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语文的三种境界
2019-11-21黄剑
黄剑
触摸语言世界—— 一切从好奇开始
我曾学过钢琴,至今不能忘记第一次坐在琴凳上,凝望着黑白相间的琴键,那油然而生的好奇与渴望。在生涩的触摸中,在不成曲调的“叮咚”声中,我获得了对音乐的最初体验与喜爱。
语文同艺术有许多相通之处。小孩子初入文学殿堂,不应该是胆怯,而应是好奇而跃跃欲试的。带着他们在文学殿堂的高阶前流连,摸一摸古朴的木制扶手,闻一闻酝酿着淡淡草香的清风,孩子们怎能不心向往之?这是我追求的语文教学的第一种境界:引领学生触摸语言世界,激发孩子们如春芽般稚嫩的好奇心。
文字如画。我们可以用眼睛去感受那诗情画意——“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四时景物皆成趣,这恬静安详的月夜就是一幅画。
文字如曲。我们可以用耳朵去聆听文字中蕴藏的优美乐章——“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奏出了语言文字的音律美。
文字记载着生活。我们得用心去品味——“卖粽子、豆浆、馄饨的小摊子已是热气腾腾了,火苗舔着的大锅飘出一阵阵诱人的香味,
主人用淳朴热情的微笑迎来了第一批顾客。”文字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
引领学生触摸语言世界,就是要调动起眼、鼻、耳、嘴、手、心等各种感官,或朗读,或聆听,或表演,或揣测,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好奇与热爱,从而踏上文学之旅。
走进对话天地——交流产生智慧
我理想的课堂是这样的:没有“车马”的喧嚣繁杂,没有试卷的越俎代庖,孩子们舒舒服服地坐着,就连我也要申请一张椅子,我不是居高临下的“导师”,而是学生畅所欲言的伙伴。
我最喜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多有豪情壮志,就像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读着叫人激动。
我也喜欢李白的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多叫人振奋!
我们会背的诗可多呢!我会“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了不起,你们认为杜甫的诗与李白的诗一樣气势磅礴、豪情满怀吗?
我想起杜甫的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今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好像杜甫的诗总有一种无奈和忧伤。
那是一种忧国忧民的惆怅,正是这种无尽的沧桑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老师,《望岳》是杜甫写的吗?为什么这首诗中没有忧愁和伤感呢?
聪明的孩子。此时,诗人风华正茂,站在山顶,心里涌起干一番大事业的抱负。可是后来国家发生了变故,诗人历经磨难,所思所想都有了很大变化。
我明白了,原来诗人的生活环境、写作背景都会影响作品的风格。
这是春日午后师生的轻松对话。对话真的能启迪智慧,不是吗?
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流、彼此分享,那么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拥有两种思想,甚至三种、四种……引领学生走进对话天地,在无拘无束的交流中生成智慧,这就是我追求的教语文的第二种境界。
赏尽万紫千红——享受语文的乐趣
“语文教材是个例子”,然而,“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眼中只有教材,我们的语文教学将越来越狭窄。只有借助课堂教学这个引子,将孩子们的视野引向精彩纷呈的大千世界,将阅读的触角向更为广阔的空间延展,语文这株耸入云霄的古木才能荫蔽更广袤的天地,孩子们才能找到心灵栖息的乐园。
著名儿童文学家祁智和孩子们有这样的一段对话:
叔叔,你希望有人敲门吗?
希望。
那我去敲门,你会开门吗?
当然开门。
我要是晚上敲门呢?
我讲故事给你听,你讲故事给我听。
那——我怎么才能找到你呢?
我就在书中等你。
这也是我,一个小学语文教师与孩子们之间的约定。在好书的熏陶下,我和孩子们一起欣赏“万紫千红”。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银城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