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侗画校本课程在农村小学美术中的应用探讨
2019-11-20程姣
【摘要】本文论述三江侗画校本课程在农村小学美术中的应用,主要从欣赏与评述、造型与表现、设计与应用、综合与探索四个方面展开教学设计探讨。
【关键词】三江侗画 小学美术教学 美术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9A-0028-02
三江侗画是三江侗族农民画的简称,其历史悠久,现已经被列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三江侗画具有大胆自由、色彩对比强烈的特点,与儿童天真烂漫的想象和随心所欲的构图十分相似。因此,我校利用三江侗画和儿童画相似的特点来开发三江侗画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根据教育部小学美术新课标的要求,从欣赏与评述、造型与表现、设计与应用、综合与探索四个学习领域构建,使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欣赏、讨论和评述家乡的美术文化,通过作品设计和表现,领悟美术与生活的关系,探究美术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一、从欣赏与评述领域进行教学设计
“欣赏与评述”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欣赏能力和提高审美能力的学习领域,它是整个美术学习活动的基础,从这个角度进行三江侗画校本课程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发现、探寻、感受家乡美的机会,通过教师有目的的启发,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本民族的情感,以及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例如,《美丽的家乡》一课是根据本校的地理位置而设计。本校所处的三江侗族自治县,旅游业比较发达,县内有许多著名的风景点。基于这一点,教学《美丽的家乡》一课,笔者主要从三江侗族文化以及民族风情出发,先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家乡的宣传片《美丽的和里村》,片中介绍了人和桥、三王宫、侗族文化长廊等重要景点。由于宣传片在拍摄时,运用了从整体到局部、光线变化多端、四季轮换等手法,学生欣赏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全面地感受家乡景物的美。视频播放结束,笔者引导学生谈观看感受,大胆说出家乡美在哪些地方。其中一名学生的发言令人印象深刻:“我早就去过人和桥,但没仔细欣赏它的美;我也知道三王宫,但没了解过它传承的夜郎文化;我还知道文化长廊,但没品味过它的风土人情。今天从这段宣传片中,我发现了我们的家乡原来是这样的美,一草一木都散发着不同以往的魅力。”最后,笔者给学生欣赏一些相关景物的美术作品,让学生从作品中感受艺术形式的美,进而引导学生进行评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情感。
这节课中,学生从欣赏的角度去观赏家乡,从艺术家的角度评述家乡的美,因而对自己家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完成了美术新课标在“欣赏与评述”领域的基本学习要求。
二、从造型与表现领域进行教学设计
“造型与表现”是指运用多种媒体和手段,表达情感思想,体验造型乐趣,逐步形成基本造型能力的学习领域。由于美术作品需要借助一定的形态或构造去表现艺术美的内涵,因此“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重头戏之一。学生在此学习领域,需要掌握作品形状、线条、色彩、空间、明暗、肌理等造型元素,培养造型表现能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家乡的风雨桥》一课是以侗族的风雨桥为题材,主要讲解风雨桥的造型特点。教学设计中,笔者采用猜谜方式导入:谜面是“一物水上卧,人从身上过,风雨钻不进,结实又牢固”,谜底是“风雨桥”。通过猜谜的方式,引起学生对风雨桥的兴趣。然后笔者通过课件让学生欣赏各式各样的风雨桥,自然地引出本课主题。接着,笔者提出问题:“这些桥为何取名‘风雨桥?”学生带着问题再去细细欣赏风雨桥,寻找答案。随后,笔者在多媒体上播放了一段演示动画:画面先出现一座普通的石拱桥,然后在石拱桥面慢慢拼接上一座座鼓楼、一座座凉亭,最后形成一座风雨桥。从这段动画中,学生直观地了解到风雨桥的构造与建造流程。为了让学生快速掌握风雨桥的造型创作方法,笔者设计了一套多种简单几何图形组合的动画效果图,其中运用比较多的几何图形是三角形、梯形、长方形,这说明风雨桥其实是由一些几何图形组合构造而成。这样的图解示范,使学生很快明白风雨桥的绘画技法。认识基本造型构图后,笔者引导学生观察桥的细节,如桥顶的角、桥面的图案。最后,涂上亮丽的色彩,就呈现出风雨桥多彩的画面效果。创作环节,学生勾画出风雨桥的造型后,笔者再指导他们搭配一些背景使画面更加饱满,如加上一些农民劳作、孩童嬉闹等场景,再画一些花草树木、蓝天白云,这样可以表现更加多彩的农民画效果,体现家乡风雨桥下真实的生活场景及农民画质朴的风格特点。
这节课的设计,使学生掌握了风雨桥独特的造型特点,学会了如何去表现桥的造型,践行了新课标在“造型与表现”领域“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達情感和思想”的学习理念。
三、从设计与应用领域进行教学设计
“设计与应用”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法,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作品的设计与制作,培养学生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该领域主要针对工艺美术课提出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工艺美术有关门类的基本原理和法则、基本构成方式和制作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设计能力。
参照“设计与应用”学习领域的要求,笔者设计了一节校本课程《折贴画鼓楼》。这节课主要的学习内容是对废旧布、纸片等材料进行裁剪,拼贴组合完成一幅风格独特的“折贴画”。这个创作过程需要学生先进行构思设计,再进行实践操作。首先,笔者让学生通过课件欣赏一些优秀的折纸、剪贴的手工画作品,让学生对这些“折贴画”作品有初步了解。然后,笔者现场展示几幅制作好的鼓楼剪贴画作品,激起学生学习制作的欲望,鼓励学生把美丽的鼓楼也用这种创作形式表现出来。接着,学生进入状态后,笔者指导他们折鼓楼造型,先教他们折单色鼓楼,再教他们折彩色鼓楼。当学生把折好的鼓楼都摆放在彩色卡纸上,笔者利用投影仪从多个角度展示鼓楼,让学生观察还欠缺些什么,启发学生对画面效果加以装饰。最后,通过展示一幅已经完成的作品,引导学生观察鼓楼周边和鼓楼表面的装饰,让学生明白这些装饰是修剪布料、纸片粘上去的,启发学生学习此种方法。此后,还有一个游戏环节,就是把分解的鼓楼装饰和背景图案让学生自由组合,然后比较每个作品的构图效果。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怎样组合才能使画面更有美感,进而使其大胆地创作自己的剪贴画作品。
这节课教学完成后,学生制作出风格各异的手工画作品,其中四年级学生小莉(化名)的作品《家乡的鼓楼》,被推荐参与“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SEL项目”举办的儿童绘画比赛,荣获了二等奖。小莉在作品描述中提到:“我们家乡有很多美丽的鼓楼,但是我更希望我们家乡有很多美丽的学校,因为我的学校很小,操场上只有一棵大树,我希望自己长大以后能为母校做一些贡献,让学校变得更美丽。”虽然在该生的作品设计中,蕴含的只是她小小的心愿,并未得到实际的应用,但她能利用折纸剪贴画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内心想法,已然领悟了美术设计与应用的内涵。
课程学习后,学生能够运用一些制作素材以手工画的形式表现家乡鼓楼的美及对自己学习生活环境的期待,并在作品设计中融入某些特别的情感信息,这从美术新课标“设计与应用”领域来看,是一种创意,也是一种实践的创新。
四、从综合与探索领域进行教学设计
“综合与探索”是一种综合性的美术探究活动。其综合性体现在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以及该领域与上述三大领域的融合,主要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技能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探索性则要求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主要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以校本课程《三王宫庙会》一课为例,笔者围绕“综合与探索”学习领域的要求设计教学内容。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较好理解民间故事的内容与含义,于是笔者便在该课的美术教学中融入语文学科知识,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本课根据教学主题设置了若干活动环节,其中一个环节是讲故事大赛,课前笔者便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有关三王宫的民间传说故事。经过小组的合作与探索,每个小组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课中,有的小组讲述了三王救灾灭火的故事,有的小组讲述了是三王写天书止雨的故事。这些充满神奇色彩的故事,不但能有效激发学生对三王宫的探究热情,还能让学生从文学的角度细细品味故事情境,帮助他们对自己想要创作的美术作品进行具体的构建。故事大赛环节结束后,笔者组织学生对故事进行分析讨论,探讨哪些故事情节比较精彩有趣、哪些庙会活动能够以绘画的形式展现出来等。分析讨论的過程实际上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能够加深学生对三王宫文化背景的认知,也能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此次《三王宫庙会》为题材的作品里,五年级学生小明(化名)创作的《多彩的庙会》荣获2018年“三江侗族自治县儿童美术成果展”一等奖。在课堂自评中,小明说:“通过课前查阅文献、搜集资料,我知道了更多关于庙会的故事,看到了许多关于庙会的美术作品,这些故事和作品在绘画时给予我很多灵感,让我更加清楚地知道如何画这幅画。”
本次教学体现了“综合与探索”的教学理念,通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实施多种形式的探索,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从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有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自主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创作能力的全面提升。
将三江侗画引入校园作为校本课程开展美术教学,一方面提供机会让学生对自己的家乡产生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培养他们研究当地艺术文化、民族文化的意识,使少数民族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三江侗画作为一个美术种类,通过侗画理论知识与绘画技法的学习,可较好提高学生的学科专业素质,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具有不小的促进作用。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桂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美术课程资源有效开发与利用研究”(课题编号:2017A013)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程姣(1986— ),女,侗族,广西三江人,中小学二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主要研究方向:小学美术、本土文化、三江侗画。
(责编 黄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