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彰显思维品质突出教学导向

2019-11-21丁亚宏

语文建设 2019年9期
关键词:吴起表演艺术批判性

丁亚宏

2019年高考已经落下帷幕,各地评说高考语文试题的热情似乎没有往年高,一方面可能因为今年试题题型稳定,能引发热议的话题似乎都说过了;另一方面,从某些省份的高考语文平均分看,今年分数高于去年,所以大家会认为今年试题比较平易,与预期相符。而实际上,这些年高考语文试题一直都没有停止变化,难度也在悄悄增加。下面以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Ⅲ试题为例进行分析,以促广大语文教师明确在未来的语文教学和高考备考中关注它、研究它,并且采用适宜的方法对待它,如此才能辨明语文教学的“红旗”在哪里飘扬而不至于偏离方向。

一、选材有讲究,着意选择能体现思维品质的语材

“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语言文字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教学过程要注重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的引导,注意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这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的表述。什么是批判性思维?普遍的共识是:“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基于充分的理性和客观事实而进行理论评估与客观评价的能力与意愿”(参见360百科之“批判性思维”)。而体现思维品质,是高考阅读材料选择的基本标准。

从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Ⅲ试题来看,作为“有目的和反思性的评价”的批判性思维,首先体现在论述类文本材料的选择上。这则材料选自李荣启《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节选部分是作者对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与传承现状的反思性评价,肯定了保护与传承的成果。文中有高度的说法是“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座蕴藏丰富、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民族民问艺术资源宝库”,稍微具体的表述是“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些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已走出困境,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但这还不是文章反思的重点,其重点在理性地认识到“仍有一些项目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新问题”。“不容忽视的新问题”是抽象的说法,这对于一个有批判性思维的作者来说,一定要进一步具体化。文章也着实用大量的篇幅来说明“新问题”的具体所指。阅读发现,其新问题有:传统表演形式的保护还局限于艺术团队或演出队等小范围内;即兴表演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在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没有保持其本真性,而且再创作者缺乏深入扎实的艺术功底;对保护有理解和操作上的偏差,误把保存当作保护。为了具体展示其批判性思维对语言建构的影响,请看其中的一段:

当然,各类民间表演艺术经过充分提炼和艺术升华,进而搬上舞台,其成功之作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如春晚舞台上,藏族舞蹈《飞弦踏春》、蒙古族舞蹈《吉祥颂》等都曾大放异彩。然而,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比如,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西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因此,对民族民间艺术进行“二度创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

作者基于“春晚舞台”民间表演艺术的表现事实,建构出“各类民问表演艺术经过充分提炼和艺术升华,进而搬上舞台,其成功之作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这样的结论。与此同时,作者还能看到与这里的事实相反的事实,如“有些人在改造民樂时套用西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并且基于这样的事实作出这样的“事实断言”——“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而基于这样的“事实断言”,作者进而建构出这样的结论:“对民族民问艺术进行‘二度创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由此可见,这段文字辩证思考,两点之中有重点;这段文字基于事实,建构观点;这段文字不偏执一端,而能借助反思走向思想的深刻处;整个文段具有明显的思辨色彩,推理或论证的路径非常清晰。

实用类文本的选材也有此特点,材料一中的文字就能体现批判性思维的多个侧面。如基于标准评价对象。“志愿者分享的回忆背后所蕴含的价值取向与我国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较高的契合。”这句来自材料一中的话显然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尺度来衡量并肯定“志愿者分享的回忆背后所蕴含的价值取向”。又如,全段是一个因果句群,结尾句以“因此”明示该段有前因后果的逻辑关系。而“奥运志愿服务集体记忆可以作为潜在的精神遗产和志愿遗产,集体记忆的建构将对北京2022冬奥会有所助益”,这一结论正是基于其前的依据建立起来的结论或标准。结论一旦用于评价其他对象,它就成为标准,这是批判性思维的又一个基本支点。材料二介绍志愿服务的本质内涵。这在批判性思维者眼中应该有怎样的价值呢?它的价值在于用此作为标准去判断某些行为算不算是志愿服务。在以前的高考选文里,也有这样的文段,但不是用来检查考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或素养的,而是作为一般语言材料进行“校对性理解”(考生根据文本句和选项句字面词语的变化来判断选项理解的正误或者符不符合原文旨意)。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以志愿服务为直接话题对象进行阐述的,而材料三却变更为共享单车和单车猎人。材料三与材料一、二,乍看“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在批判性思维者看来,却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批判性思维理念关注的核心问题是逻辑知识与逻辑思维能力之问的关系”(参见360百科之“批判性思维”),这关系需要借助命题人命制出来的试题判定,如第6题(详见后文试题分析)。由此可见,命题人有选择适宜于用来评价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材料的自觉。

小说文本也具有批判性思维的特质。“尼斯(Ennis,R.H.)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指为了决定什么可做、什么可信,所进行的合理、深入的思考。”(参见360百科之“批判性思维”)从这个意义上说,《到梨花屯去》中的老赵和谢主任都是具有批判性思维品质的人,尽管这种品质或许不是他们自觉学来的,而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不自觉得来的。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表现得更具“革命性”,他们都是基于事实自己否定自己的过去,承认自己的错误以及给他人带去的消极影响,非常符合“批判性思维是有目的的、自我校准的判断”这一标准。

批判性思维作为一个术语或概念是舶来品,但是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在中国古籍中早就有出现,或者说早就有这种思维的记录。当然,在古代人们不大可能接受批判性思维训练后而得以自觉运用,所以古文中人物思维是否符合批判性思维标准,也就因人而异。如高考试卷中节选的《吴起传》部分,没有交代鲁君、魏文侯等人重用吴起的原因,用批判性思维看,即他们重用吴起前都没有进行必要的考察论证,说用就用了。类似的现象很多,所以史书中有用对了兴国、用错了亡国的记录。但是同为君主,楚悼王不一样,他是基于“素闻起贤”而重用吴起的,有这四个字已经足够了,因为读者会自觉链接吴起在鲁国、魏国的表现,而赋予这四个字以丰富的内涵。魏武侯也不一样,他让吴起“为西河守”也有充分的理由,一是吴起曾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二是他对“在德不在险要”的论述。田文也是具有批判性思维者,他清清楚楚看到魏武侯让他做宰相而不让吴起做宰相的必然性。在这点上,他甚至强于吴起,因为吴起“请教”他后才明白其必然性。文中还有一个人,就是那位母亲。她基于“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这个事实得出一个可怕的结论,那就是吴起特别礼遇哪个士兵,哪个士兵就离死不远了。这个结论被她用来判断儿子这次得到吴起的特别礼遇,也就演变成一种她深信不疑的标准,所以她有了儿子必死而自己老无所依的悲慨。

即便是语言表达试题的材料,其选材特点也不忘追求批判性思维的特性。第20题的选文本身就是一段典型建构批判性思维的文字。先是明确标准,然后是以此去分析现象,基于标准分析的特点显著无疑。

二、命题有深度,着意指向批判性思维的考查

如果说选材有批判性思维的痕迹或特征,而试题没有相关的自觉考查,那还不是基于批判性思维立意的命题思路。2019年高考全国卷Ⅲ试题确实是典型的基于批判性思维立意的试卷。

这首先体现在论述类文本选项的拟定安排上。用批判性思维的方法去阅读选项句更容易发现问题,更容易使隐形的问题显露出来。

如第1题C项(传统表演艺术进行“二度创作”时,应当避免西式改编,以防失去原有风格),这是一个结论句,其存在的前提是“西式改编”必然带来“原有风格”的丢失。这是批判性思维者对结论存在前提或假设的考查。而原文语句是:“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西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去了自身的魂魄。”这里有一个关键词“套用”,这是问题出现的关键所在,而不见“西式改编”与“原有风格”的完全矛盾。所以这一项就与原文出入明显。

批判性思维强调对事实的断言要客观,而第2题C项(第四段将一些地区的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作比较,论证了保护与保存的不同)的事实断言就明显错误。“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作比较”,这是对选文最后一段的概括。但是第四段中,它们分置两层,其问没有对比关系。它们是两个并列的证据范畴,先说把场馆建设当作保护,后说把数字化建设当作保护,其实这些所谓保护也只是保存而已。这种类型的错误,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偶有出现。

批判性思维要求读者重视考查关键词及其关系。如第3题A项(传统表演艺术源自生活,使其“雅化”意味着脱离原生的环境,很难获得成功)中的“生活”与“雅化”具有因果关系,这不能得到所选文本的支持。B项陈述对象是“民问各种自发的载歌载舞活动”,其中的关键词是“自发”,这与文本中的“即兴”是相同的概念。所以文本中被视为弱化民俗色彩的因素,到选项里却成为民俗色彩具有的根源所在,显然是错误的。C项(传统表演艺术依赖动态展示以呈现艺术内蕴,将其物质载体作固态展示则没有价值)中的关键词是“没有价值”,即完全没有价值。批判性思维常常遭遇的一个错误即“追求完美解决方案的谬误”。看到这样的说法,我们会敏感,它有可能犯下这样的错误。果不其然,原文说“变活态传承为固态展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表演艺术的生存发展问题”,这里显然还在肯定固态展示的某些意义。

实用类文本体现批判性思维考查的试题,最为典型的是第6题。题干“单车猎人可以看作‘新型的志愿者”是材料中没有的语言,这是命题人的观点,也或许正是命题人将三则材料组织在一起的考量所在。解答这个试题,就要基于材料二中给定的标准和材料三中给出的事实进行综合研判。根据材料三,我们知道志愿服务诉求的价值是推动人类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它是一种利他行为,是以不求物质回报而采取的社会行为,这种行为客观上有利于自我成长和主动参与社会。这就是标准。“在业余时间他们也会寻找并拍照举报那些破坏共享单车正常使用秩序的行為,并将违规使用的单车搬到公共区域停放以维护共享秩序”,这说明单车猎人的行为是利他的且不求物质回报的。“单车猎人的这一行为也逐渐体现出……使用者自下而上地参与社会治理的特点”,这说明单车猎人的行为具有“推动人类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功能。单车猎人既是消费者,又是共享单车健康发展的自觉维护者,这种兼职身份和一般的志愿者有所不同。这样的试题无疑是新颖的。以前高考试题中有过相似的试题,但是没有这道试题体现的批判性思维鲜明突出。

小说阅读只是将批判性思维考查作为背景知识,答案没有直接体现它的要求。正如上文所说,具有批判性思维者更容易作答。

文言文第12题的选项,基本是按照基于事实建构标准的特点建构的。根据高考考查的特点,问题一般不出现在标准或结论与事实之间,而是出现在事实断言与原文事实有出入上。如该题C项中的“深表不满”是无中生有,即文中没有这样的原始事实作依据。“担心被害”也与原文有出入,原文是“害吴起”,虚拟性事实与客观性事实明显有差异。从这个层面看,这道试题难度不大。

第20题,不仅材料具有批判性思维特色,而且试题设置也充分考查这一思维素养。首先是关键词意识。根据上下文,不难找出①的内容,从而答以“另一种叫乙醛脱氢酶”。基于“一个人的乙醛脱氢酶活性较低”这一事实和乙醛脱氢酶对乙醇的转化功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即②的内容——代谢乙醇的能力较差。基于③可以断定某人能迅速将乙醛代谢的结论,③就是事实,就是那人必须具有乙醛脱氢酶活性较强的生理特点。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这样推断:以凸显思维品质尤其是批判性思维立意选材并设置试题是全国卷Ⅲ一个不容忽视的主线索,也是核心素养背景下高考命题的主方向和着力点。这应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充分重视,深入思考高考试题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既要关注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更要关注思维发展与提升。

猜你喜欢

吴起表演艺术批判性
第30届 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获奖名单
第30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颁奖活动
吴起的悲剧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第29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获奖名单
吴起:打败你的不是我,是你的双眼
植物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