常使用的网络媒体工具和平台,在此基础上建立与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微平台”。“微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经常使用的社交软件和网络平台有微信、微博、贴吧、短视频等,因此,朋辈心理辅导员可以建立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贴吧等网络交流平台和心理辅导平台,给有需要心理辅导的学生提供交流的渠道和平台。开辟网络专栏,分别建立一对一私人交流平台和公众平台,引导搭建校级、院级、班级、宿舍级等层面的“微平台”,实现朋辈心理辅导的全覆盖。“微平台”的建立,可以帮助朋辈心理辅导员从“微”处发现问题,朋辈心理辅导员身处学生们中间,可以更加便捷地查看高职学生在网络平台上发布的个人“动态”,例如 QQ 空间动态、朋友圈状态、个性签名、抖音或快手短视频等,通过分析“动态”的内容,解读学生的心理变化、思想动态、事件影响等,主动提前介入学生的“微空间”,增强心理辅导工作的预见性和前瞻性,主动且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工作。
3.2 使用“微工具”打破心理辅导时空限制
心理辅导一般有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意象对话、家庭系统排列等方式,均需要心理健康教师或心理辅导人员和学生面对面参与、交流。但是,在现实工作环境中,很多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常带有突发性、偶发性的特征,需要心理健康教师随时“在线”且迅速、快速地开展心理辅导工作。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朋辈心理辅导员可以通过即时通讯工具,例如:手机、电脑、平板等设备,不限时间和地点的为需要心理辅导的学生提供帮助。由于高职学生思维活跃,自尊心强,喜欢探索网络世界,却又十分注重隐私,相对于面对面的心理辅导,他们更容易接受线上辅导,甚至是匿名的交流方式。把握住该特征,朋辈心理辅导员可以通过改变传统面对面的心理辅导模式,通过使用“微工具”,在心理专业知识和技能支持下,学会熟练使用“微语言”,即网络流行语,与学生处于同一语境体系,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增强辅导时的感染力和有效性。选择使用“微工具”进行心理辅导,一方面是高职学生容易接受的一种方式,与当下的“微时代”接轨,另一方面能够为需要辅导的学生提供一个倾诉不良心理情绪的较为私密的空间,可以畅所欲言,无所顾忌。“微工具”的使用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心理辅导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朋辈心理辅导员可以第一时间对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线上的心理辅导,及时帮助其缓解心理困惑,宣泄不良心理情绪,增强心理调适能力。
3.3 开展“微活动”改变传统心理辅导模式
传统的心理辅导模式,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团体心理辅导、心理讲座、心理咨询等均是系统的、成体系的辅导和培训模式,需要学生长时间、经常性参与进去。随着“微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传播内容更具有冲击力。当下高职学生处在这种“快文化”的“微时代”当中,信息获取和阅读量非常庞大,学生常常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信息的阅读、发布、转发、评论、收藏等。因此,朋辈心理辅导员同样应当抓住“微时代”的“微信息”的特征,开展短小精悍、吸引眼球、冲击力较强的“微活动”,一方面缩短心理辅导的时间,一方面提高心理辅导的成效。例如,利用微信微博公众号、抖音视频等平台定期发布简短文字、随手拍的图片、视频等新鲜事、接地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或者发布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微话题”,让学生参与讨论、评论或转发,在网络上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风气和网络舆情,让人人都能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话题讨论中,人人都能成为心理成长道路过程中的主人,转变“被辅导”的思维模式,让学生乐于讨论、乐于交流、乐于辅导,在潜移默化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进行心理调适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学会自我成长、自我适应、自我管理,达到助人自助的心理辅导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