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中语文课标学业质量水平解读

2019-11-21赵宁宁张秋玲何艺璇田皓

语文建设 2019年9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学业建构

赵宁宁 张秋玲 何艺璇 田皓

学业质量水平,又称成就标准、表现标准或表现水平,是描述学习者在某个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学业成就或精熟度水平的系统。国际多采用标准划定的方法,比如安格夫(Angoff)方法或标尺方法(Benehmark)等,来确认不同水平切;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年版课标”)增加了“学业质量”的内容,清晰描述了学生学业质量发展的五级水平,这是本次课程标准修订的一大重要突破。

作为一线教师,应该如何认识学业质量水平这一新鲜事物呢?本文旨在简析2017年版课标中学业质量的重要作用,并结合不同目标维度的要求,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方式进行分析、阐释,以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实践指导。

一、学业质量水平的重要作用

常见的学业质量水平的阐述方法分为跨年级的连续性尺度模式、分年级的成就模式和能力水平的案例例证模式。2017年版课标所采用的是跨年级连续性尺度模式,它以高中三年为连续体,对语文学科的四项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进行具体、翔实、可操作的阐述。其重要作用如下:

第一,学业质量是学科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了学科课程目标的教学落实。

学科课程标准由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和评价建议以及表现标准构成。学业质量以课程目标为依据,是对课程目标达到水平的具体描述,它与课程目标一样,同是课程标准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课程目标是对学生经过一个学段的学习之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界定,体现的是国家对该学科领域内学习结果的具体反映;而学业质量水平是表现标准,是基于课程目标对学习领域在不同学习阶段所应该达到的程度进行阶段性的界定和描述,它规定了学生在课程目标上实际应该达到的程度,是学生个体学习能力的评判标尺和准则,也是对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学业质量促进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堂教学与评价反馈的有机衔接,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标围绕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确定了五级学业质量水平,同时对每级水平所对应的社会意义进行了具体阐述(见表1)。其中,水平2特指学生在修完必修课程之后所达到的水平,此时学生应该能够通过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水平4特指学生修完选择性必修课程之后所能达到的水平,此时学生应该能通过高校招生录取考试。

第二,学业质量水平为确保课程标准的实施提供了重要质量保障,为教学管理与改进提供了基本依据。

学业质量对学生学习的阶段性成果进行了详细而具体的描述,阐述了学生在每一阶段的具体表现,为教师提供了一个重要参考,有助于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进步情况,并判断学生与该阶段最终水平的差距。同时,学业质量水平也为阶段性评价、学业水平考试和升学考试命题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帮助教师和学生把握教与学的深度、广度、完成度。

二、学业质量水平的内涵描述

下面将从学业质量水平的类别和分级两个方面对2017年版课标进行解读。

1.學业质量水平的类别阐述

2017年版课标在课程目标方面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展开,在学业质量部分,每一项核心素养又被划分成三个类别。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在学业质量水平部分,语言建构与运用被分为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语言积累与建构、语言表达与交流、语言梳理与探究。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在学业质量水平部分,思维发展与提升维度被分为三个方面进行阐述:逻辑思维的发展、批判思维的发展、创造思维的发展。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味,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在学业质量水平部分,审美鉴赏与创造被分为三个方面进行阐述:鉴赏文学作品、美的表达与美的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基于课程总目标的设定,学业质量水平从文化传承意识、多元文化理解和当代文化参与三个方面分别对“文化传承与理解”进行了阐述。

2.学业质量水平的分级阐述

下面以“语言建构与运用”目标为例,具体看看课程目标是如何在学业质量部分得到分解和逐一落实的。在课程目标部分,语言建构与运用目标被分为语言积累与建构、语言表达与交流、语言梳理与整合,在学业质量部分的相应表格中也对应这三个类别进行逐一阐释。

在课程目标部分,“语言建构与运用”部分的子目标“语言积累与建构”要求学生能“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形成良好的语感;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问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在探究中理解、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

而在学业质量的“语言积累与运用”部分,达到水平1的学生能够做到“有主动积累的意识,不断扩展自己的语文积累,能对学过的各类语言材料进行归类”;达到水平2的学生能做到“具有主动积累的习惯,能进一步扩展语言积累,运用多种方法整理自己积累的语言材料,发现其中的联系”;达到水平3的学生能做到“在扩展和整理自己语文积累的过程中,能发现联系,探索规律,尝试结合具体的语言材料,说明自己对语言运用规则的理解”;达到水平4的学生能做到“不断扩展自己的语文积累,自觉整理在学习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达到水平5的学生则“有探索语言运用规律的兴趣,能主动收集、整理、探究生活中常见的语言现象”。这个意识层级从一级到五级,所使用的词汇在逐级递增。

教师要注意观察课程目标表述与学业质量表述的差别和联系,帮助自己在课程实施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逐一落实这些不同的阶段性的目标和终结性的目标。

三、学业质量水平的具体案例

下面,我们将从每一个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中选择一个子目标,以具体案例的方式展示不同水平的学生所能完成的任务,为一线教师的课程设计、课堂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提供范例。

1.语言建构与运用

在语言建构与运用目标中,我们以“语言积累与建构”为例进行阐述。

“语言积累与建构”要求学生在积累意识和积累行为上都有所增進。达到水平1的学生能“对学过的各类语言材料进行归类,留心观察生活,记录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达到水平2的学生能“运用多种方法整理自己积累的语言材料,发现其中的联系”。这个程度比水平1有了较大的提升:积累的方法不能只是一种,要求发现所积累语言材料问的内在联系。达到水平4的学生则能针对积累的语言材料和经验中的语言运用规律进行专题探究,且要自觉运用到自己的语言表达当中。下面以古诗文积累进行举例。

2.思维发展与提升

在思维发展与提升中,我们以“批判思维的发展”为例进行阐述。

就“批判思维的发展”而言,达到水平1的学生并不能展示出质疑的特征;达到水平2的学生则“能对获得的信息及其表述逻辑作出评价”,但只能针对信息内部的逻辑表述进行思考,审视其逻辑是否合理;而达到水平4的学生则“能就文本的内容或形式提出质疑,展开联想,并能找出相关证据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反驳或补充解释文本的观点”。这里,学生质疑的要点不仅是信息内部的表述合乎逻辑与否,而且需要对内容本身进行质疑,同时也要质疑语言形式能否有效表达信息的要点,并自行查找证据材料来或支持或反驳或补充文本提供的信息。下面以《说木叶》为例,展示不同水平的学生所能完成的任务。

3.审美鉴赏与创造

在审美鉴赏与创造中,我们以“文学作品的鉴赏”为例进行阐述。

举例来说,在文学作品的鉴赏方面,达到水平1的学生“能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传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即处在水平1的学生能运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表达出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即可,他们所能做到的仅仅局限于文本本身。而达到水平2的学生“能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作出自己的评价”,即处在水平2的学生不仅仅是感受和理解作品本身,还能结合自己的理解对作品进行点评,点评对象包括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而达到水平4的学生“能对作品的表现手法作出自己的评论。能比较两个以上的文学作品在主题、表现形式、作品风格上的异同,能对同一个文学作品的不同阐释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质疑”。与达到水平2的学生相比,达到水平4的学生在如下三个方面能力更强:首先,他们能在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对作品的表现手法有自己的评价;其次,他们能超越单一的文学作品,针对两个以上的文学作品在主题、表现形式和作品风格的异同上进行对比;最后,他们能反思他人对作品的阐述,形成自己的独特看法。我们试着以《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例,阐述不同水平的学生所能完成的任务。

4.文化传承与理解

在文化传承与理解中,我们以“多元文化理解”为例进行阐述。

就“多元文化理解”而言,达到水平1的学生“能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扩展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感受和理解不同时代和地区的文化”,这个水平的学生能够阅读不同的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理解不同时代地域的文化。达到水平2的学生“能理解各类作品中涉及的文化现象和观念,能理解和包容不同的文化观念,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学习中遇到的一些文化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不仅能理解和包容作品中涉及的文化现象和观念,还能形成自己独立的看法。达到水平4的学生“能在阅读和表达交流中探悉有关文化现象;能结合具体作品,分析、论述相关的文化现象和观念,比较、分析古今中外各类作品在文化观念上的异同”。达到水平4的学生可参加高考,他们能在分析和阐述作品蕴含的文化现象和观念的同时,比较、分析古今中外在文化观念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下面以经典名著为例进行阐述。

总的说来,学业质量作为2017年版课标的新事物,是我国课程标准一个新的突破,也是落实课程改革理念的重要依据。作为语文教师,应认真研读课标中的学业质量标准,明确每一学段课程学习完成之后学生所能达到的水平,为自己的课程研制、教学设计以及考试评价作好较为细致的规划,把握每一学段中所倡导的重要能力,围绕这些能力作出精巧的设计,并在教学中逐步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学业建构
走向学科育人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基于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评价与水平划分
一种将课程目标关联到毕业要求的评估方法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
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的调研报告
业精于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