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课程融合的教学策略

2019-11-23郝丽媛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9年10期
关键词:课程融合教学资源

郝丽媛

[摘 要]小学阶段的课程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它们彼此之间相互融通。语文课程强调“大语文观”的理念,突显出其开放、包容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本的内容特点,将语文教学与道德与法制、音乐、美术、科学等学科进行融合,让学生受到人文熏陶、获得认知体验、感悟理解并运用语言,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课程融合;教学资源;认知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8-0032-02

小学阶段所开设的课程都指向学生的生命成长,它们彼此之间相互融通,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语文课程积极倡导“大语文观”的理念,以更加包容、开放的姿态吸收其他课程的教学资源。为此,语文教学不能仅局限在语文教材上,而要不断扩展视域,与其他学科融合,让学生在“厚积”中“薄发”。

一、与道法融合:借助丰富资源,夯实人文基础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的课程。因此,语文教学既要关注工具性层面的语用训练,同时又要积极落实其人文的内涵。这与道德与法治课程有了融通的基础。为此,在解读教材时,教师要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将关注的目光投向道德与法治课程,找准两门课程的链接点,使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如,教学《郑成功》一文的最后,有一个学生提出问题:“郑成功为什么要这么努力地收复并建设台湾呢?”很显然,这是学生对文本的人文主题的理解不到位造成的。如果教师机械地讲解,必然异化为知识的灌输。为此,教师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苏教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教材中关于台湾的部分,了解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被荷兰侵略者占有。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增强了学生对台湾的了解,丰富了他们对台湾的感情。这样,链接课文内容,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洞察郑成功全力收复和建设台湾的爱国之心。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正是将语文课程与道德与法治课程进行有效的融通,使学生深刻地体悟教材文本的人文主题,提升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二、与音乐融合:借助匹配旋律,激发认知体验

有人说:音乐是没有国界的。音乐以其优美的旋律,将作者或主人公内在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这与语文教学倡导激发情感的教学原则不谋而合。正所谓“文章不是无情物”,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即时心境的集中体现,蕴藏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这种对情感的关注,为语文课程与音乐课程的交融提供了可能。

比如,教学《二泉映月》一文,教师围绕“阿炳为什么能够创作出《二泉映月》这首二胡曲”为核心问题,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探寻乐曲旋律与阿炳人生经历之间的内在关联。为此,在赏析过程中,教师播放了二胡曲《二泉映月》,利用其委婉悱恻的旋律浸润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赏析乐曲的基础上,感受文本语言的精妙,体悟阿炳悲惨的人生经历,激发学生内在的认知体验,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这样的教学中,音乐资源丰富了学生的情感,文本语言的品悟和鉴赏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正是在音乐旋律的浸润下,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人物,获得了语言的发展,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三、与美术融合:借助鲜活形象,体悟精准语言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感性的事物往往更能激发他们的内在认知。因此,当面对机械而生硬的语言文字时,他们的认知和理解就会遇一定的障碍。此时,教师要及时为他们出示直观而形象的事物,对他们进行点拨引导。因此,教师可借助美术欣赏或者绘制图画,让学生体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妥帖与精当,历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比如,郑振铎的《燕子》一文的第一小节,以形象而精练的语言勾勒出燕子的形象。教学时,如果仅仅是死读語言,学生就缺乏对燕子形象的理解。为此,教师尝试将这一段与美术课程进行整合,展开教学。首先,依托文本语言,在深入感知与品味的基础上,让学生将文字转化为画面。这种转化需要学生在真正洞察与理解文本语言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其次,教师出示著名画家所画的燕子图,让学生鉴赏,感受文本语言表达的精妙。这样,使僵硬机械的文字符号与鲜活可感的画面统一起来,让学生感悟到语言表达的精妙。

在这一案例中,有了图片的支撑,语文课程的语言素材就有了更加鲜活的生命气息,这对学生品析语言、发展语言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与数学融通:解构僵硬数据,探入人物内心

虽然语文与数学的思维形式不同,但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事物的本质。在语文教学中,借助数学课程的方法和资源,能有效促进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学习。因此,教师要善于开掘教材文本的价值资源,链接并运用数学方法,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的最后,为凸显《史记》的规模宏大,作者运用了一系列的数据,如“整整写了13年”“52万字”等。其中的“52万字”的数字很抽象,学生无法形成具体的感受。如果不进行深入挖掘,这一数字就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无法让学生感受到司马迁创作的艰辛。为了让这一抽象的数字起到应有的作用,教师将语文教学与数学课程进行融合,让学生以最快的时间完成一道数学题:“我们语文课本中一篇课文平均字数为800字,一共24课,一册语文书大概有多少字?52万字的《史记》大概有几本语文书?”学生迅速展开计算,并得出结果:“一本语文书大概字数在19200字左右,一本《史记》大概有27本语文。”这时,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了“啊”的惊叫声。这样,使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迈向了深入。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利用了数学方法,让学生对文本中抽象的数据进行解构,使学生的思维向了文本的更深层处迈进。

五、与科学融通:借助实践参与,开辟表达通道

语文教材的课文包罗万象,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有不少属于科学方面的内容。教学这一类文本,我们一直都谨防将其教成科学课,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不能引入科学课程的内容。在课堂上,教师要在广泛收集科学内容的基础上,将它融入文本教学中,让它成为语文训练的有效资源和载体。虽然是科学的内容,却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服务。这便是与科学整合的价值。

比如,教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这篇科学小品文时,教师将教学聚焦在生动形象的语言上,让学生感受科学小品文语言的特质。比如,抓住“家常便饭”“一去不复返”“集体大逃亡”等,让学生体悟作者将枯燥的科学知识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的技巧。为了让学生进行迁移运用,教师将文本内容与科学课程融通,引领学生收集火星的相关资料,并模仿科学小品文语言的表达特点,将枯燥的介绍性文字转化为生动形象的语言。

在这一案例中,在感受文本语言特色的基础上,教师巧妙地融入了科学课程中的资源,让学生进行迁移表达。这样,为学生的语言训练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语文课程不能将教学的视野局限在固有的维度和层次上,而应紧扣教学目标,找准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链接点,进行整合教学,从而实现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课程融合教学资源
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下日语视听说类与文化概况类课程融合初步探讨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研究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基于VMware的教学资源服务器虚拟化设计与实施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
土木工程科研资源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