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实施路径初探

2019-11-24张兰兰张伟

参花(下) 2019年11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

张兰兰 张伟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高职院校提升教育质量、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教育资源,更是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必要养分。如何利用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资源,需要具体有效的教育实施路径。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开展课程建设、甄选教学内容、建立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及开发地域文化资源来激发学生兴趣,提升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课程内容 趣味化课堂 专题实践教育活动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如何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做出了具体要求,明确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是,目前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在高职院校处于尴尬地位。一方面,有些高职院校偏重职业技能教育,轻视人文素质培养,在近几年国家重视德育教育的大背景下,才逐渐开始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在教学中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文教育的比重。课程在某些院校停留在公共选修课的层次,个别院校开设必修课但没有适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高职专用教材,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都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院校地位比较尴尬。另一方面,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内容范围广,师资力量参差不齐。在这样的困境中,高职院校加强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势在必行。

一、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内容的甄选

(一)高职学生学情分析

以河北省唐山市某高职院校为调查对象进行分析可知,其生源主要是单招生和直通车学生,学生整体人文基础比较薄弱,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一些学生对传統文化很感兴趣,还有一些学生不感兴趣,课堂学习气氛存在两极分化现象。感兴趣的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勤于思考并能主动和老师互动,考核成绩很好,但是没兴趣的学生贪玩,不认真听讲,不在乎课程成绩。另外,学生学习的专业大多都是机械、自动化、建筑、化工等工科类专业,对人文素养教育等相关课一般存在学生兴趣不高、课堂沉闷等问题。因此,课程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二)教学目标

传统文化课程应以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为基础和依托,本着“以生为本”的理念,紧扣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拓展文化课程教学领域的深度与广度,弘扬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此外,根据专业的不同合理调整教学侧重点,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通过课程学习,达到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丰富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的目的,扩展知识,厘清脉络,弘扬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培育和凝聚民族精神,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感。课程要求学生从总体上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特性及其与现代化的关系,从而更深刻地了解民族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认识我国的国情,同时注重加强国情教育,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使学生从国情和历史的角度真正理解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开放政策,以及逐渐兴起的传统文化热,增强历史紧迫感和民族荣誉感,运用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来分析中华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开发利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三)教学内容的甄选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中,教学内容的选取是关键。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博大精深,要想讲得完整、面面俱到是很难的,而且作为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给予课程教育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基于此,授课内容应侧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观念和精神核心的讲解,侧重领悟中国传统思想精华。课程教学以分专题精讲为主,结合泛读、思考、讨论等方式传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水平。引导学生联系现实,深入思考,运用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来分析中国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把学习落实到发掘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上去,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开发利用。

因此,课程在广泛吸收、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采取分不同专题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介绍。教学内容由“历史的天空”“生命的律动”“心灵的寓所”“至善的境界”“诗意的栖居”“璀璨的星空”“先民的智慧”“岁月的烙印”“大国的风范”“绚丽的生活”十个板块构成。整体内容以年轻人的视角解读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习惯为出发点,紧密联系现实。

二、建立混合式教学模式

如何提升学生兴趣,让学生能够感觉到学而有用,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就要在精选内容的同时,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推广并应用信息化手段,建立混合式教学模式。

搭建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将教学活动、视频数据、辅导资料融合在一起,将手机、电脑运用到教学当中,形成一体化的网络教学资源库。具体来说,将课程授课计划、电子教案、教学课件、教辅材料等的教学资料和学生课后自学、复习与知识扩充所需的各种学习资源都放到教学平台上,同时还设置练习题、讨论区来提高学生参与度,最终帮助学生深入学习传统文化,建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兴趣,解决教学中的难点。与此同时,教学平台可发布学习资源,以方便学生课后学习和拓展知识层次,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总之,建立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接信息化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提升教学效果,使课堂不再是教师一言堂,让学生参与进来,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锻炼。

三、开展专题实践教育活动,注重开发地域文化资源

在课程建设中,开展专题实践活动,将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实现教、学、做、养四位一体教学特点。课程中关注了做和养的环节。所谓“做”,就是开发地方文化资源,如唐山是百年工业文化重镇,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古迹,将这些资源作为课堂教学的实践基地,从而让学生深刻感受实历史文化不是停留在课本上,而是实实在在的存在,是历史古迹中蕴藏的历史文化。“养”的环节体现在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上,通过校报、校园广播、社团、校园网等媒介形成泛在学习环境,润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从而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距离。

四、综合的课程考核方式

在积极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探索的同时,在课程的考核方式上改变传统的考试和交作业的比较单一的考核方式,改为过程性考核和总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课程综合考核方式构建的思路就是建立知识与能力、品德与素质相结合、重视过程性学习的考核体系。在过程性考核中,关注知识、能力、品德、素质,而终结性考核在考试题型中舍弃了传统的选择题和填空题、判断题,全部改为简答题和论述题,考试方式改为开卷,允许学生提前查找资料进行准备。教学评价与考核过程分四部分进行,包括课上项目活动表现、出勤情况、课后作业及结业测试。其中前三项占总成绩的60%(见表1),结业测试占总成绩的40%(见表2)。

總之,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主要通过开展趣味课堂建设和专题实践教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补充高职教育缺失的人文教育内容,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爱国情操和审美能力,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

参考文献:

[1]吴文涛.文化如何走进学校?——论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逻辑[J]. 中国教育学刊,2018(03).

[2]侯廷宾,杨月芳.传统文化进校园 德育工作上台阶[J].河南教育(职成教),2018(02).

[3]王茜.高职院校推进中国传统文化实践教学方法的创新[J].文学教育(下),2017(11).

[4]周妮.泛在学习视域下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初探[J].教学方法,2017(12).

[5]李洪晶,刘纯.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列入学校课程设置[J].中国教育学刊, 2015(09).

[6]张鹏举.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三个现实问题[J].教书育人,2015(01).[7]刘莎.基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策略探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05).

★基金项目:本文系“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造性转化实践研究”课题(项目编号:TSSKL2019-087)的研究成果;“高职院校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研究”(项目编号:YJKT201953)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兰兰,女,硕士研究生,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历史文化;张伟,女,硕士研究生,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美术设计)(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
走向学科育人
付费买课 还要细思量
课程思政视域下职业院校实训课程内容的重构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新生态学校如何诠释课程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幼儿园艺术课程内容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