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2019-11-23冯叶
冯叶
【摘 要】 本文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进行了科学界定,认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以及创造幸福与享受幸福的统一。并且从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当代价值进行了阐释。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物质;精神
一、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科学界定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幸福是多个方面的辩证统一。首先,幸福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形成之前,物质与精神被割裂开来,主要以两种观点为代表:一种为禁欲主义,认为人的欲望应该被禁锢,控制自己物质与肉体欲望才能获得幸福;另一种是享乐主义,看重个人物质生活享受,精神上的幸福则无关紧要。马克思对这两种幸福观都加以批判,提出了幸福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辩证统一。物质生活是幸福生活的必要前提,但物质生活只是满足了人的基本需求,更深层次的需求即精神需求是更有耐力、更持久的灵魂需求。一个人只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而忽略了精神上的素养,其实并没有真正体悟到幸福的意味与精髓。
其次,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表现为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辩证统一。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与社会贯穿着一种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在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中亦是如此。个人幸福的实现依赖于社会创造的条件,社会为其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条件。而个人要实现自己的幸福必须为社会做贡献,以个人的力量促进社会的发展,提高社会幸福程度,才能使社会更有力地保障与促进个人幸福。因而在看待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关系时应把它们视为一个整体,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紧密联系,实现与促成幸福的最大化功效。
再次,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实现创造幸福与享受幸福的辩证统一。幸福不仅包含着对物质与精神生活的享受,更为重要的是对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创造。劳动作为人类最为根本的存在方式,是产生幸福的源泉,马克思认为只有劳动才能创造幸福,进而使人享受幸福,是创造与享受的辩证统一。一方面来说,劳动是享受的基础,只有通过人们广泛的劳动,才能获得自身的需求,得以享受;另一方面,享受是劳动的必要体现,通过劳动自我需求与愿望都得以实现,获得幸福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人要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必需的物质生产资料,稳定物质生活基础,并在劳动实践中要注重精神财富的培养,实现物质与精神幸福的统一。
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当代价值阐释
1、个人幸福观
当代社会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但中国人幸福感却在大幅下降:经济高速发展导致环境污染、假冒伪劣产品不断涌现、食品药品安全诚信缺失、心理问题连年攀升等问题大大降低了人们的幸福感。虽然人类物质生活世界不断丰富,但幸福却离人们愈来愈远。幸福如何获得?现代人比以往更加需要科学的幸福观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能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基于此,首先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去纠正错误的幸福观,对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与极端个人主义错误的幸福观要予以坚决抵制。
拜金主义是一种金钱至上的价值理念,将金钱视为人生的最高目标追求,认为金钱不仅是万能的,而且是衡量其他一切行为的标准。拜金主义危害严重,人在金钱的奴役下彻底丧失了人生自由,变为金钱的奴隶,失去了人类生活的根本意义。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拥有适度的价值标准:当物质需要得到满足时,人更应追求精神上的幸福。合理的物质需要能促进个人不断进行努力创造,但幸福绝不是简单的物质满足,需要更深层精神需要的满足。因此人们要更加注重精神追求,坚决抵制和消除拜金主义错误的价值观,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正确的幸福观,提倡和践行正确的价值取向与价值实践。
享乐主义鼓吹尽情纵欲,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和肉体上的快乐,这种享乐主义必然会让人陷入贪图安逸、缺乏进取的精神状态,导致人们在思想上对劳动的蔑视。劳动作为人的基本存在方式,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没有劳动就无法创造出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人类文明发源于劳动创造,劳动能使人休养生息、安身立命,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因此要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思想积极指导,抵制享乐主义,坚持创造幸福与享受幸福相统一的原则,发挥劳动的重要作用,用劳动去创造自身幸福感,体悟用双手去創造幸福的欣慰与乐趣。
极端利己主义的基本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凡事都以个人目的作为出发点,极端的追求个人自身的名利、地位和享受。在强调个人奋斗的当代社会,人们极易成为极端利己主义者,把自己的利益看得高于任何一切,究其原因是不懂得个人幸福与集体幸福的辩证统一。个人来自社会,个人幸福的获得要以社会为基础和实现条件,而社会的繁荣昌盛是由个人创造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主张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相统一,任何只单纯地讲个人幸福的幸福观是片面的,不能正确引导人们去追寻幸福,只会使社会价值体系崩塌、社会道德败坏以及社会秩序混乱。只有充分认识到集体对个人的重要作用、对个人幸福实现的重要性,才能真正获得幸福。
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作为一种科学的幸福观,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幸福目标,用积极健康的幸福观引导人们追求幸福、自觉抵触不良幸福观。在当代它也焕发着活力的身姿,为民众实现个人幸福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与架构。
2、社会幸福观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社会中应该成为主流幸福观,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社会发展中应树立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坚定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引领社会进步。在构建幸福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应着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践行生态文明新理念,走生态文明之路。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是许多国家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显著,成为了重中之重,尤其是近年内的雾霾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要解决的当务之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提出了“重视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理念,对社会合理开发和运用自然资源,为人民提供一个健康有利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启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核心是人,强调要实现人与自然地和谐相处,那么人就应该发挥自我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人和自然地和谐统一。
(2)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与实践表明,构建具有凝聚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着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要切实加强价值体系建设,通过文化熏陶、教育引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为人民幸福感获得创造积极良好的社会环境。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积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引导人们讲道德、守道德,树立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意识,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3)中国幸福观。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立国之本,中国的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指导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中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指导理念,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当今中国最大的奋斗目标,要把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们幸福作为追求的最终目标。在中国梦的实现道路上也会面临各种困难挫折,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坚守自己的意识形态。当前社会种种不同价值观都在争夺与占有人们的思想重地,在全球化的时代坚持自己的意识形态显得尤为重要。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国家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经济平稳运行均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才能有效加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统领,应对各种错误观点与思潮的挑战,牢牢掌握住意识形态话语权;才能在世界范围内的思想文化交融交锋中,应对中国走进世界舞台面临的各种遏制及其社会制度价值观上面临的竞争与挑战,保障国家的政治文化安全。马克思主义思想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提炼出来的,是我国意识形态的一部分,能帮助民众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实现自身幸福、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正确思想统一着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标准,是中国人民思想的内核。中国要始终地坚守自己的意识形态不动摇,以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去指导人民追求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结语
当今时代人们对于幸福的追问,引发了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深层次认识,不仅为当代人充分呈现了幸福观的科学意蕴,也对幸福观的践行提供了现实的路径。不论是个人、社会或国家层面,马克思主义幸福观都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全面还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真实面貌,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进行正确解读,帮助民众真正认识到了幸福的本质,拥有着积极健康的幸福观。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将引领人们不断追求切实真正的幸福,把握幸福实质,实现人生的意义。
【注 释】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56.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0卷)[M].人民出版社,1995.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9.
[5] [英]伯特兰·罗素.幸福之路[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6.
[6] 肖霞.马克思的幸福观論略[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5(1).
[7] 罗敏.幸福三论[J].哲学研究,2002(2)32-36.
[8] 于晓权.马克思的幸福观的哲学意蕴[D].长春:吉林大学,2008.
[9] 张懿.马克思的幸福观[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10(9)80-84.
【作者简介】
冯 叶,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