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资助工作中感恩教育的实践
2019-11-20韦福森韦焕晓程受颂
韦福森 韦焕晓 程受颂
【摘要】本文从举办感恩活动创建感恩平台、实施学科渗透增加情感体验、加强家校联系发展家庭教育、开展课外实践促进社会教育等角度入手,论述开展受助学生感恩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学生资助工作 感恩教育 学科渗透 课外实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9A-0074-03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和传承感恩这块瑰宝。感恩是人之常情,事之常理,更是人之德行之本。尤其是对受助学生而言,感恩品质的培养,意义更是非凡。然而,对南宁市宾阳县不同区域的8所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开展的感恩意识、施恩情况的调查显示,受助学生的感恩现状不容乐观,整体感恩教育格局亟待提高。
一、感恩意识欠缺的主要原因
第一,家庭教育不到位。在宾阳县,感恩意识淡薄、常年外出务工的家长为数不少,他们几乎没有对孩子进行过感恩教育,更别说为孩子树立感恩榜样了。
第二,学校教育欠缺。学生感恩意识淡薄、报恩行为缺失,除家庭因素的影响之外,学校教育的不到位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一,学校(特别是初中学校)依然有着很大的升学压力,正是在这种压力之下,校领导和教师把绝大部分的精力放在考试科目的教学上,努力去突破教学成绩,而忽视了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其二,有些学校尽管实施了品德教育,但是,多数只是走走过场,没有形成常态化教育,没有深入人心,而感恩意识培养的专题教育更是少之又少,甚至没有。
第三,学生自身感恩意识不强。学生普遍存在知行不统一的现象,大部分受调查的学生有感恩概念,但是自身的报恩行动却远远跟不上,他们把周围的人(包括父母、长辈、老师、同学、朋友)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心安理得地接受,而且只是单向接受,不会想到去进行双向的回报。少部分会回报的学生,其回报方式有限,对回报形式的认识也很狭窄。
二、感恩教育模式探究
我们认为,环境在受助学生成长过程中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为了切实有效地对受助学生开展感恩教育,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在实验班践行了以下做法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一)营造和优化家庭环境,建设感恩型家庭
具体操作方法:一是利用班级家长群经常和家长共同学习感恩教育知识,并向家长阐述家庭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二是以家长会为契机,向家长传授在家培养孩子感恩意识和施恩行为的具体方法。通过不断学习,家长的感恩教育意识得到了提高,为优化家庭感恩教育环境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二)营造和优化校园环境,建设感恩型学校
校园是受助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校园文化则是一所学校办学风格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受助学生道德修养和理想信念的形成会受到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了顺利实施感恩教育,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养成受助学生的感恩意识和报恩行为,营造浓厚的校园感恩文化氛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所以,如果想要感恩意识深入受助学生的心,感恩教育落到实处,学校可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打造感恩教育隐性课程,通过在教室里、楼梯墙面上悬挂感恩标牌或者《弟子规》,在宣传橱窗栏张贴感恩小故事,用校园广播播放感恩歌曲等方式,营造校园感恩文化。
(三)利用学科教材渗透感恩教育
学生在校期间,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而学生所学的科目中均不同程度地蕴含有感恩素材。深挖学科教材,在授课过程中渗透感恩教育,是学校感恩教育得以长期不间断开展的一个极为重要且有效的途径。语文教材、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包含有许多感恩教育的素材,对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通过深挖教材中的感恩思想,可以从感恩大自然、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感恩亲人、感恩老师、感恩朋友、感恩班集体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
1.教育学生感恩大自然。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为大自然所赐予,大自然同时还为人类提供了优美舒适的居住环境。语文教材里有很多篇课文描述了大自然的美,比如《春》《济南的冬天》《紫藤萝瀑布》《三峡》《大自然的语言》《壶口瀑布》等。實验班的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根据教材引领学生去深刻体会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进而促使学生产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与感恩之情,教育学生要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用实际行动去践行感恩大自然。
2.教育学生感恩祖国。有国才有家,祖国的安定繁荣是幸福生活的前提,我们为能生活在和平年代而感激祖国母亲的强大庇护。实验班的语文教师在教授《黄河颂》《邓稼先》《乡愁》《最后一课》《我爱这土地》等课文时,将爱国主义贯穿始终,将对祖国的感恩之情融入内心,全面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促使其树立报效祖国的理想。
3.教育学生感恩社会。社会是受助学生成长的大课堂,受助学生的成长离不开社会这个大舞台,社会为受助学生提供了生存的环境和成长的平台。实验班的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授《走进社会》《遵守社会规则》《勇担社会责任》等课时,适时地向学生渗透感恩教育,教育学生要树立人生志向,要知道感恩社会。受助学生只有感恩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才能更好地回报社会。
4.教育学生感恩亲人。父母给了学生生命,哺育学生成长,是学生的启蒙老师、人生的引路人。他们勤勤恳恳工作,给学生提供物质生活保障,让学生能够健康成长。父母无私而伟大的爱是学生砥砺前行的动力源泉。逐渐长大的受助学生,通过学习《背影》《回忆我的母亲》《散步》《秋天的怀念》等课文,能更好地体会到父母的艰辛、默默付出、无私奉献,在心中种下感恩父母的种子,种子发芽长大后,受助学生更懂得感恩父母、孝顺父母,为父母做得更多,做得更好,将来给父母一个幸福的晚年。
5.教育学生感恩老师。老师犹如父母,为了学生能茁壮地、健康快乐地成长,时时刻刻都在用心呵护学生、培养学生,老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高尚情操影响着受助学生,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语文教材中的《再塑生命的人》《藤野先生》等是歌颂恩师的文章,通过对这些课文的学习,能让学生更加感恩老师、尊敬老师,让校园里有更浓厚的尊师重教氛围。只有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尊师重教,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才更有希望。
6.教育学生感恩朋友。实验班教师通过教授道德与法治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友谊的天空》,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友谊的意义,让学生明白朋友对一个人的重大影响,讓受助学生意识到:成长需要友谊,友谊是我们健康成长、积极进步的重要保障,应该感恩成长道路上遇见的每一个朋友,特别是那些曾经给予自己帮助的朋友。人生路上有朋友陪伴才不孤单,朋友也是我们的人生获取成功的强大动力之一。
7.教育学生感恩班集体。班级是师生共同学习的知识乐园,是师生相互交流的情感小屋,是师生一起成长的微型舞台,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温暖驿站。学生每天生活在班集体中,在需要帮助时有同学及时伸出援手,让学生有了安全感和归属感。教授道德与法治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在集体中成长》时,除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之外,实验班教师还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了感恩教育,引导学生感恩班集体中所有帮助过自己的人,将老师、同学的帮助铭记于心,尊重并自觉维护集体荣誉。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
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应该成为资助育人感恩教育的长效形式。
1.举办感恩知识专题讲座。每个学期定期举行一次感恩知识专题讲座,让受助学生的感恩概念由最初的模糊状态变得逐渐清晰起来,并深入人心。
2.举办感恩手抄报比赛。举办手抄报比赛,目的是让受助学生在准备阶段自己上网查询各种感恩知识,选取自己满意的感恩素材,自己设计版面。在此过程中,受助学生主动获取了感恩知识,达到了感恩教育的预期目的。
3.召开感恩教育主题班会。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每周均安排有一节班会课。我们结合实际情况,每个月召开一次感恩教育主题班会,通过主题班会教育学生要学会感恩大自然、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学校、感恩老师等。
4.开展感恩寓言故事演讲活动。对于受助学生来说,故事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以受助学生爱听爱读的、富有感恩意蕴的寓言、童话或名人名家的感恩故事为切入点开展感恩教育,能更好地抓住受助学生的心。
5.开展感恩歌曲传唱活动。育人先育心,歌曲是能够净化人们心灵、升华人们道德情操的良好教育素材。教师充分挖掘歌词中的感恩因素,让学生传唱感恩歌曲,将歌词中的感恩情怀唱入心中,在寓教于乐的同时唤起学生的感恩之心。
6.布置感恩作业。为了有效地实施感恩教育,教师要在教育形式上不断地进行更新,尽量采取多种有吸引力的方式开展教育。而布置感恩家庭作业这一方式,对那些缺乏生活热情、感恩意识的受助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他们乐于尝试。定期的感恩作业也可以帮助学生养成感恩的好习惯,他们在完成感恩作业后,能够体会到人们之间的美好情感。这对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塑造其健康人格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五)利用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辅助教育
开展贴近受助学生生活实际的、生动活泼的、形式多样的感恩教育活动,有助于培养受助学生热爱学习、奋发图强、回报祖国的良好道德品质,也是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为了让受助学生更深刻地践行感恩思想,我们为受助学生创造了多种形式的施恩机会,以学雷锋活动月、植树节、母亲节、教师节、重阳节、感恩节等为契机,开展了学习雷锋活动、植树活动、“为母亲做道菜”活动以及组织受助学生到福利院、五保户、建档立卡户开展敬老活动等,让受助学生感恩大自然的馈赠,感恩母亲的哺育,感谢母校及教师的教诲,回馈社会的培育等。
三、开展感恩教育的成效
(一)促进了学校的规范有序管理
课题研究工作开展后,成员学校将感恩教育落到了实处,将每周一早上“国旗下的讲话”环节用来进行感恩教育集中培训,利用班会课召开感恩主题班会,利用读报时间高唱感恩歌曲,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的感恩实践活动。校长、副校长以及学校中层领导带头,并对教师进行培训,定期检查各班级的感恩教育开展情况。对于一些好的感恩主题班会课、有效果的教育方法和措施均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推广,做到成果共享。
(二)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有目的、系统地进行感恩教育和感恩实践之前,受助学生的感恩意识是模糊不清的,感恩实践是空白的。经过将近两年时间的感恩教育和感恩实践之后,受助学生的感恩意识变得清晰了,也懂得了该如何报恩父母、亲人甚至是周围的人。感恩教育促进了受助学生的快速成长,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随着感恩教育的不断深入开展,不仅仅是受助学生获益,学生家长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成长,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行为习惯都在改变。受助学生的感恩、施恩、报恩等行为影响了家庭成员。受助学生的施恩、报恩实践活动也触动了社会,赢得了社会的赞许,也带动了部分社会人加入到我们的行动中来。有理由相信,受助学生的一双双小手,假以时日,一定能拉动越来越多的大手,一起建设感恩型社会。
总之,感恩是凝聚社会正能量的黏合剂,是和谐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开展有效的感恩教育无疑有助于人们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净化社会风气,并促进社会的良性和谐发展。我们应该让感恩教育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的受助学生身上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为建设感恩型家庭、感恩型校园以及和谐社会做贡献。
注:本文系南宁市学生资助项目专项课题《学生资助工作中的受助学生感恩教育模式探究》(2017XSZZ0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韦福森(1966— ),男,广西宾阳人,宾阳县学生资助管理办公室主任,中学一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2019年获广西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突出贡献奖,研究方向:学生资助工作。
韦焕晓(1977— ),女,壮族,广西宾阳人,中学高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从事英语教学近20年,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学生心理健康。
程受颂(1975— ),男,广西宾阳人,中学一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教育、青少年成长特点。
(责编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