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课堂表达能力
2019-11-24陈春梅
陈春梅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育同仁们都在积极探索、实践,学校也经常开展各种赛课、教学展示交流。但是,这些课堂教学中,很少能见到不同水平的学生能主动表达、主动提问的学习情景。即使有,也往往是昙花一现,没有形成习惯;或是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着边际,使得课堂陷入尴尬境地。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一些思考和尝试。
养成说真话习惯
有些老师经常抱怨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发言,即便偶有发言也总是不尽人意。分析原因时,往往又把问题归结在学生身上,很少分析教师自身的原因。这一问题的出现,关键在于有些老师在平常教学中,还是串讲串问,牵着学生走,舍不得让他们在自己的田地里“蹒跚学步”,就更没有留给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和质疑问难的机会。所以,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教师必须转变观念,端正思想,打消那种怕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了有失威信,或怕挤占课堂教学时间、打乱教学计划的顾虑。
例如,在交流算法和解答策略的时候,有些学生的“另类错误”的方法往往会受到其他学生的议论,甚至蔑视。如果此时该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打击,往往就再也不愿意交流自己的想法。这对学生的成长极为不利。笔者不回避问题,会抓住这位学生的想法,引导大家议论,分析这种方法的思路和优劣。但是在最后,一定会反过来启发全班同学:“是谁引发了我们的争论。没有他的贡献,就没有我们精彩的讨论,我们一起来谢谢他。”这样,学生才愿意交流自己的真实想法,也只有这样,才能慢慢形成崇尚真实的表达交流的课堂氛围。学生只有在不断表达中,表达能力才能得以培养,在不断交流中,思维才能得以提升和发展,才能相互启发和影响,衍生新的智慧。所以,笔者认为在课堂上,我们首先应让学生说真实的话,说真實的话比说正确的话更为重要。
训练表达与提问
许多学生不愿主动表达,往往有害怕的心思,不敢说,怕说错。这时,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起他们提问表达的热情。为了使每位学生都有提问的愿望,敢于提问,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如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时,让自卑、胆怯的学生在小组内提问,锻炼他们的胆量。这样在小组内提问,减轻他们讲话的压力。渐渐地胆量大了,这部分学生就敢在全班上提问了。
另外,还可以让平时不敢大胆提问的学生,先把问题写在纸上,再站起来照着念。这样,循序渐进,不能要求过高,急于求成,使其失去信心。小组可以根据组员的提问,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在全班上提出,引发全班的讨论。教师对能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学生给予表扬肯定,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提问的热情。对于课堂上来不及提问或言犹未尽的学生,可在课下让他们把要提的问题,要讲的话说给老师听,这样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就能得以保护,提问题的胆量也就越来越大,逐步养成敢想、敢问、乐于质疑的习惯。
关怀学生是前提
有些老师在课堂上提问完一位学生后往往会说:“谁能比他说得更好?”“还有谁能说得更清晰一点?”这样的语言,看似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但恰恰忽略了上一个学生的心情。学生不是我们的表演工具。“还有没有比他说得更好的呢?”在这句话的引导下,往往有些学生会举手,可差一点就不会再举手了,而表达能力、理解能力较差并有自知之明的学生就更不敢举手了。从此,这部分学生就会逐渐远离大家的讨论活动。笔者认为,要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不妨换成这样的话语:“还有谁也想试一试?”“XX同学讲得怎样?”让学生评价后再鼓励。“谁还能讲出自己的感受?”这时,学生们关注的不是谁讲得好,而是怎样能讲出感受。教师应该关注的是怎样帮助学生回答好,而不是“谁比谁更好”。
多问“怎么想的”,少问“为什么”。有的老师很喜欢在课堂上“为什么”发问不断,学生被问得一头雾水,不知道怎样答才合老师的胃口。笔者认为,在课堂上要尽量少问“为什么”,将之换成“你是怎么想的”“能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吗”。同样是提问,但是作用却大不相同。“为什么”使学生可能会因怕回答有错,而遮掩一些真实的想法,而“怎么想的”将教师摆在了倾听学生想法的位置,更加关注学生的真实想法,关注的是思维的过程。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摆正教师主导的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说和听的权利留给学生。笔者在课堂上经常鼓励学生“谁愿意讲给大家听”,而不采用“谁能讲给老师听”。如果教师要介绍新的方法,可以用“老师这里有一种方法,你们看行不行”,而不用“老师教你”“听老师说”类似的语言,这样会促使所有的学生承担起学习的责任,主动参与思考,进而积极表达发言,学生的表达能力就能得到训练和提高。
在课堂上注重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伦教熹涌陈佐乾纪念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