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思考

2019-11-24朱文

参花(下) 2019年11期
关键词: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思考

摘要:我国地大物博,悠久的历史造就了无以数计的文化遗产。现代科技的发展对古代文化及遗产造成了极大冲击,有的文化遗产濒临或已经灭绝。为此,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奔走呼吁,率先发起了中国历史上首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调查,在全社会引起了极大反响。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人 思考

2009年文化部正式挂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司”,负责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并推出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随后又陆续推出了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共计1372项,共推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082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到目前为止,中国已有4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全世界入选最多的国家。这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保护行动,各省也相继推出了省级、市级和县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以及项目传承人。这一举措无疑为我国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在我们竭尽人力、物力、财力去保护的同时,却忽略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措施和办法,而是无目的、无计划的简单资金给付,也没有追踪非遗项目的保护情况,致使国家大量的保护经费挪作他用,保护项目也随着所谓的“保护”而名存实亡,尤其是给传承人的经费绝大部分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传承是一个汉语词语,“传”是传授的意思,“承”是继承的意思。“传承”泛指对某学问、技艺、内涵等在师徒间传授和继承的过程,因此“传承”就是承上启下。传承人是直接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沿袭的个人或群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活态载体。

人们普通意义上对“传承”一词的解读误导了许多领导甚至专家,“传承”一词在一般的使用中似乎看不出问题,但“传承人”一词的出现就改变了它原来的词意和特性,“传承”是一种活动形式,前者是“传”,后者是“承”,传和承是一個互动的状态,缺一不可,只有“传”而没有“承”的活动不可想象,同样只有“承”而没有“传”的状态也不可想象。如田径运动中的接力赛一样,手拿接力棒,一棒接一棒才能将接力棒传下去,如果赛场上只有手拿接力棒的“传人”,没有承接接力棒的“承人”,这样的接力赛意义何在?接力棒如何传递?

我国古代的技艺传承基本上是师徒间的手手相传与口口相传。目前,许多古代工艺技艺被现代科技手段替代,也间接地使许多古代技艺形式失去了其生存空间,年轻一代也失去了对古代技艺学习的兴趣。现在意义上的传承人即“老艺人”其实并没有实际意义。“传人”拿了国家的传承人补助经费,但由于没有“承人”,致使非遗项目无法正常传承,国家给予传承人的补助资金也变相地成了老艺人的养老金,有的保护项目甚至濒临消亡或已经消亡。当前国家认定的国家级传承人共计1082人,其中80岁以上107人,70~79岁237人,60~69岁287人,40~59岁444人,40岁以下7人,平均年龄63岁。许多老艺人都到了花甲的年纪,他们生命的终结也就意味着某项非遗保护项目的终结。2017年公布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大部分已经无法从事传艺活动,有的已经离世,这种有传无承的传承人现象已经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了危害。随着传承人的离世,许多非遗保护项目即便在国家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和保护下,也会逐步走向消亡,我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也将以悲剧形式收场。据此,笔者有如下建议。

(1)传承人分离。通过对传承人分离来达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人的目的。(2)认定传人。对传人,即老艺人的技艺标准考核认定,然后确立其传人的称号和地位。(3)认定承人。由非遗项目保护通过项目承人的报名选拔来认定承人资格。(4)确定传人和承人的传承经费补助标准。(5)传承人结对认定,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师父和徒弟关系。(6)传承结对认定后,双方签订有效时间内传承的目标结果意向,可分年段确立目标任务,按双方签定目标责任进行考核。(7)双方签订目标考核结果通过后,给付传承保护补助经费。(8)设立承人“创新奖”。以上制度的改进必将使传、承人双方对传统技艺的传承起到一个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其达到人尽其能、物尽其用、财不浪费的目的。

总而言之,传和承是一种互动形式,传人要有承人,承人也需要传人。我们要在重视传人的基础上,更重视对承人的培养,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让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许雪莲,李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评估机制与实践[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39).

[2]蔡晓乐.基于旅游产品开发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尾绣的传承[J].大众文艺,2019(18).

(作者简介:朱文,男,大专,山西省孝义市皮影木偶艺术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文博、皮影木偶)(责任编辑 葛星星)

猜你喜欢

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思考
阜蒙县蒙古包文化的法律保护
“非遗”的生命力在于“接地气”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浅论“非遗”技艺传承中的现场培训
藤县牛歌戏的传承及生存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