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杜诗中的“伏枕”一词

2019-11-20中央财经大学

长江丛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夔州反语用词

■马 骁/中央财经大学

黄庭坚在《答洪驹父书》中说过这样的话:“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①其中对杜诗“无一字无来处”的评价强调了杜诗用词来源之广博,这自然是杜甫“转益多师”的成就之一。同时也揭橥了杜诗用词的严谨、准确以及精妙之处。杜诗在遣词成诗时,不仅可以用诗史的笔法最大程度地还原事物的本原,同时还可以运用类似太史公“春秋笔法”的手法表达出种种微妙的思想感情。这不仅代表了宋人对杜诗的看法,也是今天我们阅读杜诗时应该注意的重要问题。

在杜甫的一组名诗《秋兴八首》中有这样的句子:“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清人仇兆鳌的《杜诗详注》注引《诗经·陈风·泽陂》云:“辗转伏枕。”而后又解释道:“香炉直省,卧病远违,堞对山楼,悲笳隐动,皆写日落后情景。”又说:“京华不可见,徒听猿声而怅随槎,曷胜悽楚,以故伏枕闻笳,卧不能寐,起视月色于洲前耳。”②其中对“伏枕”一词的解释明显有自相矛盾之处。仇兆鳌所引一句的意思是说因心有所思而卧于枕上亦不得安眠,其中“伏枕”就是伏卧枕上之意。而下面的第一条解释所用却是“伏枕”的另一重引申含义,即卧病在床之意。第二条解释却又回到本意,指出“以故伏枕闻笳,卧不能寐”。

联系《秋兴八首》之整体来看,意在写夔州、忆京华,其二写诗人身在孤城,从黄昏坐到深宵,仰天北望,尽夜孤独。意在写自己已近暮年,卧病沧江的寂寞。杜甫此时离开长安年,虽身在剑南,时时犹心怀渭北,关注家国。而此时天下战乱未息,杜甫旅途漂泊,年老多病,不得北归。对人生痛苦的感伤与对人生希望的执着,使得杜甫心中激起了对长安强烈的怀念。从这组诗的表现手法来看,是以长安、夔州循环往复的。眼前诸景皆在夔州,但诗中对长安的回忆处处可见。其二的中间两联均是虚实相对,以思绪中之长安与眼下之夔州相对:“听猿实下三声泪”是眼下夔州之状,“奉使虚随八月槎”乃感慨欲归长安而不得之事;“画省香炉违伏枕”是回忆在长安门下省为官之意,“山楼粉堞隐悲笳”又对以眼下夔州之景。综上,笔者的理解是:此处的“伏枕”应该是引申义,婉言卧病,杜诗此句是说诗人因卧病而远离门下省,君臣分离,其意与“官应老病休”一致,含蓄地表达了被肃宗疏远的忧愤之情。

“伏枕”一词,参见《汉语大词典》:

伏卧在枕上。《诗·陈风·泽陂》:“寤寐无为,辗转伏枕。”后多指因病弱、年老而长久卧床。③

这里对于“伏枕”一词的解释显然就是上文所提到的两种含义。笔者统计了“伏枕”一词在杜诗中出现的频率,共计十二首,其中一首仅见于诗题。其篇目如下:《病后过王倚饮赠歌》《寄岑嘉州》《移居夔州作》《秋兴八首·其二》《寄刘峡州伯华使君四十韵》《雨》《送高司直寻封阆州》《九日五首·其四》《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清明二首·其二》《奉赠萧二十使君》《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从创作时间上来看,除了第一首作于天宝十三载(754)之外,其他均作于永泰元年(765)杜甫离开成都之后,直至大历五年(770)病逝湘江的这段时间内。在这五年时间中,随着诗歌创作迎来了夔州的高峰期,杜甫本人也走入了他“百年多病”的晚年,杜诗中所涉及的“伏枕”一词,所用都是其引申义,即卧病在床。同样是表达卧病,杜诗用词却自有独到之处。在这十二首诗中,对于“伏枕”一词基本有三类用意。

其一,自怜多病,伤心之语。杜甫的一生充满了“艰难苦恨”,国家的由盛转衰以及个人的人生悲剧不断地冲击着诗人的心灵。多病既影响了杜甫的身体,也极大地影响了杜甫的心灵。杜诗中“伏枕”一词多数是对自身多病的感伤与悲叹,如:

“泊船秋夜经春草,伏枕青枫限玉除。”(《寄岑嘉州》)

“伏枕云安县,迁居白帝城。”(《移居夔州作》)

“消中日伏枕,卧久尘及屦。”(《雨》)

“系舟身万里,伏枕泪双痕。”(《九日五首·其四》)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清明二首·其二》)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伏枕”一词多与“系舟”或“泊船”形成对仗。寄身小舟,流离江湖,这正是杜甫晚年又一件伤心之事,多病之伤与流离之感也是杜甫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中须臾不离的两大主题。而多病每每与流离同时出现在一联中,流离增强了多病的悲苦,多病中也使流离雪上加霜,两种情怀交织在一起,不觉倍增其哀。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多病对杜甫心灵最大的冲击还是对人生价值之实现的不得。多病给杜甫的晚年渐染了一层悲剧色彩,这悲剧色彩使得杜诗中的大量篇章呈现出一种悲壮美。

其二,故作反语,借发忧愤。杜诗用词往往有能将感情曲折跌宕地表达出来之妙,有幽默,有自嘲,有反讽,读之令人且哭且笑。杜甫弃官离开长安是因为疏救房琯而得罪肃宗,继而被疏远。加之关辅大旱,杜甫一家的生计出现问题,所以才离秦入蜀。而杜甫却在诗中故作反语,以多病婉言其真正原因,借此抒发自己心中对朝廷的一腔忧愤。如: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秋兴八首·其二》)

“伏枕因超忽,扁舟任往来。”(《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

“伏枕”作此用除了上文提到的《秋兴八首·其二》中的一例,作于大历三年秋的《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也是如此,在诗中杜甫依旧将自己的失意用反语归结到多病之上,流离江湖本来是迫不得已之事,杜甫依然用解嘲的语气说成是“扁舟任往来”。对于杜诗,杜牧评价过:“杜诗韩笔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④通过用词的准确与精妙,将感情写得哀而不伤、谑而不虐,正是在这种中和、平淡的表面之下,蕴藏了杜诗最大的感染力。另一方面,这种故作反语的手法对深受儒家传统所影响的杜甫来说,在某种层面上也是一种在苦难之中的超脱。

其三,感慨多病,求助于人。从困居长安写诗求官的十年到漂泊西南写诗求助的晚年,杜甫写下了很多干谒、求助的诗歌。这类作品的写法大同小异,先是歌颂对方的德行、功绩,然后写自己的抱负未得实现,生活困窘,继而表达希望得到帮助、援引的心情,有时为了得到同情和帮助甚至要将自己的处境说的很惨然。这些诗歌中提到“伏枕”就是希望自己的“百年多病”得到同情,对方能给予帮助,如:

“王生怪我颜色恶,荅云伏枕艰难遍。”(《病后过王倚饮赠歌》)

“伏枕思琼树,临轩对玉绳。”(《寄刘峡州伯华使君四十韵》)

“旷绝含香舍,稽留伏枕辰。”(《奉赠萧二十使君》)

“伏枕闻别离,畴能忍漂寓。”(《送高司直寻封阆州》)

本来这类违心之作不易写好,而杜甫写来却可以流畅自然,杜诗中这样的篇章歌颂对方一般不遗余力,妙笔迭出,而写自己却极尽悲苦,在强烈的对比之下达到感人至深的效果。因多病而求助是杜甫经常需要面对的事情,而他本人对此从来是坦率、诚实的, 毫不加以遮盖、掩饰,如黄生所言:“极言困厄之状,略不自讳。”⑤

《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是杜甫的绝笔,诗中说:

“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畏人千里井,问俗九州箴。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由此可见,杜甫虽然多病,但即使到了临终前最关怀的还是家国天下,自己一身的生老病死、荣辱得失从未在诗人心中真正占据主要地位。

综上,杜诗对“伏枕”一词的运用,在继承了词义的发展基础上又做出了新的开拓。杜甫在诗歌创作上变化的手法以及用词上所体现出的种种隐含的用意,在艺术表现力上达到了中国传统诗歌前所未有的高度。“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关于“伏枕”的话题也仅仅是杜诗中的“一片花飞”,杜诗中还有“风飘万点”的艺术魅力,从古至今吸引了无数人不断地去欣赏、学习、模仿。

注释:

①黄庭坚.黄庭坚全集[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

②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5.下略.

③汉语大词典[M].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

④杜牧集系年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⑤黄生.杜诗说[M].合肥:黄山书社,1994.

猜你喜欢

夔州反语用词
杜甫咏诸葛亮诗略论
浅谈杜甫《孤雁》之“孤”
杜甫夔州诗中所反映出的生活悲剧
我就爱“反”着来
唐五代时期夔州军事初探
相似的内容,灵动的表达
追问文本,捕捉文字背后的声音
文学作品中的“反语”现象解析
儿童反语语用功能知觉浅述
I Want to Be a Teac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