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演讲的方式学习演讲

2019-11-21肖培东

语文建设 2019年9期
关键词:演讲词丁肇中演讲者

肖培东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于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发表的演讲。这篇演讲的主体部分,作者思路清晰,层层推进,围绕“格物致知”的含义嬗变和当代价值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提出对中国一代人的希望,体现出一种客观理性、严谨求实的风格,与其科学家的身份特点极为符合。这篇演讲稿被录入统编本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这个单元所收录的文章都是演讲词。基于演讲实践性强、适合开展活动的特点,教材将本单元设计为活动·探究单元,以活动任务为核心,通过对阅读、写作、口语表达、比赛、评议等活动的整合,形成一个带有活动性、综合性、复杂性和交际性的自主学习体系。这个活动·探究单元实则是一个综合性的学习体系,其轴心是学习演讲词、撰写演讲稿和举办演讲比赛三大任务,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就在任务一“学习演讲词”中。教材对任务一的具体要求如下:“阅读教材提供的四篇演讲词,理解作者的思路观点,把握演讲词的特点;在了解作者和演讲背景的基础上进行模拟演讲。”这就很明确地告诉我们,学习演讲词,必须把“读”与“讲”结合起来,不仅要引导学生通过读来理解演讲词的内容、思想,把握演讲词的主要特点,还要在模拟演讲者“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催生理性自觉,实现“读”与“讲”的更好连接。这样的任务设计,不仅给学生提供了确定性较强的演讲知识,也为他们作出了操作性极强的演讲实践活动指引。由“读”到“讲”,先“读”后“讲”,以“读”探究,以“讲”活动,以演讲的方式学习演讲,就构成了《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演讲词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环节。

一、探究

实录一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当代著名科学家丁肇中先生的一篇演讲词《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那么什么是“格物致知”?在第几段可以读到?

生:第二段。(学生阅读,解释)

师:好,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就是成语“格物致知”的意思。而在最后一段,我们读到了作者提倡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学生读)我们再来看看,丁肇中先生他发表这篇演说的背景,请一名同学来给大家读一读。(学生读注释)

师:1991年10月,《嘹望》周刊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奖的颁奖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丁肇中先生因为写了一篇文章《懷念》,获得特别荣誉奖。在这个大会上,丁肇中先生作了这次演讲。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演讲。接下来我们就要思考,丁肇中先生为了成功完成这个演讲,达到演讲的良好效果,整个演讲词看下来,你觉得他都做了哪些努力?或者说,这次演讲成功的因素是什么?现在,我们结合旁批,慢陧地读下去,自读,自己思考。(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探究)

生:他在演讲中举了王阳明的例子,还举了自己的经验为证。

师:举王阳明的例子,我想大家还是能理解的。丁肇中先生为什么要举自己的例子呢?

生:举自己的例子更有说服力,大家听了以后更能接受。

生:科学家说自己学习的事情,很真切,容易拉近与听众的距离。

师:写议论性的文章,我们一般不太可能举自己的经验为证。可是演讲不一样,演讲注重沟通、交流,现身说法,效果反而更好。这叫印证。

生:自己的事情比较真实。

师:对的,真实,亲切,有说服力。另外,我们考虑到丁肇中先生本身就是一位成功的德高望重的科学家,获得过诺贝尔奖,他现身说法,本身就具有示范性和说服力。还有吗?

生:我觉得开场白语言很亲切,很感动。(学生读第一段)

师:演讲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要注意拉近演讲者和听众的关系,这段就是一个证明。

(师生共同探究这篇演讲词的成功因素)

演讲词是一种实用性文体,指在重要场合或群众集会上发表讲话的文稿。它跟一对一对话式的交流显然是有区别的,也跟散文、议论文等用书面语言进行交流的文本差异巨大。这种区别与差异主要体现在“现场感”和“互动性”上。演讲类文本教学要有明确的文体感,要依据体式指导学生阅读,获取阅读方法。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韩向东先生认为:“演讲与其他文体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现场感和听众性。这就决定了演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鼓动性、通俗性和表演性等特点。长期以来,演讲文本教学存在着诸多误区,主要体现在其文体个性的迷失上。”或把演讲词当作议论文来教,或将演讲教学等同于思想教育课,使文本个性淹没于模式化教学中,教学脱离学生的语言实践,主要原因在于缺少文体教学的意识,缺少对语文实践性的把握。正如孙绍振先生所说:“许多教案之所以失败,就在于不懂散文与演说、朗读与演讲的起码区别。”因此,教学演讲词要有明确的指向和路径,课堂教学设计应该是从演讲词的独特表达方式和内容、从受众的角度探究演讲所达到的效果,从探究演讲词发表的背景和社会影响力来还原文本的某些典型特征,还原演讲现场,回归语文本体,既要教出演讲词的文体特征,又要教出“这一篇”的独特个性。演讲词的学习,不但要关注作者的观点,还要关注作者在演讲中所使用的演讲技巧,不能把文本当成静态的对象,而要将其当作鲜活的交际产品来解读。教参给出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演讲词的教学重点就注意到了文体特征以及“这一篇”的独特个性:了解演讲者的观点,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梳理演讲者的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理解演讲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阅读方法受制于文本体式,准确、深入、细致地把握演讲词的特点,落实演讲词的文体诉求,依体教学,这是我们优化教学的关键,也是我们顺利完成本单元任务一教学的起点。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呢?陈家尧老师认为,活动-探究单元教学目标与一般的阅读单元有较大差异。阅读单元注重对文本内容的深入把握和对语言的品析,主要是阅读取向;而“活动·探究”是“阅读+实践”取向,要求把阅读获得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之中,强调阅读为实践奠基。对这个演讲单元,教师教学用书给出了很明确的教学建议:精选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自学。两个关键词:“精选”和“自学”。这个单元的四篇演讲词,思想内涵都比较深刻,学生只需初步理解即可,教师完全没有必要引导学生深刻透彻地去探究演讲内容和作者的思想内涵。演讲单元的课文阅读难度并不大,学生利用旁批的提示即可基本理解文意。《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丁肇中先生在庄重场合的正式演讲,知识性、逻辑性较强,学习时应紧扣演讲文体,以梳理内容、把握思路为主,结合演讲实践,让学生收获合宜的知识,形成扎实的能力。当然,演讲词的内容、思路、特征等比较稳定、静态的陈述性知识,在活动-探究单元的教学中,也是需要学生自主发现、自行整理的,不能以教师直接告知或预设结论的方式教给学生,要突出学生阅读学习的主体性,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人民教育出版社尤炜先生对活动·探究单元的教学作过这样的阐述:活动-探究单元需要教师改变以教师授课、学生听课为主的传统语文教学方式,突破原有学科教学在时空、内容、手段等方面的封闭状态,将学习的自主权真正还给学生,变当堂教授为全程指导,变掌控课堂为帮助自学,变关注成果为关注过程。把握住指导与讲授的区别,依托教材,精选教学内容,用“探究丁肇中先生本次演讲的成功因素”这一主问题放手让学生自读自学,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去阅读并思考丁肇中先生这次成功、精彩的演讲。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语文“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编者给《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演讲词提供的几处旁批,指向了演讲的内容、思路和技巧等,学生完全可以借助文中旁批,开展有演讲特质的学习活动和问题分析,这也正符合丁肇中先生本次演讲所提倡的“格物致知”精神。

二、活动

实录二

师:接下来,我们就开始想一想,丁肇中先生在大会堂的现场是怎么演讲的。让我们进入演讲现场。我们来看第一个段落。

PPT展示第一段:

我非常荣幸地接受《嘹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师:这一段演讲词,如果给你,你会怎么讲?大家先自己读读、想想。(学生自由读)

师:好,我们请一名同学上讲台来试试看。哪位同学愿意?现在,你就是丁肇中先生,一位了不起的科学家,你是怎么完成这个演讲的?你来,站在前面,面对大家,注意表情、神态、站姿,也可以结合适当的动作。

(生演讲第一段,侧身看着PPT)

师:你再来说说看,这个开场白,演讲的时候,在情感上,在语速语调上,你会下怎样的功夫?哦,读也没关系,这段话你是怎么读的?

生:因为我觉得这是他演讲稿开始的第一段,所以在台上介绍背景的时候语速还是应该缓慢点。因为台下的人刚开始的时候注意力可能没集中在演讲者身上,所以又应该用最简短、最明了的语言去让听众先聚集过来。然后说“我父亲……这篇文章”的时候,要更真诚感动,要打动别人。(再次模拟演讲,学生鼓掌)

师:很有想法,演讲就是要注重听众的感受,要注意互动。大家再考虑一下,科学家在演讲的时候,会不会有特别多的动作?

生:不会特别多,要有一种儒雅沉稳的感觉。(模拟演讲)

(更多学生上台模拟演讲,教师简单评价,鼓励)

师:非常好,你们越来越像科学家了。演讲,一定要有这种现场感。接下来,结尾部分的演讲。丁肇中先生是怎样结束这次演讲的?大家再自己读读。

(PPT展示“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等文字)

(学生再次模拟演讲)

教师引导学生学到了合宜的演讲知识和演讲智慧之后,还有一项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就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将学到的东西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探究演讲知识,实践演讲活动,“读”“讲”结合,给学生提供坚实的演讲实践平台,让学生在讲中练,在做中学。“学习演讲词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学会面对听众有针对性、有感染力地表达。有了这样一个落脚点,演讲词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有了应用层面的指向,这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活动·探究单元的学习主要依靠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任务一要求学生在学习演讲词的过程中要“讲”。学习演讲词,不能只是“读”,还要试着“讲”。要在“讲”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演讲词的特点,体会演讲的“感觉”,为任务二撰写演讲稿和任务三举办演讲比赛作些准备。一篇完整的演讲词自然是讲不下来的,教师可以选择其中最有特点的演讲段落,引入多媒体学习资源,让学生面对PPT,进行身临其境的朗读体验,并进一步以演讲者的口气进行模拟演讲,体会演讲独特的表达技巧和情感方式。《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第一段,也就是本次演讲的开场白,丁肇中先生表达了对活动主办方授予其特别荣誉奖的感谢,说明了自己写《怀念》的初衷,然后很自然地转入教育问题,转入演讲的主题。这段开场白话语朴实真挚,恳切感人,要点清晰,很适合学生现场演讲。可以先读后讲,读出语气、语调和感情,读熟开场白的要点,再模拟演讲,努力表现出演讲者的现场情感和身份特点。多给机会,多加练习,哪怕就只是讲好其中一句,也是演讲实践活动的亲身经历。教师则见缝插针,自己示范,或者请演讲能力好的同学示范,鼓励学生走上讲台,面朝全体同学,进入演讲现场去模拟其中一段甚至一句。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选择《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最后一段,选择其中阐述格物致知真正意义以及表达作者希望的最后几句,再次进行现场演讲训练。点明意义时的铿锵有力,提出希望时的语重心长和殷切期盼,都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加训练,感受演讲者的风格。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些肢体语言的要求(结合任务三的相关知识点),如站姿、目光、手势等,以增强演讲的真实感和现场感,让学生更好地走入演讲的现场,汲取演讲的营养。

这样,以演讲的方式学习演讲,在“读”中有所探究,在“讲”中展开活动,将语文学习与实践活动整合为一个整体,更有效地使學生的语文学习从平面走向立体,从静态走向动态,在综合、多维、连续的语文活动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本单元的其他几篇演讲词教学,我们也可以参考这样的教学设计,贴合常见的教学流程,完成活动-探究单元的教学任务。

猜你喜欢

演讲词丁肇中演讲者
“活动·探究”:实现演讲词的教学价值
丁肇中三问三不知
丁肇中的“一问三不知”
Jokes
丁肇中的“不知道”
从图式理论角度分析演讲词的翻译
丁肇中的“不知道”
阅读自然的艺术
生日快乐等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