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课标设计详解
2019-11-21王丹霞朱俊阳
王丹霞 朱俊阳
编者按
语言知识对于语文学习的作用毋庸置疑,但在中学阶段应该学习哪些语言知识,用什么样的方式学习语言知识,如何在必修和选修阶段合理布局,学界一直存在争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设置了“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提出了更清晰的语言知识体系、组织形式与布局。相对于其他学习任务群,“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处于基础地位,并且具有较强的特殊性。怎样在实际教学中更好地落实课标关于这一学习任务群的要求,是广大语文教师关注的重点问题。
本期,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分校王丹霞、北京教育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朱俊阳两位老师对课标中“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以及提供的教学提示作了细化解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附属中学关惠文、北京市第四中学刘葵两位老师介绍了“语言擂台大比拼”案例的设计,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张悦老师介绍了“借助部首追溯本义”案例的设计。希望这三篇文章启发语文教师加深对于“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的认识,进而将课标要求转化为合理的教学内容与实施过程。
语言知识对于语文学习的作用毋庸置疑,但在中学阶段应该学习哪些语言知识,用什么样的方式学习语言知识,如何在必修和选修阶段合理布局,学界一直存在争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年版课标”)强调对学生进行“语理”教育,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梳理语言现象,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及其运用规律,提高在实际语境中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2017年版课标确定了十八个学习任务群,其中“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贯串必修和选择性必修两个阶段。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实验版课标”)相比,2017年版课标提出了更清晰的语言知识体系、组织形式与布局。在实际教学中,怎样将2017年版课标规定的学习目标与内容以及提供的教学提示,转化为合理的教学内容与实施过程?我们需要根据教学推进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拆分学习专题,设计合宜的教学过程。其中,学习目标与内容的细化是正确理解课标要求的重中之重。
2017年版课标确定了“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的基础地位:“本任务群在必修和选择性必修阶段,应贯串其他所有的学习任务群”“每一个学习任务群,都要为‘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提出问题,提供资料,准备必要的条件”。对学习目标与内容的细化,须从以下三个方面逐步展开讨论。
一、明确三个学段的进阶关系
在语言知识体系上,“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提出了六条学习目标与内容,与选修阶段“汉字汉语专题研讨”任务群提出的八个专题,共同构成高中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语言知识体系。“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必修阶段和选择性必修阶段各一个学分)与“汉字汉语专题研讨”任务群(选修阶段两个学分)构成了“必修”“选择性必修”与“选修”三个阶段,在能力层级的要求上不同,在学习目标与内容上需要通盘考虑,整体安排。
根据2017年版课标的设计思路,“汉字汉语专题研讨”任务群需要以“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的学习为基础,对汉字或汉语的某一具体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加深学生对汉字、汉语的理性认识”。“汉字汉语专题研讨”学习目标与内容的框架相对清晰,可以提取出八个学习专题:汉字的表意性质,汉语的韵律特点,词汇意义的系统性,文学语言的灵活性,口语与书面语的不同特点,网络语言与汉字汉语规范问题,方言与普通话关系问题,成语典故运用问题。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侧重从语言现象出发,探讨语言运用的规律,与“汉字汉语专题研讨”相比,在学习内容上侧重关注基础性与延展性。可以说,“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是知识面的展开,“汉字汉语专题研讨”是知识点的深入。因此,在拆分“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的学习目标与内容时,需要关注“汉字汉语专题研讨”的八个学习专题,尽量使之形成对应关系,以利于学生在选修阶段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归纳目标涉及的知识类别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的六条“学习内容与目标”大体上是按照汉语知识体系的五个方面分类的,即汉字、词汇、语法、语体和语用,有着清晰的逻辑关系。对照2017年版课标的相关表述,可以拆分为七个学习主题,如表1所示。
关于表1的具体内容,有几个问题需要说明。
其一,“学习目标与内容”(1)分别列举了“汉字知识”“汉字、汉语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及“汉语的民族特性”,需要拆分成两个学习主题。为了便于设计学习任务,我们将学习主题定位为“汉字”。而非“汉语”,这是因为汉语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多方面,把握汉语的民族特性,可以在学习相关主题的过程中完成。文字与语言相互依存,汉字的发展离不开汉语,汉字又能丰富汉语的表达,从汉字切入了解汉语的特点可视为合理的学习路径。
其二,学习主题的設置凸显了语言和言语的相关性与差别性。“语言”和“言语”是瑞典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的一对概念:语言是—个社会共同掌握的,它是社会的、概括的;而言语是语言进入每个人的话语系统中表现出来的,它是个人的、具体的。通常,语言学家更关心语言层面的问题,如造字法、词义构成、语法规律等,文学家更关注言语层面的问题,如作家借助作品所传达出来的思想情感、价值取向等。语文学习则应该将二者打通、兼而有之。作家表达情感的言语应该符合语言运用的客观规律,我们在分析文学作品时,也应该借助语言现象。语言现象离开了言语作品,也就无从解释,因而分析词语的内涵必须从具体的语境出发。
其三,文言文学习中的“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侧重于古今沟通。根据2017年版课标的具体表述,无论“把握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还是“沟通古今词义的发展关系”“避免用现代意义理解古义”,都涉及古今汉语的沟通问题。古代汉语的很多句法现象、文言语素等都留存到了现代汉语中,分析这些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现代汉语。“如果把现代汉语词汇教学与古代汉语结合在一起,既能从现代汉语的‘已知出发来认识古代汉语的‘未知,又能用获得的历史语言文化知识来加深对现代汉语词汇的理解。”
其四,用“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强调本任务群反思性知识的形成与发展。无论是把握语言运用的规律,还是增强语言敏感性,最终目的都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即言语品质。遣诃造句、逻辑与修辞是语文学习必须关注的内容,为帮助学生通过阅读提升思维品质,高中语文学习还需要关注篇章学习。“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能够涵盖传统语言学涉及的词语、句子,还强调学生应在对照反思过程中发展言语品质,提升思维品质。
三、依据学分设置的内容框架
在必修以及选择性必修阶段,“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的学习应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参考2017年版课标“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的学分设置(必修和选择性必修阶段各一学分,十八学时),我们将上述七个学习主题转化为具体的学习内容,如表2所示。
关于表2的内容设计,也有几点需要说明。
其一,确定“汉字特点”学习内容的相关思考。
汉字是表意文字的代表,表意性是汉字最大的特征。研究汉字因义构形的表意特征以及汉字的构形规律,能够帮助学生理性认识汉字的特征。在中学阶段学习汉字的表意性特征与构形规律,并不是让学生成为语言文字专家,而是通过分析汉字构造的原理来分析词义,帮助他们更好地解读古代典籍。要想对汉字构形规律有所认识,需要认识汉字的“构形元素和结构次序”“构建在组合中的作用”“汉字的构形模式”等知识,两课时显然难以完成,在必修和选择性必修阶段分别安排,可以在必修阶段学习比较简单的、概括的规律,如认识汉字的部首、了解汉字的构件等,到选择性必修阶段再进行深化与拓展。
汉语韵律严格意义上说属于汉语的特点,突出表现为单音节、有声调,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汉语的重要特征,放在这一主题下便于教学实施。
其二,确定“语言和言语”学习内容的相关思考。
学生学习语文需要在优秀的言语作品中梳理归纳语言规律,再将这些语言规律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并运用到自己的言语实践中,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其中隐含着“言语一语言一言语”的推进过程。“利用语境理解词义”重在借助言语解读词义,“归纳词义的构成”重在发现语言规律,“梳理语义类聚”关注分析同义词、反义词等有规律的词语序列,同样是梳理归纳语言规律,但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更高,安排在选择性必修阶段更能体现出能力发展的层级。
其三,确定“古今沟通”学习内容的相关思考。
语言学中讲的语言知识是抽象概括出来的,因而是有序的,具有很强的规律性。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语言知识与言语作品并不是分开的,而是融合的。教材中的选文也不依据语言知识排列,而是依据作品的体裁、思想的深度等,所以教材中的语言知识处于无序的状态。如何将零散的、无序的语言知识变得有序呢?需要在文言文阅读的过程中,“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词义和用法”,即“有序积累文言现象”。
“把握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需要做到两点,一是“沟通古今词义的发展关系”,一是“避免用现代意义理解古义”。其中涉及的古今词义演变问题,必须探讨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而双音化在汉语词汇发展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双音化使很多文言词语变成了语素保留在现代汉语的词汇中,分析双音词中的文言语素,也能起到古今沟通的作用,所以可将“单音词和双音词”作为一个独立的学习专题。此外,现代汉语的成语中也保留了很多文言现象,可以作为古今沟通的一座桥梁。
其四,确定“语法规律”学习内容的相关思考。
“在自主修改病句和分析句子结构的过程中,领悟语法规律”属于语法规律的规范性问题,而“词语的活用”“句子语序的变化”等指的是语法规律的灵活性。有些作家在语法上具有创造性,与作家个人的语言风格有关。为体现层级,我们将规范性安排在必修阶段,将灵活性、创造性安排在选择性必修阶段。
明确了不同学段的学习主题与内容,在具体实施上,“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同样需要参照课程结构的设计依据:“学习任务群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凸显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途径。这些学习任务群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而不是学习知识逐‘点解析、学科技能逐项训练的简单线性排列和连接。”结合“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的教学提示,本任务群的教學实施需要关注三个方面。
第一,系统、持续地积累,有计划、有方法地梳理。积累应该融汇在语文学习的全过程中,我们要认识到“积累既是丰富学生词汇、表达方式等的需要,也是为以后的梳理所做的准备。要有布置,有鼓励和督促,持之以恒”。教师需要借助本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帮助学生明确积累什么,如何积累,形成自觉积累的意识,养成边积累边梳理的习惯。
第二,以积累、梳理为基础开展探究活动。积累、梳理和探究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对语言规律的认识和把握,需要学生以丰富的语言材料为基础探究语言的内在特点与规律,自主建构知识体系与结构,不能以系统讲授代替学生的自主探究。
第三,强调“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相结合。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2017年版课标强调语言知识的学习必须建立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语文活动的基础上,与文本阅读和写作实践相配合,语言是文学的基础,文学是语言的表现。2017年版课标明确要求“在语文活动中,积累有关汉字、汉语的现象和理性认识”“通过在语境中解读词汇、理解语义的过程,梳理语言和言语的相关性和差别性的观念”“通过文言文阅读,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词义和用法”“在自主修改病句和分析句子结构的过程中,体会汉语句子的结构特点和虚词的作用”,旨在解决语言知识学习与文本鉴赏、写作实践割裂的问题。
综上所述,根据2017年版课标中语言知识的分层与分类,可以将“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分为七个主题,根据学生发展需求分布在必修和选择性必修阶段,每个阶段十八个学时,一个学分。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七个主题不是完全孤立的,而是彼此之间具有关联性,在具体设计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况。2017年版课标还指出,“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的课时有两种分配方式,“或集中安排,或穿插在其他学习任务群中”。根据课标要求,落实“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可以采用大、中、小三种任务。“大任务”综合性强,可以同时包含几个主题的内容,一个任务集中安排九个课时,如“换一种方式重读经典文本——基于词语内涵的文意分析”,集中九个课时组织学生借助语言学相关知识重读经典,经由词语深入挖掘文本内涵。“中任务”以一个主题为核心,集中安排四至五个课时,如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结合,组织学生设计文言学习手册,积累、梳理文言阅读经验,归纳文言现象。“小任务”可以从一个小的专题切入,与其他任务群相配合,穿插在其他任务群的学习过程中,安排一至二个课时,如“它们有何异同——近义词的语义辨析”可以穿插在“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学习过程中,利用近义词的辨析引领学生理解词语隐含的形象与情境,增强对语言的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