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热力环流”活动教学建议(人教版)

2019-11-24李飞

地理教育 2019年10期
关键词:活动设计课程标准

李飞

摘    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索,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文章以人教版高中地理“热力环流”内容为例,通过对活动教学过程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关键词:热力环流;活动设计;课程标准

一、活动分析

【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内容为热力环流,学生之前已有“太阳辐射、地面、大气三者之间的热量传递关系”的知识铺垫,同时“热力环流”的学习也为后面气压带、风带、季风气候、气旋、反气旋等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活动目标】通过活动学习,参与实验操作及合作分析讨论,能够运用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掌握简单的问题阐述方法。

【教学重点】阐述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描述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过程,解释不同时空尺度的热力环流现象。

【活动流程】问题驱动—理论学习—实验演示—模型建构—归纳提升—拓展探究。

二、活动过程

问题驱动

播放视频:“切洋葱不流泪”。

提出问题:切洋葱时释放的气体酶冲入人眼,导致泪流不止。而点着的蜡烛如何改变了大气运动,从而阻止了气体酶的侵入?

设计意图:地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是一门生活科学。联系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从生活走进地理。

理论学习

活动一:认识气压

(1)气压:指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大气压力。

(2) P=F/S。P:压强;F: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S:受力面积(图1)。

(3)提出问题:你知道哪些现象与气压有关?展示图片(两袋薯片,其中一袋明显膨胀),哪张是在南京购买时拍的,哪张是到西宁(青藏高原)后拍的?为什么?

(4)规律: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    。(低)

设计意图:运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促进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后续学习进行知识铺垫。

活动二:大气垂直运动

依据图2,自主学习并完成以下问题。

(1)冷热不均状况下(A受热,B遇冷),①A、B两处的大气如何运动?②C、D两处的气压如何变化?

(2)结论: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        运动。(垂直)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理解地理现象的成因。

实验演示

活动三:大气水平运动

Ⅰ.实验操作:如图3所示。

(1)将装满冰块的纸杯和橡皮泥放置于水槽底部的两端(为了保证实验效果,两者之间尽可能保持最大间距)。

(2)将点燃的香垂直立于橡皮泥上。

(3)将剪切过的泡沫板迅速盖住水槽,并用胶带将泡沫板与水槽顶端玻璃进行密封。

Ⅱ.观察实验现象并画出玻璃缸中大气的垂直和水平运动情况。

Ⅲ.C、D两处气压不同的情况下,完成以下问题。

(1)大气如何水平运动(         压流向         压)?(高、低)

(2)A、B两处的气压如何变化?

(3)A、B间的大气如何水平运动?

设计意图:让学生参与实验操作,通过体验式学習,帮助学生对抽象的概念获得更清晰直观的理解。

模型建构

活动四:热力环流

依据图4,归纳总结:(1)规律1: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2)规律2:高空气压状况与近地面相         (同/反)。(反)

(3)规律3:水平方向,大气从        压流向        压。(高、低)

(4)结论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不同地方       。(冷热不均)

判断:A、B、C、D四处,气压从高到底如何排序?

思考:等压面会发生如何变化?有何规律?

(5)结论:等压面/线弯曲,凸高则            ,凸低则             。(高、低)

设计意图:运用示意图描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理解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同时通过归纳总结和思考判断,帮助学生整体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归纳提升

活动五:绘图判断,学以致用

Ⅰ.观察图5,根据等压面的弯曲规律完成以下各题。

(1)标注甲、乙、丙、丁四处气压状况(高压或低压)。

(2)画出大气的水平运动。

(3)标注甲、乙两处冷热状况。

(4)画出大气的垂直运动。

Ⅱ.方法指导。

(1)根据等压面弯曲规律判断高空气压高低。

(2)根据“高空与近地面气压状况相反”确定近地面气压。

(3)根据气压判断大气水平运动。

(4)根据近地面气压判断近地面冷热状况。

(5)根据冷热状况判断大气垂直运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并适时进行学法指导,做到学以致用。

拓展探究

活动六:分组合作,探究不同时空尺度的热力环流现象

分组合作活动1:微尺度——“切洋葱不流泪”

依据图6画出热力环流图,并以此解释为什么“点蜡烛”可以让人不流泪。(注意:作图时,微尺度“热力环流”的高度要恰当,不过高)

分组合作活动2:小尺度——“室内风”

依据图7,选择合适的位置安装制冷用空调和取暖用暖气,并画出热力环流示意图来解释为何如此安装。

分组合作活動3:中尺度——“城郊风”

苏州市气象局在2016年12月发表的“苏州城市热岛对污染扩散的影响”一文中展示了以下两幅图。依据图8画出热力环流示意图,并解释原因。

图8左图:苏州城市热岛影响的地面均温,数值越高,温度越高。(中间为市区,下同)

图8右图:苏州城市热岛对PM2.5等浓度的影响,数值越大,浓度增加越大。数值为负,表示浓度减小。

分组合作活动4:大尺度——“海陆风—东亚季风”

(1)请依据图9画出热力环流(海陆风)示意图。

(2)根据南京市气象资料(表1),解释南京市季风气候的成因。

[南京市某年6月风向统计(单位:天) 东南风  15 东风  7 西南风  3 西风  2 北风  1 南风  1 西北风  1 南京市某年12月风向统计(单位:天) 西北风-15 东北风-6 北风-3 西风-3 东风-2 西南风-1 东南风-1 ][表1 南京市气象资料]

课后探究

巴山夜雨——“山谷风”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些诗句不但是言情佳句,还揭示一种天气现象。“巴山夜雨”其实是泛指多夜雨的我国西南山地(包括四川盆地地区),这些地方的夜雨量一般都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

课后作业:课后搜集资料,尝试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利用图10绘制山谷风示意图,并解释“巴山夜雨”现象的成因。

设计意图:充分联系生活中的现象、利用生活中的经验,并以乡土地理为载体,通过直观的材料显示,将枯燥的理论转化为鲜活的生活场景。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理解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分析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思维及探究精神。

猜你喜欢

活动设计课程标准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谈有效设计高年级英语阅读活动
新教材下Integrated skills课堂教学的思考
“透镜”课题教学的活动设计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活动设计
教育部出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义务教育)》
关注课堂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