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班制”背景下“走班式”家长会模式探讨

2019-11-23张伯成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家长会走班制模式

张伯成

摘   要 新一轮高考改革意味着新变化。面对传统行政班的消失或是弱化,走班制开始逐渐兴起,传统家长会模式所具有的过度程序化、形式化以及单向输入等问题势必需要进行相应的模式调整。通过分析传统家长会所面临的境遇,深入挖掘其内涵与国外可参考的模式,分别从家长、教师、学校等三方主体视角,以“走班式”为基础背景探讨家长会模式的深化发展。

关键词 走班制  家长会  模式

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同年12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我国高考改革进入了具体实施阶段,人们通常将之称为“新高考”。与新高考相匹配的是高中教学组织方式的变化,“走班制”是众多变化中比较突出的一项。

依据国家文件要求,“调整教学组织方式,满足学生选学的需要,把走班教学落到实处”[1]。自此,走班教学成为具体办学单位和学界普遍关注的焦点,与之对应的细节问题成为实践与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自上述国家文件印发至今已近五年,新高考在许多地方进行了卓有意义的实践,走班制也得到了较好的落实。面对走班制中存在的“每位学生一张课程表的局面”[2],以及传统惯例中“行政班”的消失或是弱化等现象的出现,使得人们不得不思考,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家长会制度该何去何从?家长会模式作为配套新高考走班制教学改革进程中一项不可忽视的举措,具有探讨的价值与意义。

一、家长会的认识基础

1.传统家长会模式面临的境遇

“家长会是家校合作的主要形式,是教师与家长交流和沟通使用的最早和最频繁的形式之一”[3],“家长会是家校沟通的一个重要方式,每所学校都会将召开家长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学期工作计划”[4]。这种家校沟通方式对于学校、教师、家长等三方主体均具有重要意义,家长会通常以会议的方式,由三方主体参与,共同围绕学生为中心而开展,旨在促进学生个体的有效学习、健康成长。

家长会的传统模式是由学校提出开会建议,由班主任主持会议并确定会议内容,家长单独出席或是家长与学生共同出席,会议往往在学生所在班级召开,内容一般包括成绩汇报、指出问题、提出建议等三个方面。有学者指出这种“传统的家长会整个过程和程序简单而呆板,家长和学生在下面听得无精打采或躁动不安”[5]。因此许多人提出应该对传统的家长会模式进行改革,改变其过度程序化、形式化以及单向输入等问题。

在新高考走班制大背景下,特别是行政班级制的改变,固化的班集体以及班主任负责制等方面的淡化甚至消失,使得传统家长会模式中到自己孩子固定班级听会的形式失去了基本的条件。特别是传统意义上的行政班班主任角色的淡化,取而代之的多种学科教师或是某些基础学科的教学班主任群体的出现,使得传统的家长会模式必须随之改变。

2.家长会模式的内涵理解

家长会模式的内涵可以从其初衷谈起。家长会的外显模式是教师与家长的见面会,会面地址是学校。其内涵意义可以从家长、教师、学校等三个方面进行理解。相对于家长来讲,家长会的内涵意义是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这首先需要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了解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目标,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基本表现,包括所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一些问题等;相对于教师来讲,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在家期间的基本表现及日常生活中的兴趣爱好与生活习惯等,提出希望家长给予配合的方面;相对于学校来讲,希望家长能够更多地参与学校建设,更深入地了解学校文化、教育的风格与模式,希望教师与家长能够建立更加稳定的沟通交流机制,希望教师能够更好地成为学校的代言人,将学校文化展现给学生家长,通过利用学生在校学习成果、学校集体活动等吸引家长积极主动参与家校共育。三方主体的核心意旨聚向于更好地促进学生的高效学习与健康成长。

3.可参考的模式建议

美国的中小学教育中有“Open House”和“Parent Teacher Conference”两种模式[6],类似国内的学校开放日和家长会。

美国基础教育中的开放日往往在开学初,一般会在前两周内举行,为家长提供了解授课教师、学生教室、课程教学目标、学年课程开设情况的机会;家委会也会借此机会推介与招募成员,并着重阐述学期计划中比较重要的事项及大型活动,希望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开放日往往在晚上举行,学校通常被装饰一新,家长可以通过这一活动认识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及教学团队等。

美国的家长会是谈论孩子学业的时机。家长会通常是在学校开学几个月之后举行。这样,老师就有相对足够的时间了解学生群体,并了解学生们的长处与弱点。具体的教师与家长会面通常为一对一的形式,以基础学科或是主干学科教师为主,家长可以主动提出约见某位教师,也可能接收到某学科教师的会面邀请。通过一对一的交流可以比较深入地探讨双方关心的事项,制定帮助孩子取得最大成功的计划等。但由于分配给每位家长的时间短暂,家长最好提前准备。如果孩子有一些麻烦或是困难,最好提前联系老师以便获取更具成果的会谈。

综上,美国的Open House与Parent Teacher Conference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两种模式的主旨一致,即以通过增加教师与家长之间的理解来更好地认识孩子情况,提供更符合实际的建议,制定更有可能执行的方案,保证学生取得更加理想的成就。

二、“走班式”家长会模式的功能

家长会是沟通家长、教师、学校等教育活动三方主体的主渠道,是促进三方主体形成良好信息反馈关系的主要方式。建构沟通渠道、确立信息互通机制是家长会的初衷,也是其得以长期存在并得到各方认可的根本原因。事物是随着外在环境变化而不断深化发展的,家长会模式也必须随着教育教学模式的改进而调整以更好地体现内涵价值与初衷。特别是面对“走班制”教学形式的出现,探討“走班式”家长会模式是必要的。

1.家长通过家长会实地体验学生的在校学习过程

家长参加家长会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在校学习活动情况,了解与掌握实际情况的理想方式就是实地体验,真正做到换位思考。依据学校的课程安排,按照学生各不相同的课程表,以一定比例安排每节课程持续时间,如安排每节课的时长为15分钟。家长依据自己孩子的课程表,逐一体验各门课程,体验过程主要包括与任课教师交谈,获取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基本内容,了解自己孩子在不同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基本表现,以及教师对孩子在某些方面存在的天赋、潜能,及需要进一步督促、急需提高的方面等。

由于每个学生的课程安排不同,同一门任课教师会在整个家长会持续过程中,以学校铃声为信号进行多次宣讲,因此一般不会出现过多家长围着一个教师的情况,教师可以通过提前印好相关材料或是利用黑板等写好可供家长参考的一些公共信息,如本学期教学目标、主题活动等相关要求。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缺乏对学生在校生活的了解,这种“走班式”家长会有利于更加深刻地换位思考,更加清晰地了解学生在校学习过程,避免家长将孩子的学习过程固化于自己的片面理解或是想像之中,通过增进对孩子学习过程的体验化解家长与学生之间可能存在的理解不足问题。通过这种“走班”形式的家长会家长能够见到每一位任课老师,了解各门课程的学期目标,以及自己孩子的总体在校表现,特别是在不同学科方面的成就与不足;在走班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科、学期、学校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师的教学期待、学校的整体安排和基本育人思想,能够产生形象、生动的换位思考效果。

2.教师通过家长会更多地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表现

育人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教师是育人过程中十分重要的角色,需要尽可能多的了解学生主体情况,以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师看到的只是学生的在校情况,而学生在家的真实行为表现家长具有更加现实的了解途径,这就需要利用家长会这种形式通过家长进行反馈。从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时间来看,学生在校时间是短暂的,对于各个学科教师来讲,教师接触学生的时间即便是每天一节课,一节课上面对40~50人,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是十分有限的;而实际在校接触过程中,学生也未必能把真实的自己完全展现给教师。这就在时间与现实情况等方面为教师深入了解学生构建了障碍。通常情况下,学生在家中与家长的交流则相对真实一些,而且时间也更加充足。因此,家长途径是教师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增进对学生的了解方面所不可忽视的。

教师可以利用家长在走班过程中形成的比较轻松的交流氛围,更加具体细致的从家长口中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某些学科、事物、人群等方面的现实反馈。通过家长了解学生群体感兴趣的话题与内容,从而为教师具体开展教学活动提供线索与突破口;通过对学生个体兴趣点的捕捉也能够为教师设计出更具个性化、针对性的教学安排提供条件。家长与教师的努力目标是一致的,二者共同围绕促进个体更好发展,通过信息共享,顺畅沟通,从而形成的合力是家校共育所期待的理想效果。

3.学校通过家长会展示更多的教学设施与活动项目

家校共育的前提条件是家长了解学校的基础设施,以及教育过程中的活动安排,学校也期待在教育过程中能获得家长更多的理解与支持,包括家长提供的建议等等。学校作为教育过程的主要载体,它以培育学生为主要职责,联结着教师与家长。作为家长会的召集主体,期待教师能够作为自己的代言,将学校的文化与思想展现给家长;同时期待家长能够将自身作为学校的一员,协同学校完成育人工作,并为学校谏言献策。

家长会即是学校表达自身思想的最佳场合,在家长走班过程中,学校可以在课程中间安排如同常规教学过程中的“午休”环节,使家长在对学校形成一定了解之后,逐步产生融入感的过程中,通过校园广播系统向家长集体发布学校基础情况和学期内拟开展的大型校园活动进行简短介绍。介绍的过程也是展示学校整体管理团队,展现学校真诚育人,邀请家长共同参与教育活动的过程。同时,家委会是学校开展家校共育的主体代表,家长会为家委会提供了理想的交流平台。因此,在家长会期间,通过家委会发布相关倡议能够产生更具现实影响力的效果。

三、“走班式”家长会模式的实施

前述探讨的这种家长“走班式”的家长会可以简单概括为“1+3”模式,即通过1张课表产生3+共贏的效果。具体模式阐释如下。

“走班式”家长会即依据每个学生独具个性的1张课程表,在规定时限内唤起家长、教师、学校三方相互配合形成共同体,实现共赢的效果。其中,家长依据自己孩子课程安排顺序或是自身依据实际需要体验学生上课过程,学校分配不同学科教师分别驻守不同教室(或教学场地,如体育等户外课)等实际情况,按常规课程时长的一定比例(如按45分钟常规课程的三分之一,15分钟)设计家长会期间的每节课程时长,以常规上课铃声为信号提醒,各任课教师在各自的教室内利用黑板或发放印刷材料的方式标明本学期总体教学目标、计划开展的教育活动内容、期待家长参与的项目,以及其他相关要求与建议等。家长会总时长由学校根据开设科目决定,并在课程中间设定模拟“午休”时段,该时段由学校通过校园内的广播系统推介学校基本信息、教育成果、拟组织的大型校园活动、对家长的一些建议等。家长可利用这段时间参观学校设施,观赏教育成果展,或选择与相关教师或是家长交流等。从而实现通过家长会让家长全程体验学生的常规学校生活;让教师通过家长全方位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爱好;让学校通过家长会展现更加包容、热情的主体教育情怀。

总之,面临新高考背景下的“走班制”教学模式,学校、教师、家长必须展现更加开放的态度,并赋予积极行动,“走班式”家长会模式即是从细节的层面促进新时代发展的一种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Z].2014.12.

[2] 任丽伟,王彦婧,田菲菲,等.新高考改革背景下“走班制”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以沈阳大学虎石台附属实验中学为例[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3] 刘秀英.家长会新模式的行动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0(07).

[4] 吴维煊.家长会召开的时间节点选择[J].教学与管理,2017(02).

[5] 陈明翠.家长会可以这样出彩[J].中国教育学刊,2018(04).

[6] Morin Amanda.学校开放日与家长会异同[EB/OL],2018.07.24.https://www.verywellfamily.com/school-open-house-and-parent-te-acher-conferences-620918.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家长会走班制模式
浅谈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物理教学的变化
论走班制的应然追求与实然现状
普通高中走班制背景下书院式管理的有效策略
浅谈幼儿园墙面环境的创设
如何有效提高小学英语起始阶段中的家长参与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基于学生成长的家校合作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