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借小古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2019-11-23万晓霞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9年10期
关键词:小古文开放性思维能力

万晓霞

[摘 要]小古文的语言在表现形式、表达方法和思维形式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因此,对小古文的教学,教师要选择多层小古文,引导学生品析独特的语言群并创编小古文本,这样既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关注学生的思维素养,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核心能力。

[关键词]小古文;思维能力;开放性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8-0023-02

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语文课的首要任务是训练语言和思维。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长期以来都陷于重语言而轻思维的泥潭中,使得语言和思维完全分离。小古文在篇幅上虽小,但在立意上却很“大”,其表现形式、表达方法和语言形式也是现代文阅读中难以接触的,体现出丰富而独特的言语思维特质。因此,我们可以借助小古文的教学,既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又关注学生的思维素养,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选择多层小古文,历练言语思维的开放性

(一)依托语境,在猜测中整体性读

当前小古文的教学,教师喜欢将整体性文本拆分成为一个个生硬的字词,将文本异化成为“碎尸万段”的状态,看似将所有内容都一网打尽,实则却破坏了小古文内在的生态环境。这就决定了小古文教学不能将文本拆解得支离破碎,而需要以整体性视角,再现小古文的情景。

在教学《猫斗》这篇小古文时,笔者并没有字字落实、句句分析,而是组织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的对话中整体朗读这个故事,再借助问题引领学生从混沌走向明晰。比如,紧扣两只猫打斗的内容,设置了这样的问题:“你觉得哪一只更凶狠?怎么看出来的?”学生先从整体视角把握文本,然后再现场进行演示,这样他们自然地了解相关语句的意思。

这样的方式避免了机械、生硬的字词理解,训练了学生内在的思维能力、拓展能力,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性。

(二)链接拓展,在互文中对照性读

将小古文与现代文进行互文对照朗读,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小古文学习的难度,而且还可以收到同义异写、同写异解的效果,在学生感知语言、积累语言、迁移运用、延展语言的过程中提供认知性的支撑。

比如,《狐狸与葡萄》这篇小古文就是根据《伊索寓言》中同名寓言故事改编写成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这两篇内容相同但形式不同的文本进行对照性互文朗读。一方面,借助白话文帮助学生理解小古文的大意;另一方面也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小古文中的“之”字特别多。此时,教师可借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之”字句的节奏和声律之美,并感受其意思的不同。

这样将文言文和白话文进行对照朗读,使学生感受到小古文所蕴藏的有趣的语言现象,体会语言所裹挟的丰富意境;同时,在品读和体悟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对小古文学习的内在兴趣,提升了他们的语言鉴赏能力,发展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品析独特语言群,历练言语思维的深刻性

(一)多层朗读,将思维引向文本更深处

小古文的语言表达凝练,意蕴深远。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大意、体验认知的基础上把握文本的内在意蕴,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文本的更深处。

如,在教学小古文《陌上桑》时,教师要求学生朗读并背诵课文,感受作者进行侧面描写的作用。为此,教师设置了四个层次的朗读活动,逐层深入,使学生思维不断发展。一是整体初读,消除生字障碍,理解古文的整体大意;二是聚焦悟得,结合课文内容明晰什么是侧面描写,相机感受罗敷之美;三是引入想象,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融入自己的想象进行朗读,并与其他小伙伴分享自己的朗读体验;四是对比研读,将教师改写的内容与原文进行对比,感受文本的语言表达和情韵之美。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紧扣教学目标中的思维维度,引领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朗读,并将阅读与分享有机结合,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向纵深发展,进入文本的深处,获得属于自己的感悟。

(二)广泛拓展,将思维向文本外辐射

思维的深刻性既体现在思维的深度上,也体现在思维的广度上。在阅读小古文时,如果仅仅局限在一篇课文的阅读上,学生的思维就得不到应有的拓展。学生与文本之间的理想境界是双向对话关系,让学生的心灵随着文本而动。只有让阅读与写作产生联系,并在两者之间进行思维发散,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思维向广度发展。

如,教学《狐狸与葡萄》一文,在学习了这篇课文中“之”字的意思以及用法后,教师拓展补充了含有“之”字的语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奈之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样,借助其他文本材料,进一步夯实了学生对“之”字的认知和理解。随后,教师让学生进行仿写练习,写含有“之”字语句。有的学生这样写道:“我们要树立为祖国而学习的理想,要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之材。”有的学生写道:“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曾经引得多少英雄豪杰为之倾倒。”

这样,通过这一系列的资料拓展,不仅使学生学得饶有兴趣,而且让他们对文言的“之”字有了更深入的感知与理解,历练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三、创造性编写文本,历练言语思维的灵活性

(一)迁移运用,在举一反三中进行创编

改编、写作小古文,对学生来说充满新鲜感。教师要进行适度的引导,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但如果没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小古文的创编就会显得不伦不类。因此,教師可以降低难度,从一句话模仿开始,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进行迁移性练笔,达成历练学生思维灵活性的目的。

如,在教学《猫斗》时,教师紧扣文中对两只猫动作、神态等打斗过程的描写,先引领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想想自己看过哪些动物之间的争斗;再简单地说说看到动物争斗的过程;最后,仿照《猫斗》这篇小古文的写法,尝试运用文言文的方式进行描写。

在仿写过程中,学生感知语言的能力和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逐渐得到增强。因此,教师只要提供给学生适当的情境,他们就可以在模仿中进行实践迁移,在举一反三中提升自身的语言能力,使学生的语言向着简洁、精炼而形象的维度迈进。

(二)积极续编,在个性解读中提高表达能力

小古文的语言精练而含蓄,并常常在结尾处点到为止,言已尽而意无穷,给予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紧扣文章的结尾处进行想象,让学生尝试进行续编。

如,教学《猫捕鱼》一文的结尾,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伏在水缸上面的小猫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呢?有可能会说些什么呢?跌进水中的小猫又会想出怎样的方法来捕鱼呢?……”这些极具“调料”意味的话题,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激活。很多学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在积极创编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鼓励学生运用白话文进行创编,然后再尝试转化为小古文。

续写,不仅让学生的表达和思维得到了有效的交融,更让经典文本与个性思维得到了对照与互补,引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教师最大的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思考,对于学生来说是所有学习活动中最有价值的收获。”而对小古文的阅读,文本的内容、知识信息是暂时性的,而内在的思想和学习的方法却是长远的。在教学小古文时,我们应该依循学生内在的认知规律,充分利用小古文的文本价值,精耕巧作,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语文活动,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得语言素养的发展,而且使学生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小古文开放性思维能力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小古文,打亮学生一生受用的中国文化底色
寻求开放性道路
重读天一阁开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