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散文教学有效性的探析
2019-11-20芦寿良
【摘要】本文基于小学散文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的问题,提出要根据散文的体式特点确定适宜的教学内容,设计简明、厚实的课堂教学内容,掌握学生学情的教学建议,从而提升散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散文 有效教学 探析 随意性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9A-0111-02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小学语文教材中散文占比很重。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经常“走到课文之外”,“把语文上成了非语文”。比如,教学《安塞腰鼓》一课时,课堂上绝大多数时间都是教师在讲解“安塞腰鼓”或播放安塞腰鼓的影片……教师漠视《安塞腰鼓》独特的语言表述,漠视其别有用心的章法,漠视其奇妙的抒情方式,丢弃了文本,丢弃了散文教学的特点。
在散文教学中除了教学内容选择的随意性,教学设计粗糙、教学方式单调雷同也是散文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的重要原因。在教学散文的课堂上,一篇篇充满灵性的文章,被含义解释、情节分析、要点归纳、材料记忆、机械练习所填满,散文中美好的形象被淡化,情感被稀释,想象被禁锢,灵性被扼杀。那么,如何让散文教学更有效呢?笔者有如下思考:
一、根据散文的体式特点确定教学内容,是散文有效教学的前提
虽然散文的题材广泛多样,内容纵观古今,形式也非常自由,但是也有它的体式特点。第一,从文体的意义上来说,散文最为自由、宽松,它不存在韵律或者分行的限制,也不必有构思严密的情节体系;第二,散文不是实用性文本,它抒发的是作者思想与情感,因此,它又是审美的;第三,散文中偶尔也会有议论,但不是主要的,这是它和杂文有所区别的地方。
散文的关键点,在于对作者心境、心怀的体认,对作者人生经验、社会思考的感悟。作者笔下的事物、事件,都承载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并且通过精妙独到的语言向读者传递。优秀的散文,阅读时一定要“沉入语词”,细细体味,去触摸、去感受作者细腻甚至细微的情感,以及深刻的思想。
笔者认为,散文教学的要领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到的人生经验。如冯骥才先生的《花脸》,不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京剧的脸谱文化。《花脸》这篇课文的不同之处在于,寄予在花脸上,独属于冯骥才个人的、童年的情和趣。因此,教学的重点应该落在体味文章中的“童趣”,通过品味冯骥才先生的语言,感受他童年时代在“花脸”中享受到的那份趣味。散文教学一定要根据散文的体式特点确定适宜的教学内容,防止出现“学生在课文中散乱地找东西,教师在课堂里额外地讲东西”,既跑出了“语文”,也跑出了“人文”的现象;要引领学生体味与分享作者细腻、独特的人生感受,品味作者精准的语言表达。
二、设计简明、厚实的课堂教学内容,是散文有效教学的保证
特级教师余映潮指出,简化课堂教学程序,简化课堂教学内容,是极重要的教学要求。反观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繁琐,教学内容庞杂。一堂40分钟的语文课,教学内容多达十几个,时而教修辞手法,时而教文本主题,时而品味语言,时而介绍作者……由于教学内容的不集中,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收获寥寥。散文教学要“简”,其实质就在于:让教师的课堂活动精炼起来,让学生的训练活动充实起来。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理想的风筝》一课时,笔者的教学设计分为三个活动:活动一是话题研讨,让学生讨论作者写刘老师的三个事例,能不能互换顺序;活动二是请大家用探究的眼光来欣赏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活动三是让学生带着深情读出作者对刘老师的怀念和感谢。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简洁明晰,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几次呈“块”状分布的教学内容,教学的有效性和生动性得到了较好的表现。散文阅读教学要从“低效”走向“有效”,课堂教学一定要聚焦和集中,教学设计务必简单明了。正如王荣生教授所说,一堂课里核心的教学环节应该是两至三个。教学设计提倡简明,是为了简化头绪,凸出核心教学内容,最终目的是为了教学内容的丰厚。
要想让散文教学更有效,必须大量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时间,大量增加学生思考品味的时间,大量增加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知识积累,防止打着散文“自由感悟”“拓展迁移“的旗号,出现课堂教学内容单薄、低效高耗的问题。
又如,余映潮老师设计的《牧场之国》,他把该堂课分为四个主题活动:1.自由勾画,记一组词,学习积累文章中优美的四字词语。2.概写课文,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对”上一个句子,概写课文内容。3.学用语言,写一段话。要求:把“这样的景色真让人着迷”用在段末,利用、组合课文中的语句,写一段话。4.再读课文,回答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运用“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个句子?这样的教学创意,把课文的利用做到了极致,把活动的设计做得恰到好处。
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只有优化教材处理,形成简明、厚实的教学设计,才能极大地提高散文教学的有效性。
三、掌握学生的学情,是散文有效教学的重要依据
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說:“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课本。国文教材中排列着一篇篇的文章,使学生试着去理解,理解不了的由教师给予帮助。”教课文,应该是教学生理解不了、揣摩不出的地方。
散文有效教学,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就是三句话:第一,学生不喜欢的,使他喜欢;第二,学生读不懂的,使他读懂;第三,学生读不好的,使他读好。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不顾学情的现象,很多语文教师教课文,就是带着各种目的把课文走一遍。只要是类似的课文,不同的年级,教学方法竟然差不多。
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曾经这样聊起他的备课经验:“我看课文的时候,觉得有点疑惑的地方,我想学生读起来很可能有困难。我看了好几遍才看出好处来的地方,我觉得学生也很难看出它的好处来。”为此,钱梦龙老师创立的“导读法”,其中一个原则,就是在学生阅读课文有困难的地方,看了几遍也看不出奥妙的地方,进行点拨和指导。语文课程论专家王荣生教授和他的团队经过很多研究,发现学生理解不了、感受不到的地方,恰恰就是一篇散文最要紧的地方。
例如,散文《花脸》,学生能够概括地说出“这篇课文表现出了童趣”,也可以从“俺——姓关,名羽,字云长”以及“这花脸好大,好特别”这些语句中读出童趣,但文章当中很多地方的童趣,学生并不能读出来。如描写“小罗锅给我‘挑刀的那个语段”,中间有很多描写颜色的词语,如“大红”“金黄”“闪闪发光”“碧绿”,这些词句并未直接表现出作者的喜爱,但删除这些词句,就完全没有了作者所要表达出的情感。为此,在《花脸》的教学中,有一个核心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在细致描写的段落中,读出作者表达的情趣”。掌握学生的学情,能够极大地改变散文教学中随意性过大的现状,从而提高散学教学的效率。
在语文教材中,散文是个庞大的“家族“,成员样式繁多,文体各异。与散文在语文教材中的突出地位相比,散文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低效性甚至无效性随处可见,要改变这个现象,需要教师根据散文体式,了解学情,注重简明、厚实的课堂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2]余映潮.这样教语文——余映潮创新教学设计40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3]王荣生.阅读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芦寿良(1980— ),男,江苏苏州人,大学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系苏州外国语学校小学部语文教研组组长,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