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方中芍药配伍应用规律探析*

2019-11-20周建锋张沁园

天津中医药 2019年11期
关键词:枳实经方主治

周建锋,张沁园,曲 夷

(1.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355;2.山东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济南 250355)

芍药是经方中使用频率颇高的一味药物。《神农本草经·中品》谓芍药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1]。经方,常指《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的方剂[2]。200余首方剂中,使用芍药者有61首,相关条文126条。因时代变迁,其药物源流,配伍功用争议颇多。以下通过《伤寒杂病论》原文,统计学分析对比,结合现代临床,探讨其规律。

经方中芍药究竟是赤芍还是白芍,近年来争论纷纭。从药物产地、药物炮制、典籍记载、临床实践各个角度,都有许多不同意见。笔者仅从经方原文及相关药物配伍进行分析,认为经方中芍药为白芍。

前人论芍药“白补赤泻”,《中药学》将白芍归为补血药,赤芍归为清热凉血之药[3]。但过分细究白芍赤芍作用的差异,却忽视了他们的本质相同之处,即《神农本草经》的“除血痹,破坚积”作用(详见芍药甘草配伍一节)。故经方芍药处均可使用白芍,而反之全部使用赤芍并不合适。

1 用量及用量统计

芍药在经方中出现频率较高,计量单位多种多样,分别有“分”“铢”“枚”“两”“斤”等。考核芍药出现的方剂,用量统计如下。见表1。

汉代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斤。1斤=250.000 g,1 两=15.625 g,1 铢=0.650 g[4]。据董艳《经方度量衡之“分”探讨》其以“分”直接列于药物之后者,无论是“分、两”同用,还是只以“分”列于具体药物之后,皆应以“四分为一两”算,即1分=3.9 g。而《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所载丸散剂则多计以“等分”,服用时多以钱匕及方寸匕为量,故丸散剂中“等分”宜以“分量相等”理解[5]。

表1 经方中的芍药用量情况表Tab.1 The dosage of paeonia lactiflora in the classical prescription

根据上表可发现不同剂型芍药配伍之剂量规律。

1)芍药在经方中出现频率较高,常用用量为三两(45.0 g),随着主症的改变,用量从 3.9~250.0 g不等。

2)芍药用于散剂时,用量变动较大,从7.8~250.0 g不等。但散剂每次服用仅为一方寸匕,或一钱匕。据李宇航实测考证,一方寸匕草木类中药重1.0~2.0 g,金石类重 3.0~4.0 g,一钱匕重 0.5~2.0 g[6]。可知,芍药在散剂中的用量低于每次1 g。同理在丸剂中,通过每次用量与药物所占比例推导,芍药的用量也低于每次1 g。

3)汤剂中芍药最小用量 4.0 g,最大用量 90.0 g,众数为45.0 g。结合服用方法,其每次用量在1.3~30.0 g之间。

2 主治证候

对芍药相关的方剂及条文内出现的病位主症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相关方剂的主治病症分为以下几类:症见“四肢挛急/烦热/厥逆”有12首相关方剂;“心中烦/悸/痞/闷”12 首;“腹满/痛/急”19 首;“留饮、心下满、有水气”7首;“肌肤甲错、两目黯黑、下血”10首;“下利、小便利、小便不利”14首。

而不论何种疾病,与芍药配伍频次最高的,都是甘草、桂枝、生姜等辛甘扶阳之药物,张仲景学说固护阳气的思想可见一斑。

3 配伍规律

在61首含有芍药的方剂中共出现83味药物,相关药物出现频次如下,见表2。根据表2,就芍药配伍中常见组合进行挖掘分析。

表2 配伍药物频次表Tab.2 The frequency of compatible drugs

3.1 芍药配甘草 芍药本为苦平降泻之品,本无补血之用,配伍甘味药才具备补益营血之功用,《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云:“此以味为治也,味之甘,至甘草而极。”[7]甘草是甘味药中的典型。同时芍药配伍甘草出现的频次最高,达到44次。经典配伍如芍药甘草汤、小建中汤、桂枝新加汤等。

经方中有芍药且无甘草的方剂有17首。其中补益类4方,黄连阿胶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当归芍药散、当归散内,虽无甘草,但配伍了其他甘味药物来达到和血养营的功效。如黄连阿胶汤内阿胶甘平,鸡子黄甘微温;黄芪桂枝五物汤内黄芪甘微温、大枣甘平;当归芍药散、当归散内当归甘温。攻逐淤血类方5首,如枳实芍药散、桂枝茯苓丸、土瓜根散、鳖甲煎丸、排脓散内均无甘味药物配伍。可以看出,芍药不配伍甘草等甘味药物,作用为除血痹,并无补益营血的效果。

综上,芍药甘草配伍使用广泛,功用为补益营血,缓急止痛。常见主治症状为挛急,腹痛,心烦,心悸,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身疼痛。作用部位为腹部、四肢、心等。

3.2 芍药配桂枝、附子 芍药配伍桂枝是桂枝汤核心配伍,其对营卫的调节作用,使其不但能治疗外感,还可广泛的应用于各科杂病。如桂芍比例为2∶1时,桂枝加桂汤主治“奔豚”。桂枝芍药1∶1时,桂枝汤主治“发热汗出”;桂芍比为1∶2时,如小建中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黄芪建中汤等方。主治症状为“腹中急痛、腹满时痛、大时痛、虚劳里急”等。可以看出,随着芍药的比例不断增加,桂枝芍药的作用部位从表(汗出)到里(腹痛),由上(心)到下(腹)变化。桂芍配伍在内科杂病,如脾胃病,水气病,血症亦有出现。

桂枝、附子是芍药的常见组合,从表3示桂枝与芍药配伍36次,桂枝附子配伍6次,频率极高。提示在看到芍药相关主症时,不可见症治症,要注意扶护患者阳气,提升正气。

3.3 芍药配黄芩 黄芩配伍芍药主治下利腹痛。黄芩本身有导致腹痛的作用,故小柴胡汤后言若腹中痛,去黄芩,加芍药。但黄芩清热,具有止利之功效。如果因热结而腹痛下利,以芍药止痛的基础上,可以配伍黄芩清热止利。代表方剂黄芩汤,芍药甘草,缓急止痛,补益脾胃;黄芩清热止利,为热痢之经典配伍。

3.4 芍药配枳实、柴胡 芍药配伍枳实主治“腹痛,腹满”,见于大柴胡汤、麻子仁丸、四逆散、排脓散、枳实芍药散5方。《金匮要略》枳实芍药散主治“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并主痈脓”。产后腹痛为气血瘀滞所致,枳实炒黑入血分,破气散结,芍药止痛去烦,佐以麦粥和胃气,则气血宣通,痛止烦除。后世亦有枳实散、安胎枳实散、四味枳实散等创新。

芍药配柴胡主治“胸胁苦满、腹痛”。小柴胡汤之腹痛,去黄芩加芍药。《神农本草经》谓柴胡主推陈致新,去胃肠间结气。芍药缓急止痛。现代研究证明,柴胡可明显促进肝脏生长及胆汁分泌[8],而芍药能作用于十二指肠奥迪括约肌,缓解其痉挛状态,使胆汁进入小肠参与消化,一者在胆汁的生成,一者在胆汁的排泄。故芍药柴胡配伍广泛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即中医肝脾不和之症,如胆结石、胆囊炎、胃溃疡等。后世医家多有发挥,创立逍遥散、柴胡舒肝散等方。

3.5 芍药配当归、川芎、阿胶 芍药配当归可以养血止痛,经方中芍药当归配伍出现10次。当归辛温,养血和血,活血通络。配伍芍药柔肝敛阴、缓急止痛。共同达到补血活血,缓急止痛之效。如芎归胶艾汤主妊娠胞阻,腹中痛;温经汤之瘀血在少腹,里急下利;当归建中汤主虚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以当归芍药甘草养血活血、缓急止痛,并加以补血养血药物,如阿胶、大枣等,功效偏重养血缓急。而对于妇人腹痛,又有当归芍药散、当归散两方,用药特点是去甘草之缓,加川芎白术活血燥湿,功偏止痛。

3.6 芍药配茯苓 芍药配茯苓主“腹痛,小便不利”。如真武汤腹痛,小便不利;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当归芍药散妊娠腹痛。芍药养阴止痛,茯苓宁心利水。在加上白术、泽泻等化湿利水之物,能达到化湿利水而不伤阴的功效。

4 总结

综上,考证芍药在经方中的源流,总结其适应病症,配伍规律如下。

1)汉代并无白芍赤芍之分,经方内的芍药为现代的白芍。白芍主要功效为除血痹,破坚积,其益阴养血的功效通过配伍甘草实现。

2)芍药主治腹痛,疼痛。在不同药对配伍的基础上,表现侧重不同,如“脚挛急”等各类肌肉挛急可配伍甘草;“妊娠腹痛”等虚劳疾病配伍当归、阿胶、川芎;“胸胁苦满、腹痛”时配伍柴胡;见“腹满、腹痛”时配伍枳实;“下利、腹痛”配伍黄芩;“小便不利”配伍茯苓、白术;症见“发热”常配伍桂枝、附子。

3)与桂枝配伍,芍药比例增大时,作用部位由上到下,由表向里变化。

猜你喜欢

枳实经方主治
中药枳实化学成分及药理学研究进展
对经方薯蓣丸的认识及临床思考
千年“经方”祛病痛
张仲景运用厚朴、枳实探析*
枳实消痞汤口服联合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针刺治疗胃癌术后胃轻瘫的临床观察
识别真假枳实
经方大家曹颖甫运用经方探微
基于药品标准的蒙药制剂品种、主治和用药特点研究
浅析涌泉穴
云南民族药方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