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量表,更专业地指导教师

2019-11-21李凯波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记忆性重力势能批判性

李凯波

教研员在与教师进行教研活动时,往往是基于教研员自己的经验对课进行点评,这样的点评具有随意性,不利于教师准确找到问题,甚至可能引起教师的不信任。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尝试基于课堂观察量表和评价量表进行听评课,旨在更好地促教助学。

课堂观察和评价要借助一定的工具,即观察量表和评价量表。听评课教师依据量表的数据对课堂进行听评课,然后将课堂记录数据进行整理。如果课堂记录的数据量很大,不好整理、归纳和分析,则可通过开发分析软件来辅助分析。软件辅助分析,可以使教师从繁杂的数据中解脱出来,更快速地得到结论。听课教师依托数据,再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诊断出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这样就可以通过观察团队,更加准确地为授课教师提出改进建议。

例如,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制作物理学科的观察和评价量表。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可以分为八种类型:“是何问题”“为何问题”“如何问题”“若何问题”“记忆性问题”“推理性问题”“创造性问题”和“批判性问题”。它们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教师提问倾向:课堂上哪类问题发生的频次越高,就表示教师提问的这种教学倾向越强。其中,“是何问题”与“记忆性问题”反映的是教师提问的开放性教学倾向;“如何问题”“为何问题”及“推理性问题”反映的是教师提问的问题解决教学倾向;“若何问题”“创造性问题”和“批判性问题”反映的是教师提问的批判性及创造性教学倾向。

在第一次听“重力势能”这节课之后,记录数据的教师将提问类型的频次数据进行整理,我们发现,教师的问题设计从形式到内容,主要集中在“是何、如何”类问题,对“为何”类问题涉及不多,对启发创新思维的“若何”类等情境类问题、假设性问题几乎没有涉及。这反映出该教师教学的倾向中没有批判和创新;虽然指向问题解决,知道怎么做,但并不清楚为什么这么做,学生获得的问题解决策略和程序无法迁移。

接下来,教师们再次集体备课,分析教学内容、设计提问问题。这次增加了“为何”与“若何”的问题,指向了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最后“重力势能”这节课确定的主要问题如下:“能”是什么?初中學习的重力势能是什么含义?(“是何问题”——记忆性问题)为什么物体被举高就具有了做功的本领?(“为何问题”——推理性问题)重力做功有什么特点?重力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怎样计算出物体的重力势能?(“如何问题”——推理性问题) 如果没有地球,还有重力势能吗?如果重力做功与路径有关,你认为还存在重力势能吗?你认为存在摩擦势能吗?理由是什么?(“若何问题”——创造性问题、批判性问题)。这样设计的问题,学生的认知水平也更多地指向了运用、分析,综合与评价类的问题也相应地增加,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种理念和模式的变化,成为教师改进教学的内在动力,真正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编辑 _ 李刚刚

猜你喜欢

记忆性重力势能批判性
器官移植中记忆性T细胞的研究进展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重力势能》教学案例
黏膜记忆性T 细胞功能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记忆性B细胞体外扩增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①
超声修复有记忆性铅蓄电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