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视角下的新建校区院系学生工作研究
2019-11-24崔健
崔健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为解决新建校区院系学生工作问题提供了指导思路。文章从探讨“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内涵入手,以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信息工程系五年来的学生工作为例,研究了“三因理论”视野下的新校区院系学生工作。
【關键词】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学生工作
【基金项目】本文为合肥工业大学校社科类基金项目“‘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视野中的新建校区院系工作研究”(JS2018HGXJ0070)研究成果。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1]总书记的这段论述深度凝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论,为做好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特别是为应对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疑难杂症”开出了治本良方。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少高校为拓宽发展空间纷纷在异地建立新校区,新建校区院系学生工作面临着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如何应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提高学生工作的效果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本文尝试从“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视角来审视这个课题,提供一些参考。
一、“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内涵解析
因事而化的“事”,是围绕在高校学生身边的具体的事、当下的事、需要思想政治工作关注的难事。这个“事”常常不是表面的、孤立的,认清这个“事”需要仔细调查研究,找到事物的本来面貌,找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因事而化的“化”,是化解教育之意,认清事情的本来,遵循教育规律,化解学生困惑,引领学生成长。简而言之,因事而化就是围绕学生实际,回应学生关切,尤其是有效解决学生的梦想之忧、思想之惑、心理之压、学业之重、文化之渴、生活之困和就业之难[2]。
因时而进的“时”,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脉搏、时间节点、时令节奏和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的时机。这个“时”可以表现为显性的时间点,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时机是隐性的,比较难把握。因时而进的“进”是进行、推进和改进,抓住关键点和时机推进工作,改进工作,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简而言之,因时而进就是围绕学生实际,抓住时代主题,随时而进,推动工作,增强工作时效性。
因势而新的“势”是指趋势、态势、大势,反映整体局势发展的趋向,既是特定背景下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指一种可以借用或者可能发生作用的潜在资源或者力量[3]。通常情况下的国际形势、国内形势、教育形势等是显性的,事物发展的趋势或者可以借用的力量是隐性的,需要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体察和发掘出来。因势而新的“新”是创新、革新、育新,是顺应大势提出的新思路,是结合形势推出的新方法和新平台,也是借助发展态势创造的新举措。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势”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所以因势而新是一个不断动态变化的过程。
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三者内涵不同,但是它们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充满了联系和协同。“事”是在一定时间点和时机中的事,是在一定的形势背景下的事;“时”体现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趋势不同也会带来时机的变化;“势”是一定时空阶段上的势,也表现在具体的事物中。“化”“进”“新”作为具体的操作手段,相互支撑,相互借鉴。总而言之,要把它们作为统一体来看待,不能割裂,也不能只看其一,不计其余。
二、新建校区院系学生工作面临的困境
笔者自2012年至今一直在新建校区工作,根据观察和体验,新建校区院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一)学校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新建校区有图书馆、校史馆、学科楼、专业实验室、体育馆和文化中心等,都是在建设中逐渐完善。这些基础设施是构成大学教育的基本要素,完备的基础设施也有育人功能,可以给进入大学的学生带来心理上的稳定感。学生把时间分配到不同的场所,构成了大学成长发展的各个片段。基础设施不完善,没有专业实验室,没有校史馆等等,无形中会影响大学生对大学生活心理的稳定感,带来思想上的波动,为学生工作增加了难度。
(二)校园文化氛围欠浓厚
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精神内核,是滋养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养料,也是大学核心竞争力所在。由于新建校区距离校本部较远,老校区的校园氛围、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很难延伸到新校区,新建校区校园文化的传承、连接和生长需要有个过程[4]。
(三)学生工作体系待完善
新建校区院系学生工作体系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由于新建校区没有现成的体系可以继承,只能借鉴老校区的经验逐渐建立。同时,由于团队辅导员多是新聘的,缺乏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和实操经验,再加上新校区学生事务性工作千头万绪,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只能做基础性的,缺乏前瞻性和全局性。
(四)朋辈教育资源欠充分
新建校区成立时间不长,学生会、社团等各类学生组织的经验缺乏,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同时,新建校区没有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校区学生与高年级学长缺乏交流的机会,学长大学成长的经验和教训不能通过朋辈教育的方式传递给学弟学妹;同时,学长专心学习,认真在实验室做科研的身影也没有机会影响和带动学生。院系辅导员需要通过精心的组织安排来弥补朋辈教育的缺憾。
三、“三因理念”视角下宣城校区信息工程系学生工作开展的情况
新建校区学生工作面临的这些困难,可以在“三因”理念的指导下采取积极措施应对,打开新建校区院系学生工作发展的新局面。以下以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信息工程系学生工作的典型做法为例具体阐述。
(一)因事而化,搭建平台,培养学生的首届意识和长子意识
新建校区的基础设施不完善会影响学生的稳定情绪。在工作中,信息工程系学工团队注意从校区的开拓者、校区发展的建设者,尤其是校区的首届学生、校区的“长子”等方面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让他们理解校区的现状,主动融入校区的发展和建设中。“首届”意味着责任,“长子”意味着担当。通过教育,信息工程系前几届学生对校区充满感情,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凸显。
同时,在工作中系学生工作团队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当学长”,互相借鉴对方的长处,互帮互助,建立学子讲坛,请学生中的优秀者走上讲台现身说法;同时注意挖掘学生中的典型,以“信息骄子”的评选为抓手构建系朋辈教育体系,充分挖掘学生朋辈教育的潜力。
(二)因时而进,搭建创新平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双创”背景下,为营造信息工程系大学生的创新氛围,培养创新意识,信息工程系积极争取校本部对应学院的支持,利用校区计算机中心少量空余用房建立系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基地,抓住校本部老师到新校区上课的机会,积极邀请他们担任基地指导教师,同时争取到安徽省程序设计大赛承办的机会,吸引了大量的学生参与到比赛和创新实验室建设中。经过几年的积累,信息工程系形成了以七个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基地为基础、十余项比赛为平台的学生创新培养体系。几年来,信息工程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逐渐增强,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截至目前,信息工程系学子在国际级比赛中获奖60余项,在国家级比赛中获奖200余项,在省级比赛中获奖300余项。系大学生积极参与创新,磨炼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已经蔚然成风。
(三)因势而新,利用皖南特色,强化体验式教育
宣城校区地处皖南宣城,这里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传统文化积淀深厚,都是大学生成长可以借助的优势。信息工程系学生工作团队以“红色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等为主题,积极动员大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体验,形成了以党、团、学生组织为平台的组织为抓手,以大学生暑期实践群组为平台的体验式教育体系。2015年以来,信息工程系共有31支团队获得立项,近300名学生参与到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来,其中省级团队9支,校级团队22支,每队选派一名教师具体指导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在实践中,广大青年学生深入基层农村、學校、街道社区,开展红色教育、文化传承、社会调查、教育关爱等一系列活动,先后被中国青年网、中国文明网、光明网、人民网、央广网、安徽新闻网等媒体报道150余次。在校学生积极参加体验式社会实践逐渐成为系大学生活的必要环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屈文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略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07):86-88.
[3]王石径.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方法论研究[J].教学与研究,2018(02):107-122.
[4]梅娇,季诚筠.多校区高校学生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9(05):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