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经济视阈下我国体育产业财政政策研究

2019-11-24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体育产业财政绿色

杨 帆

(辽宁大学 经济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进入21世纪,绿色经济逐渐成为人类社会主要的经济发展方式,并逐渐向唯一方式过渡,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共识。“自然是有限的。只是靠不断掠夺自然而幸存下来的经济是短命的。”英国经济学家爱德华·史密斯[1]精辟地道出了以牺牲环境为发展前提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弊端。在绿色发展理念开启了工业化新阶段的前提下,体育产业必须要及时转型,用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可持续发展理念来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机制,才能持续创新发展模式、不断衍生新型业态、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步入真正具有创造力、竞争力和生命力的发展道路。

绿色经济视阈下,如何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职能与作用,从而确保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契合“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2]的新型工业化要求,是目前急需解决的理论课题。笔者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阐述了绿色经济对体育产业的影响,分析了财政政策在体育产业绿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力图为新形势下我国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积极而有益的借鉴。

1 绿色经济概述

1.1 产生的背景

工业文明始自英国工业革命,有利地推动了人类经济、社会与文化的进步和发展,但其弊病也日益凸显:极大地消耗了资源、污染了生态环境,破坏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这种单纯追求“以增长优先”的发展方式,以牺牲有限的自然资本为出发点,被形象地称为“黑色经济”(亦称“褐色经济”)。几百年后,“黑色经济”直接或间接造成的严重后果,如空气污染居高不下、全球温度持续攀升、以癌症为代表的恶性疾病患病率加大等,严重阻碍了人类发展的进程。人类对“黑色经济”最早的质疑、反思,出自于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3]于1962年出版的《寂静的春天》一书。该书虽然只是科普著作,但是以“ 再也没有鸟儿歌唱”等章节生动地叙述了人类过度使用化学药品、肥料进行农业生产的情形,从而造成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严重后果,呼吁人类必须走“另外的路”。该书一经问世,立即引起了世人的共鸣和关注,位列当年美国畅销书榜第一名,1992年当选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图书之一。1972年6月5日至16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这是世界各国政府共同讨论当代环境问题、保护全球环境 战略的第一次国际会议,并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及相关行动计划[4]。该宣言提出和总结了7个共同观点和26项共同原则,提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责任”。强调“人类有权在一种能够过尊严和福利的生活环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并且负有保护和改善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的环境的庄严责任”。这是一次划时代的重要会议,表明环境问题已经引起国际性的普遍关注,人类要对环境进行势在必行的改造,昭示了“绿色经济”模式诞生的必然性和科学性。1989年,英国环境学家皮尔斯在《绿色经济蓝皮书》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绿色经济”的概念,从此“绿色经济”成为人类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重要的理论与实践课题,并逐步建立了相关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模式[5]。

1.2 由自为到自觉的发展过程

1.2.1 自为阶段 在该阶段,人类仍然没有脱离传统工业文明的思维定式,并不认为“绿色经济”应该取代“黑色经济” ,而是将“绿色经济”视为补救“黑色经济”后果的一种权宜性手段,因此始终顽固地恪守“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经济发展理念和方式。此阶段中,“绿色经济”被有意无意地异化为“环保产业”的同义词,而此时环保产业的功能并非从源头来根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和后果,只是从末端来最大限度地消除工业生产的副作用。很明显,此阶段“绿色经济”从属于“黑色经济”,不具独立性,从侧面反映出人类尚未真正意识到“黑色经济”所蕴含的人与自然相对立、相抗衡问题的严重性,折射出传统工业文明的强大惰性和根深蒂固的惯性思维。

1.2.2 自觉阶段 2008年,美国引发的次贷金融危机迅速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同时伴以全球性的能源危机和粮食危机,从而形成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本次经济危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在金融、能源、粮食等重要领域同时出现大规模的短缺、混乱现象,在破坏全球经济秩序的同时,对人类的生存产生了严重的威胁,迫使人类重新审视经济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包括对“黑色经济”“绿色经济”模式的重新评价和选择。从生态文明视野出发,彻底摒弃“黑色经济”,完全选择“绿色经济”,是人类一次重大的理论与实践突破,意味着“绿色经济”彻底摆脱了工业文明和“黑色经济”的桎梏,成为独立、崭新和科学的经济发展模式。2008年12月11日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首次提出“绿色新政”的概念,表明人类开始将绿色发展理念和绿色经济上升为解决贫困、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途径。2012年6月举行的“里约+20”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深入讨论了绿色经济在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方面的作用、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框架两个主题,达成了“绿色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消除贫困、调整经济结构等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带来风险与挑战”的共识[6]。随后各国迅速展开了行动,如2010年欧盟发布《欧盟2020战略》,描绘了低碳、资源效率的绿色经济发展路线图。中国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纲领,以“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为基本方针,制定了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显而易见,各国通过适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和法律法规,开始致力于解决人与自然对立、冲突的根本问题,以生态文明为基础来重新构筑人类经济、社会和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因此“绿色经济”步入了自觉阶段。

剖析从自为阶段到自觉阶段的发展轨迹,不难发现人类对绿色经济经历了由低到高、由粗到精、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其本质是生态文明取代了工业文明、全面发展取代了片面发展、与自然和谐共生取代了对自然的无休止索取和破坏。

1.3 绿色经济的定义与特征

1.3.1 定义 从不同研究视角出发,在绿色经济自为、自觉的不同阶段,学者们给出了绿色经济的不同定义。1992年曲格平[7]认为“绿色经济是指以环境保护为基础的经济”,这是我国学者对绿色经济的最早定义。刘思华[8]认为“绿色经济是可持续经济的实现形态和形象概括。它的本质是以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李向前、曾莺[9]认为“绿色经济是一种知识经济与生态经济相结合的经济”。张春霞[10]认为“绿色经济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以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力求兼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三个效益统一的经济模式”。陈银娥、高红贵[11]认为“绿色经济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稀缺性生态资源为基本元素,以知识经济为主导,以循环经济为主要发展方式,以低碳经济为主要内容,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生态和谐与社会公平的全新的经济形态与人类生存的发展模式”。陈健、龚晓莺[12]认为“绿色经济是一种新经济形态,既是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技术经济、知识经济,又是人类在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创造绿色财富的经济”。张静、彭文英[13]认为“绿色经济是以资源环境保护为前提,以高科技发展为手段,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为目标,以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为增长方式,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过程中不损害环境,而在环境保护中又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形态”。夏光[14]认为“绿色经济包含经济要环保和从环保要经济两个内涵,因此是指那些同时产生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人类活动”。北京工商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遂宁绿色经济研究院院长季铸[15]认为“绿色经济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发展目标,以生态农业、循环工业和持续服务产业为基本内容的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社会形态”。很明显,自为阶段的绿色经济定义,如曲格平先生给出的定义,依然没有摆脱“黑色经济”的束缚,主要从环境保护视角出发来分析问题,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简单性;进入自觉阶段后,学者们的视野更加开阔、思想更加解放,提出的相关定义自然也就更加全面和科学,笔者比较认同季铸先生给出的定义。

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态经济等也是目前的热点学术词汇,并经常与绿色经济并列使用。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16]。低碳经济最早见于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是一种低碳能源消耗、环境负担低、高产出效率的经济发展模式”。 生态经济最早出现在20世纪 60 年代鲍尔丁的论文 《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中,许新桥[17]认为“生态经济是在资源、环境承载力基础上,依据可持续发展原理,人们合理利用自然、开发自然,人们的经济社会活动不仅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而是更以环境友好为前提,通过发展模式选择和技术创新,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提升相协调、相融合的高级经济形态”。目前国内大多数学者认为绿色经济是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态经济的上位概念,而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态经济是绿色经济的下位概念,即绿色经济包含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生态经济,如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孙鸿烈院士就持此种观点。但也有少数学者认为四个概念之间不存在种属关系,而是彼此独立的关系。

1.3.2 特征 1)彰显人与自然的平等性。“黑色经济”时代,由于人类片面强调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致使乱采乱挖、随意排放废水废渣废气等行为畅通无阻,使得自然被严重破坏无形中成为工业文明的重要成功标志。这种任意凌驾于自然之上且长期不受任何道德、法律约束的行为,既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人类贪婪本能的丑陋,也折射出双方关系的不平等性。但是大自然并非只能被动、消极地对待人类对自己的掠夺和破坏,而是通过气候的非正常变异、环境的全面恶化、资源的严重短缺等方式来影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双方实际上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且没有胜利者的暗战,无疑人类是最大的输家。绿色经济摒弃了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思维定势和发展轨道,真正把适应自然、回归自然融合到发展理念中,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使得人与自然的平等落实到了实处,从而为人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理性的精神基础和物质支撑。2)消解了唯GDP论和唯生态论的片面性。唯GDP论只强调GDP的重要性,甚至是唯一性,认为只要GDP上去了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当经济发展与保护自然发生矛盾时,自然必须无条件为经济让步。唯生态论则只致力于维护生态环境,一切都必须以生态利益保护为重,不能以GDP来改变和牺牲生态环境。显而易见,这两种观念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经济发展要以追求GDP为目标,但决不能以破坏环境和牺牲生态为追求GDP的前提;经济发展要保护生态,但不等于生态至上、生态唯一,合理有序地开发自然资源仍然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程序与步骤。绿色经济有效克服了唯GDP论和唯生态论的弊端,既追求GDP,也谋求生态平衡,将经济发展与自然保护融为一体,互通有无,而不是彼此排斥,使得人类找到了全新的经济发展途径和模式。3)倡导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传统工业文明始终倡导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没有将环境效益视为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列的要素来统筹安排,致使环境效益在经济发展格局中严重缺位,归根结底依然是对大自然的漠视。这种思维背景下,先生产后治理、有污染才治理等观念和行为大行其道,最终催生了“黑色经济”的严重后果。而绿色经济所代表的生态工业文明,旗帜鲜明地倡导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凸显了环境效益的重要性和战略性,使得人类不会重蹈覆辙,既具有科学性、可持续性,也具有革命性。深层次观察,不难发现只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效统一,才能真正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体系。4)奠定了以人为本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也要符合以人为本的原则,目标、模式和过程都应该充分满足人的基本物质、精神需求。“黑色经济”确实为人类创造了源源不绝的物质财富,满足了人类的消费欲望,但是伴生的气候异常、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恶果,已经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威胁,使得人类的获得感、幸福感等不同程度被降低。一方面大自然为人类发展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另一方面人类为掠夺大自然承担了惨痛的成本,无疑是对以人为本原则的否定。绿色经济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尤其注重为人类健康提供高质量的物质供给,为人类生存与发展创造了优良的生态环境,因此有效地消解了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切切实实将以人为本原则落实到了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中。

1.4 绿色发展、绿色经济与绿色产业的辨析

绿色发展是指以绿色发展为核心的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理念和战略,主要强调:1)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更是可持续发展不可缺位的要素。2)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和实现,才是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统一与实现。3)“绿色化”“生态化”“人与自然的和谐化”是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也是今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途径。绿色发展倡导建立和深化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取向,以绿色、低碳、循环为核心原则,以生态文明的构建和不断完善为基本手段和终极目标。绿色经济是以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为目标而催生的一种新经济形式,以效率、和谐、持续为基本目标,以低碳、循环、超循环为基本手段,以生态农业、循环工业、持续服务产业为基本结构,代表了21世纪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向。绿色产业是绿色经济的基本生产单位,国际绿色产业联合会认为“如果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基于环保考虑并借助于科技,以绿色生产机制的运行来达到资源使用上的节约以及污染减少,即可称之为绿色产业”。很明显,采用无公害的新技术、新工艺,始终致力于原材料、能源消耗的降低,全程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在现阶段达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的标准,就是绿色产业。

综上所述,绿色发展是无形的思想、理念和信仰,对于绿色经济和绿色产业的发展具有宏观指导意义。绿色经济既包括绿色经济体制、机制,也包括绿色经济行为、方式,同时对绿色产业等进行适当的导引和规制。绿色产业以微型生产单位为主要内容,是绿色发展理念的主要实施者和绿色经济格局的主要因子。三者既有一定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各有适用范围。

2 绿色经济是助推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的强大动力

2.1 体育产业属于绿色产业

体育产业归属于绿色产业,并非牵强附会,而是具有其内在的逻辑性。首先,体育产业主要致力于人类健康水平的提高和完善。通过参与、观赏体育活动,如体育竞赛、体育旅游等产业,使得人们在提高身体健康质量的基础上,获得生活幸福感和身心愉悦感,这种价值取向与绿色经济的本质具有同一性。2016年6月27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首次将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并称为中国的“五大幸福产业” 。 而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重要内容的绿色经济,天然具有人本主义属性,是贯彻以人为本原则的经济形态,本质上是在打造“幸福经济”的形态。“幸福经济”通过机制构建、结构调整等宏观手段来导引“幸福产业”的发展,“幸福产业”通过业态完善、产品优质等微观手段来完善“幸福经济”的格局,因此绿色经济与体育产业相得益彰。其次,体育产业以践行“绿色体育”为己任。“绿色体育”将体育运动与环境保护融为一体,强调在强健身心的同时,要注意节约宝贵的资源、降低能耗,最大限度地维护生态平衡,使得优良的生态环境反哺于参与体育活动的人群,实现双赢[18]。“绿色体育”衍生出“绿色体育活动”“绿色体育行为”“绿色奥运”“绿色全运”等新生事物。北京奥运会将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列为三大主题,体现了人类对大自然的尊重。“以运动员为中心、可持续发展、节俭办赛”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申办理念,其中“可持续发展”理念强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其未来需求的发展,充分发挥奥林匹克运动对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促进调节功能”,即“绿色办奥”,旨在提升全社会环保意识、加强环境治理和污染防控、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筹办工作始终。1996年,国际奥委会在修订《奥林匹克宪章》时,正式将环境保护列入主要任务之一,同年还成立了环境委员会,要求今后奥运会申办城市必须具备城市美化、环境优雅的条件。因此与“绿色体育”定向同步发展,是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

2.2 绿色经济导引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的正确方向

体育产业围绕体育运动这个核心载体,以满足消费者参与和观赏体育运动为主要目的,以促进消费者身心健康为最高追求,持续向消费者提供源源不绝的相关产品、服务。纳入绿色经济轨道后,体育产业才能彻底摒弃“黑色经济”模式下“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高污染”的弊端,进而为社会和消费者提供绿色、低碳、健康和节约的体育产品、服务,一方面与生态文明实现对接,一方面也大幅度降低了有形的物质成本和无形的精神成本、环境成本。体育产业本身就具有资源消耗低、产品附加值高、带动作用强等特点,如体育产品制造业、体育竞赛业和体育旅游业等,基本契合绿色经济的要求,因此不存在付出极大成本和代价转型的问题,业态更新、结构调整等问题相应也比较容易解决。在观念更新、知识进步、科技创新的前提下,绿色经济导引体育产业的管理方式、经营手段、组织形式、盈利途径等与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理念统一与融合,同时也导引体育产业体制、模式、体系等宏观层面实现相应的目标。对于体育产业而言,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是正确的发展战略与路径,因此只有接受绿色经济的正确引领,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的远大目标。

2.3 绿色经济导引体育产业科技创新的正确路径

科技创新是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体育产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大部分具有无形态性、中间消耗性、经验性等特征,因此体育产业的科技创新涵盖两个部分:一是产品、服务自身物质形态的创新,即有形的科技创新;二是先进知识、高新技术主导下的现代管理方法、经营方式、组织形式和盈利模式等的创新,即无形的创新。科技创新同样是推动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子。绿色经济背景下的科技创新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追求生态文明的构建,时刻紧跟技术革命的脚步而生产节能、低碳、低消耗的产品和服务,是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体育产业融入绿色经济后,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科技创新路径是最佳选择。以体育场馆建设为例,采用绿色工艺、绿色材料,使用绿色能源,装置环保设施,并在这些方面进行高效的科技创新,所建成的体育场馆才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既满足体育竞赛的需求,又满足全民健身的需求。体育产业是公认的“朝阳产业”,市场前景广阔,未来增长空间大,科技创新是释放其市场潜力的重要因素。只有契合绿色经济的目标和要求,才能充分满足体育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个性化诉求,进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

2.4 绿色经济导引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

全球化经济格局下,产业融合发展是必然的趋势。秉持绿色发展观的绿色经济,鼓励产业合作发展,以更好地创造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新形势下,体育产业“闭门造车”的传统思维和行为无疑已经过时,必须与时俱进地改革。体育产业天然具有价值延伸性的特征,如体育旅游业就是体育运动与旅游的有效融合[19]。绿色经济首先导引体育产业与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产业的融合,如合理开发和利用江河湖海、森林山地等自然资源,在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和效果的同时,大力发展体育旅游业。其次,绿色经济导引体育产业与卫生、娱乐等产业和部门的融合,尤其是与中国“五大幸福产业”中的旅游、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的融合,衍生出体育旅游、体育养老、体育娱乐等新型业态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再次,绿色经济导引体育产业与互联网产业的融合,将互联网技术和理念引入体育产业,聚集更为可观的客流、信息流、现金流和物资流。最后,绿色经济导引体育产业的国际性产业融合,在开放、共享的愿景下与更多国家的产业进行合作,进一步开拓和完善体育产业国际市场机制,持续加强体育产业国际市场竞争的实力和效能。跨界融合是当今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绿色经济无疑为体育产业的跨界融合提供了先进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的实践路径。

3 绿色经济框架下目前体育产业在财政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3.1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依然严峻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仍然不容乐观:1)国际性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全球生态系统2016年比2015年提前5天进入年度生态赤字状态,主要体现在碳排放量远大于森林与海洋的承载能力,渔业和林业过高的开采强度与自然界的更新速度极度不匹配,表明人类对于可再生自然资源的使用量过大。据不完全统计,从1750年到现在,全球排放二氧化碳约1.1万亿吨,发达国家占80%以上。2)环境污染程度不断加重。以臭氧浓度为例,近年来全国臭氧浓度不断高升,各地臭氧污染问题日渐突出,珠三角地区臭氧已超过PM2.5,成为大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20]。2015年环保部的报告显示出我国大气污染严重,京津冀等地雾霾指数爆表,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仅为21.6%。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单位GDP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和单位GDP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分别是日本的28倍、69倍,是德国的17倍、27倍,是美国的6倍和7倍[21]。3)资源消耗持续走高。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资源消耗国之一,已消耗了世界石油的7.3%、煤炭的 31%、钢铁的 27%、铝材的25%、水泥的近40%。我国92%的能源消费由化石能源组成,电力生产中的78%依赖于燃煤发电,而能源、汽车、钢铁等产业的发展使我国成为高碳经济的典型代表[22]。由于长期施行只着眼于经济高速增长而忽略可持续发展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致使我国生态环境问题越发严重,体育产业要做大做强,就必须融入绿色经济轨道,同时也必须要正视目前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3.2 存在的问题

3.2.1 绿色财政建设相对滞后 所谓“绿色财政”,简言之就是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财政制度宏观设计过程中,对传统财政制度进行修正和改革,使之更加适应和推动绿色经济、绿色产业的发展。新时期的绿色财政是我国现阶段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有效补充,不仅继续保留与保持传统的财政管理功能,而且又具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生态保护的新型管理功能。作为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子系统,由于起步较晚、转型缓慢、经验比较缺乏等原因,目前我国绿色财政建设仍然处在初级阶段,运行相对缓慢[23]。绿色财政主要以绿色财政收入体系和绿色财政支出体系为基本内容,一方面主要通过绿色税收、绿色国债等收入路径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主要通过政府绿色采购和绿色转移支付等支出路径促进绿色经济发展,此外还可以通过科学管理国有资产资金收支的路径来促进和引导绿色经济发展。绿色财政的管理、激励、评估、监督等机制共同构成绿色财政体系,形成合力,来助推绿色经济与绿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机制仍然有待于完善,甚至有待于填补空白。由于绿色财政建设构建不够完善,体育产业自然无法及时享受相关政策的优惠和激励,影响了规模、结构和效益等的改进与提高。

3.2.2 绿色财政理念依然缺位 绿色财政是绿色新政的资金保障,对于绿色经济和绿色产业同样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要求政府有关部门和干部必须及时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形成相应的执政理念。但是在具体实践中,以经济总量和经济增长速度指标为核心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在许多地方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致使地方干部形成了GDP压倒一切的惯性思维和执政模式,反映到财政政策上,就是向大项目、大投入倾斜,无条件追求大增长、大收益,有些干部甚至热衷于短期行为和短期效益[24]。在如此的财政政策导向下,某些应该在供给侧改革中被淘汰的落后产能,由于暂时能够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不仅没有及时整改,反而在财政上得到了一定的优惠,出现了落后的传统产业驱逐先进的绿色产业的奇怪现象。作为绿色产业,体育产业前景可观,但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培育市场,如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等,均需要逐步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才能形成庞大的消费者群体,投资、收益均具有渐进性的特征,不具备大项目、大投入的条件,因此无法享受绿色财政的优惠。深究其根本原因,过于重视经济效益,有意或无意严重忽视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尤其是有意或无意严重忽视环境效益,仍然是地方干部和地方经济管理部门根深蒂固的、落后的执政理念在宏观决策层面的反映。

3.2.3 绿色财政层级管理效率不高 由于相关财政政策和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不统一,中央、地方行政、执法尺度不一致,发生了绿色财政政策、制度、措施等互相冲突、重叠等情况[25]。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对绿色经济的理解存在观念上的不同,因此出台的绿色财政制度、机制等也各不相同,个别地区甚至以环境罚款来作为最重要的手段来管理,以罚款代替财政收入,以罚款强化税收渠道,不仅没有推进绿色经济的发展,反而继续恶化了生态环境。有些地方绿色经济专项财政基金未及时到位,有些地方根本没有设立绿色经济专项财政基金,有些地方希望中央下拨绿色经济专项财政基金。在政府绿色采购和绿色转移支付方面,各地同样存在各行其是的现象,相关指标、标准、目录等不统一、不健全,致使运行时无法可依、无规可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监督、管理效率,也为腐败行为的滋生蔓延客观上提供了机会。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政府财政管理部门由于职能不清晰、权责不明确,产生了工作重复、冲突、缺位、失位等负面行为,客观上为互相观望、互相推诿的不作为提供了温床。相关财政政策和法律法规缺乏协调、配合,相关政府财政管理部门缺乏协调、配合,对体育产业等绿色产业产生了一定的消极作用。

3.2.4 绿色税收亟待完善 税收是财政调节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国际税收辞汇》(第二版)对绿色税收的定义是“绿色税收又称环境税收,指对投资于防治污染或环境保护的纳税人给予的税收减免,或对污染行业和污染物的使用所征收的税”[26]。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备的绿色税收体系,如美国联邦、州政府均征收汽油、柴油税及高耗油车税、煤炭税及开采税、垃圾控制税和垃圾税等各种环境税,重在减少对环境有害物质的排放,并为环境治理和居民卫生健康保障提供资金;同时还实行税收减免优惠,如消费者购买节能制冷和取暖设备、绝缘材料等产品时,均可享受1 500美元税收抵免,对购买更加节能的充电式混合动力车者,则给予最高达7 500美元的税收抵免。总体而言,西方绿色税收以能源税为核心税种,主要开征废气税、水污染税、噪音税等税种,以对环境有害的行为征税为主要途径。我国绿色税收起步较晚,2009年国家出台了《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项目(试行)》,开始对企业从事符合条件的公共污水处理、公共垃圾处理、沼气综合开发利用、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海水淡化等5类环保项目的所得采取税收优惠政策,标志着中国绿色税收体制开始运行。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国绿色税收制度建设力度相对较小、绿色税收体系相对薄弱、绿色税收方法相对落后。例如现在国际上普遍流行以加速折旧、再投资退税和延期纳税等优惠方法来鼓励企业对资源的有效利用,而我国仍然以直接减税、免税等原始税收方法来处置,因此绿色税收对体育产业的支持与激励有限。

3.2.5 绿色国有资产潜力有待深入开发 我国是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国有资产范围广、种类多、存量惊人,其中的自然资源,如山脉、水系、森林等绿色国有资产面积巨大。虽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经成为国人的共识,但是目前国家财政对于如何开发绿色国有资产措施不多、力度不大。相关管理部门和干部对绿色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态度不够积极,没有充分运用国家财政等工具和路径来充分激活绿色国有资产的功能与潜力,致使绿色国有资产经营机制不灵活、激励机制不完善、监督机制不到位,造成绿色国有资产利用率低、盈利率低的消极后果。由于相关管理制度的严重缺失,有些地区的大气、湖泊、湿地等绿色国有资产不同程度地遭到人为的破坏,导致生态环境质量大幅度滑坡。绿色国有资产开发不仅仅涉及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两个产业和部门,需要多产业、多部门“组团”式开发,包括体育产业,即产业融合的实现。协调绿色国有资产的共同开发,加快相关产业融合速度,是国家财政和绿色财政的重要职能,但是目前来看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3.3 解决的对策

3.3.1 加快绿色财政建设步伐,增大体育产业发展实力 作为绿色产业,体育产业需要从绿色财政中获得强有力的支持,这是毋庸置疑的,同时也是众多绿色产业的共同诉求。顺应供给侧改革的需要,现阶段我国绿色财政应该继续加大建设步伐:1)要做好绿色财政制度的设计工作,尤其要做好顶层设计工作。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从收入、支出、转移支付、采购及管理等多方面统筹考量,使得相关体制、机制等的制定更加科学、操作更加流畅。2)要尽快填补绿色财政立法空白。目前我国绿色财政尚无统一的国家性法律,致使中央、地方、不同产业之间的相关法律法规存在不一致的现象,有些条文甚至互相矛盾。尽快出台和完善《绿色财政法》之类的法律法规,不仅可以消除目前绿色财政立法分散、执法不统一、效力低等问题,而且能够使绿色政府采购、绿色税收、绿色政府预算、绿色政府债务等有法可依、守法可奖、违法可究。3)要及时制定绿色财政评价指标体系,用合理、先进、科学的指标来加速绿色财政定性、定量考评,进而确立和完善绿色财政的政府考核体系,使得绿色财政可以评价和考核。最后要强化绿色财政监督工作。只有全面、严格和强势的监督,绿色财政才能确保制度的公平性、运行的公正性和信息的公开性,从而使得绿色财政能够及时扬长避短、循序渐进。体育产业也要主动参与到绿色财政建设过程中,通过良好的互动达成政府与企业间的有效合作。绿色财政建设的日益完善和进步,对体育产业实力的日益增强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

3.3.2 深化绿色财政理念,促进体育产业的结构调整 由绿色发展、绿色经济、绿色产业等构成的可持续发展体系,不仅是人类经济发展的先进体系,也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科学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专门设立了“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章节,明确绿色发展指标占43%的比重。2015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可见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党和国家极为重要的发展观念、目标和模式。学者胡鞍钢认为绿色工业革命是世界“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国应该成为此次革命的“领先者”,乃至“领导者”,这个判断虽然没有被中外学术界普遍认可,但由此可知绿色发展已经是新时代的发展主流。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和干部,必须要及时更新思想观念,彻底摒弃“GDP决定论”“ GDP至上”的错误执政理念和行政方式,不断深化绿色财政理念,围绕绿色财政理念来对绿色新政进行战略设计,从财政体制、机制改革入手来促进绿色产业的转型和调整。体育产业从业人员,尤其是管理者,也必须要与时俱进地改变发展理念,彻底淘汰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传统生产方式,按照绿色经济的要求来完成本产业的结构调整,从而使得体育产业在短期内尽快蜕变为绿色产业,转变为真正的“幸福产业”。

3.3.3 持续提高绿色财政层级管理效率,释放体育产业的创新能力 首先要坚持绿色财政的完整性原则,即中央、地方财政同处于一个系统中,所出台的相关政策、制度、措施等不能互相冲突、重叠,既要充分发挥中央财政的导向、调节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地方财政的补充、控制作用;既要有效激活发达地区的现实财力,又要有序激活欠发达地区的潜在财力。其次要运用绿色财政的灵活性原则,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大胆改革创新,构建充满生机活力的地方绿色财政新模式、新体系和新方法,如江苏等南方经济发达省份已经积极地尝试。2018年江苏省在全国率先推出100亿元人民币的“绿色创新投资”项目,支持本省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效益的产业活动,包括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气、沼气或生物质等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技术先进的节能减排产品开发与产业化、建筑节能与能效提高、绿色交通、惠农项目、与节能减排相关的装备制造业项目等,实实在在加大了财政改革力度。在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前提下,中央、地方绿色财政才能形成合力,进而为体育产业业态、技术、产品等的创新创设宽松的财政政策、提供充裕的财政资金。对于体育产业来说,尤其要抓住政府绿色采购和绿色转移支付等机遇,为政府和公众提供创新性的绿色优质产品与服务,以赢得宝贵的市场份额,继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得先机。

3.3.4 进一步完善绿色税收体制,助力体育产业成功转型升级 绿色税收制度是绿色财政制度的核心,是绿色财政最重要的“发动机”。从2018年起,我国开征环境保护税,标志着绿色税收体制改革迈入攻坚阶段。从本质上分析,税收其实就是用增加税费和减少乃至免除税费两种方式对经济活动进行适当的干预和调节,一方面确保国家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一方面确保企业正当收益的实现与增大[27]。实行环境保护税征收制度,就是在增加税种的前提下,以增加税费的方式,向直接排放应税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征税,从而倒逼造成环境污染的生产单位和经营者不得不舍弃可观的利润而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此外,对所得税等直接税种和增值税、消费税等间接税种,也应采取增加税费的方式进行适当的调节,如消费税中某些高耗能、高污染因素衍生的产品和服务,以及某些需要巨大人财物投入才能完成环境治理的产品和服务,无疑应该以增加税费的方式来遏制和惩戒。对于使用绿色能源、绿色原材料、绿色工艺和绿色技术的绿色产业,可以采取减税乃至免税的方式进行鼓励,如不断扩大绿色企业纳税所得额的成本费用的扣除项目范围和比例,加大投资抵免的范围和力度,从而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增加企业的活力。政府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绿化”企业所得税,进而间接推动可持续发展:第一,从税基式减免角度入手,加快绿色设备的折旧速度,提升对绿色产品的广告宣传费的扣除标准,提升对企业向环保事业的公益性捐赠支出的扣除比例。第二,从税率式减免角度入手,以高新技术企业适用税率为参考,对从事生产绿色产品或绿色设备的纳税人给予税收优惠。第三,从税额式减免角度入手,对刚刚起步的从事绿色事业或绿色产品研发、生产的企业可使其从获利年份起若干年内免征或减征企业所得税。体育产业要主动执行绿色经济标准、自觉步入绿色产业的行列,如体育用品制造业应该坚决摒弃“黑色经济”模式,不再使用有污染环境效果的能源、原材料等,大力使用绿色能源、绿色原材料、绿色工艺和绿色技术,逐渐将环境保护税的纳税额度降低到最低点,进而获得财政税收减税乃至免税政策的惠顾,不仅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利润,同时也产生了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3.3.5 盘活绿色国有资产存量,导引体育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国家财政要尽快出台绿色国有资产开发政策,建立健全相关投资、运行、监督、评价机制,从而将长期闲置的海量绿色国有资产全面盘活,不但确保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共同增长,而且为国民经济开辟新的发展领域。既要允许国有资本和企业的参与,也要允许民营资本和企业的参与,建立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市场体系,特别是行之有效的投资、融资和激励机制。体育产业尤其要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与自身优势紧密结合,开创新业态:体育竞赛业与生态农业、旅游业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山脉、水系、沙漠、森林、湿地等绿色国有资产,开办马拉松赛、登山赛、龙舟赛等赛事,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同步发展;体育旅游要大力开发少数民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将其与少数民族习俗、节庆、餐饮文化等链接为完整的业态,营造体育旅游“热点” 、经济增长“强点”和文化发展“看点”;在我国境内举行的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赛、亚运会等大型赛事,也要注意与绿色国有资产的对接,以大赛牵动绿色国有资产的有序开发,打造金牌赛事与树立绿色国有资产优质品牌并举,实现两者真正的双赢。在开发绿色国有资产时,体育产业必须坚决杜绝污染生态环境行为与现象的发生,更不能采用“边开发边治理”的传统方式,使得生态环境任何时候都保持原生态,从而在确保绿色国有资产不贬值的前提下,首先实现绿色国有资产的保值,其次实现绿色国有资产的增值和升值。

4 结束语

绿色经济是新时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在此背景下,充分发挥国家财政的宏观导引、调节和管控作用,无疑能够持续加大体育产业的供给侧改革力度,并持续加快其增长速度。充分激发绿色财政、绿色税收等的创造力和辐射力,有效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为体育产业成为绿色产业、融入绿色经济和落实绿色发展观提供强大的助推力。新形势下,体育产业应该积极与国家财政改革同步,贯彻绿色财政理念,完成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创新发展模式等工程和工作,实现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双赢”。

猜你喜欢

体育产业财政绿色
绿色低碳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冰雪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陕西省财政53亿余元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体育产业之篮球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国家财政责任的优化
读懂现代财政
被遗忘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