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偏远民族地区高校“校企合作”现状及长效运行机制的构建

2019-11-23耿春银张敏金英海李成云

新西部下半月 2019年9期
关键词:运行机制校企合作构建

耿春银 张敏 金英海 李成云

【摘 要】 本文结合当前我国地方高校校企合作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分析了基于利益机制的偏远民族地区高校校企合作的可行性及其价值,提出了偏远民族地区高校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的构建思路:应依据合作现状,找出妨碍利益机制建立的深层次原因;找到合作过程中的利益诉求关键点,建立共享机制;建立基于课程设置的校企合作运行模式及运行机制,实现合作的常态化;基于信息反馈,施行动态管理,不断完善运行机制。

【关键词】 民族地区高校;校企合作;现状;运行机制;构建

校企合作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主流模式。目前,我国偏远民族地区高校存在当地工业不发达、经济比较落后、学校实习经费缺乏等实际情况,使得校企合作的实际成效与预期目标相差很远,这与当下存在的校企合作关系的运行机制密不可分。为此,建立科学合理的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真正发挥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是当前我国普通地方高校,尤其是偏远民族地区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1]

一、校企合作及其运行机制的国内外现状概述

校企合作是国外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早在1516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在他出版的《乌托邦》一书中就已指出,对农业知识的学习,既要有学校里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有农田里的实践学习。1903年美国赠与地大学(Land—Grant College)工程试验站的创办标志着校企合作组织形式正式形成。

一般来说,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主要有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利益机制以及情感机制等,其中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是政府对于校企合作进行积极干预的两种机制,其为国外发达国家目前普遍采用的两种机制,在发达国家的校企合作中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而情感机制在国外较为少见。[2]在国外发达国家,校企合作并非采用单一的运行机制,而是多种机制并存、共同发挥作用,但发挥根本作用的为利益机制。

在我国当前的校企合作实践中,运行机制的建立还处于相当不成熟的阶段。其中,情感机制的历史最长,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刚开始起步,而真正意义上的利益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导致校企合作浮于形式,缺乏效果。

二、基于利益机制的偏远民族地区高校校企合作的可行性及价值分析

如前所述,目前地方高校校企合作多流于形式,没有真正的发挥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际效用。偏远民族地区高校,此种现象尤为严重。很多偏远民族地区高校“校企合作”实际合作的寿命多为1-2年,之后的合作更多是停留在文件上。学者们普遍认为,并不是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途径行不通,而是现有的大多数校企合作关系不够广泛和深入,没有形成一个长期有效的运行机制。由此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校企合作的机制,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真正作用,是地方高校尤其是偏远民族地区高校亟待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基于马克思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直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3]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对马克思理论的一个具体实践。马克思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4]这一语道破了目前地方“校企合作”浮于形式,未能真正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实际作用的“顽结”所在。

运用马克思“思想-利益”思想理论,建立起基于“利益机制”的“校企合作”合作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与时俱进的必然结果,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基于“利益机制”的“校企合作”合作关系,是一种基于“合作主体双方利益诉求”为基本原创形成的一种校企合作理念与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单纯以“人情、面子、规定”建立起来的校企合作基础,它是基于“互利原则”实现合作的一种机制,这一机制所体现的是学校与企业之间存在利益的结合点,即符合“互利原则”并能实现校企双方的利益。基于利益机制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下,无须政府的过多干预,学校、企业以及政府的运行成本大大降低。因此,基于利益机制建立起来的校企合作关系是所有运行机制中成本最低,也是最符合我国目前现实条件下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最佳选择。

三、偏远民族地区校企合作现状及其利益机制的构建思路

1、分析合作现状,找出妨碍利益机制建立的深层次原因  

偏远民族地区由于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文化等因素,导致其与其它地区高校有着很大差异,由此分析影响偏远民族地区高校校企合作因素,是构建长效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基本前提。以“校企合作主体双方”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走访相关企业,了解影响企业与高校合作的因素,分析影响企业合作积极性背后的内在及外在影响因素,找出制约企业合作积极性的根本因素,为学校层面从制度、人员配置及经费投入等方面的改革尝试提供依据,为进一步基于利益机制的长效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建立扫清基本障碍。

2、找到“学校—企业”合作过程中的利益诉求关键点,建立共享机制

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内在动力的来源,没有共同利益的驱动,合作不可能深入、持久,校企合作也不例外。因此,找到“双赢”的利益结合点是进行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首要前提,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的合作机制才能为校企合作提供动力机制保障。当前偏远民族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及民族文化的影响,导致我国偏远民族地区高校校企合作出现 “不平衡”现象,表现为企业合作的积极性较差。究其原因是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没有找到利益驱动力,本质上是校企合作缺乏有效利益结合点。

由于我国正处于产业升级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实施阶段,企业首先会考虑生存问题,导致其往往更看重眼前利益,对于长期投入不见回报或是回报缓慢的合作,参與度低是必然。同时,由于地理位置等原因,企业参与偏远民族地区人才培养的成本比较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流动性又很大,企业投资人才培养未必能使自己直接获益,这也是阻碍合作的又一直接原因。因此,如何有效对接双方最为关切的利益点,并建立起共赢机制,就成为突破校企合作问题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为此,应从学校制度管理、教师培训、科研成果转化及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学生就业等为利益诉求切入点,多方面探索学校与企业利益共享机制的建立过程。

3、建立基于课程设置校企合作的运行模式及运行机制,实现合作的常态化

针对偏远民族地区缺乏高新企业,同时存在外地合作企业距离较远、实践教学经費不足等因素,应重点探讨基于课程设置的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基于课程设置的校企合作模式是以专业课程为抓手,以“课程”为点,通过课程建立一对一的校企合作关系,实现校企间由点及面的全面合作。[5]鉴于基于课程设置的校企合作模式的优势,应首先建立基于课程设置的校企合作的运行模式及运行机制,实现校企合作的常态化。

4、基于信息反馈,施行动态管理,不断完善运行机制

校企合作的根本在于人才培养,在分析限制合作原因、瞄准双方利益关键点、建立常态化运行机制的基础上,还需根据人才培养效果不断完善其运行机制。可采用考试、考核、问卷调查、走访、用人单位评价多种评价方式,对人才培养效果进行反馈;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的关注企业新的利益诉求,可采用座谈会、讨论会、走访调研等方式收集变化的企业利益诉求。根据收集的各类反馈信息,及时补充完善“主体双方”利益关切点,建立起基于利益机制的动态反馈机制,并予以制度化,实现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与时俱进。

四、结语

偏远民族地区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松散化、形式化”,至今也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究其根本原因是合作双方缺乏根本的“利益驱动”,基于马克思“利益理论”思想,建立基于利益机制的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实现合作主体的利益诉求,发挥“校企合作”的真正价值,是偏远民族地区高校“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建立及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管培俊. 产教融合:民族地区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关键路径[N]. 中国教育报,2018-01-06(003).

[2] 喻忠恩.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评析[J]. 职教论坛, 2009(4)52-54.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 耿春银,张敏,金英海,李成云,金一. PLP校企合作模式下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机制探索[J]. 新西部(理论版),2015.24.1.

【作者简介】

耿春银,博士,副教授,延边大学农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

猜你喜欢

运行机制校企合作构建
在线家庭教育支持服务体系的构建、运行与保障
政治生态视域下我国政协协商民主的创新对策探讨
新余广电新媒体的探索与实践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高职土建类专业产教创深度融合机制探索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