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碗面一种人生,成阳面食不可辜负

2019-11-19

餐饮世界 2019年7期
关键词:臊子汤面面食

成阳所处地关中平原,沃野千里,自古以来农业十分发达。最早在《诗经》中,周朝人就对发祥地周原一带的土地发出由衷的赞美:“周原朊朊,堇茶如饴”——肥美的土地,长出的苦菜味道也像糖一样;“荏菽旆旆,禾役穗穗,麻麦幪瓜瓞唪唪”。中国的农业之神后稷,就诞生在这里。战国时,关中被称之为“天府之国”,当年秦国修的那条郑国渠:“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肥,长我禾黍”。当时的农人已经能够“举锸为云,决渠为雨”。《汉书》说关中“沃野千里,四塞之固”。关中人在这片土地上耕耘了几千年,以种植小麦为主,很自然,关中人吃饭以面食为主。前不久,以“丝路成阳-世界面都”为主题的“丝路成阳.2019成阳面食博览会”在成阳举办,成阳各区县展示的面食,让人眼花缭乱。这些面食包括:句邑县的手工搓搓、旬邑饸饹、荞麦面,彬州的御面、教场门饸饹、荞麦凉粉;乾县的乾县酸汤面(一口香),鸡面、驴蹄子面、手工搓搓,彬州的御面、教场门饸饹、荞麦凉粉;礼泉的烙面、犁细面、彬豆面、四棱面;泾阳的拨刀面、蘑菇窝窝面;三原的疙瘩面、拔刀面、窝窝面;兴平的秦刀剁面、油泼面;武功的镇花面、饸饹面;淳化的荞麦饸饹;永寿的红汤涎水面、油汤面、臊子面;秦都区的臊子面、裤带面、汇通面、搅团;渭城区的裤带面等。

血条汤

长武县位于陕西西端,甘陕交界处,是古丝绸之路陕西段的最后一驿,是西兰路的入陕第一站,地理位置重要,自古兵家必争,取长治以武之意,故名长武。此地民风融关中的淳朴与塞外的豪放于一体。饮食亦朴拙豪放,大气浑成,最具特色的当属本地独特的“血条汤”。长武人红白喜事、生日满月、逢年过节、招待客人的头一顿上等饭便是血条汤。血条汤端上席,漂一层鲜红的油泼辣子,筷子一动,红红的血条,翠绿的芫荽,雪白的豆腐,葱花,金色的黄花,黑色的木耳,再加大肉臊子,色味俱全,引得人直流口水。血条汤的关键在血条上,它的制作方法是:把白面用鲜猪血或鲜鸡血拌匀,擀成细条,切短蒸熟,拌上清油晒干储存。做汤的时候,把干血条放入滚水锅里,煮泡5-10分钟,然后放进大油,加上调料佐菜,烧开即可。吃血条汤,一般要泡上白蒸馍,配上凉拌豆芽或粉丝等凉菜,这样馍香汤热,菜凉味鲜,准保叫人解馋满意。

面子鱼

面鱼子,因形象银鱼而名。它更象蝌蚪,是用荞麦面做的,灰白色,是一种极普通的冷食。因为它既有稠的,也有稀的,总带些汤水,放凉了吃,味道不象一般冷饮是甜的,而是又酸、又咸、又辣。每逢庙会,街旁总有几处卖面鱼子的食摊。摊子间,摆一张小桌,有三、五张小板凳,桌上放一筷笼,插满了木筷。在小桌的一旁,另置两个大盆,上面盖着盖儿,一盆装面鱼子,一盆装兑好黑醋、酱油、大蒜泥、辣椒酱、芝麻酱、香油、咸胡萝卜末、咸白菜末的“井水”。食用时用漏勺将面鱼子从盆中捞起,控一下水,装碗中,再用汤勺舀兑好味的“井水”就行了。面鱼子的做法很简单,将荞麦面用清水调稀,倒入漏勺,向正在滚着的沸水锅中漏,有时,可用右手执勺,左手拍打右手腕,将荞麦面糊漏入沸水中。待煮熟,用漏勺捞起,放入冷水中浸凉,再换“井水”泡上即成。

手工搓搓面

搓搓面就是在案板上全部采用人工和面、揉面,然后再醒面。待到面通风塑形后,再用手将面搓成小拇指粗细,长约30-50CM的面条,也叫棍棍面。因其成型过程采用人工手搓而成,故其名为手工搓搓面。

裤带面

陕西八大怪之一的“面条像裤带”,说的就是裤带面。真正的裤带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与硬币差不多,一根面条所用去的面粉通常可达1两,因而对于饭量小的人来说,4-5根面条足够一顿饭。面条光滑柔软有筋性,无论是浇臊子还是加油泼辣子,吃起来都是非常带劲。

煎汤面

煎汤面是彬州民间的传统名吃,柔穰绵长,口味鲜香,是逢年过节款待亲友的美味佳肴之一,素以“薄、筋、光、细、长、香、辣、煎、稀、汪”的特点而闻名遐迩。有道是“煎汤面,似针线,下到锅里莲花转,挑到筷子打秋千,放到碗里摆丝线,咬到嘴里嚼不烂,幸福日子万万年。”这不仅是人们对彬县煎汤面的赞誉,更是对美好生活的歌颂。

御面

彬州御面是陕西省咸阳市彬州著名的传统小吃。御面,又称玉面、淤面,是一种有别于凉皮的面粉特制食品,以其制作方法称为“淤面”,以其色亮如玉称为“玉面”,以其为宫中贡品而称为“御面”。彬州御面是取上乘精粉适量,拌匀揉成面团,将面团放于凉水盆中反复揉洗,直到洗净面筋为止。再将洗出的面水过箩沉淀。第二天滤掉在上面的清水,把粉浆用小火在锅内提炼成团,人工搓成小块、笼蒸一小时后出锅,用饴络床压制成粉条状,或用文火在锅里边搅边炼,炼成半熟为宜,再揉成细长条,置于笼内蒸熟。然后缓缓晾冷,用锋刃片切成极薄的片,佐以蒜泥、姜末、陈醋、精盐、香油,即可食用。御面筋光柔软,光滑爽口。

一口香酸湯面

乾县一口香酸汤面又称乾县挂面,采用上乘精粉加盐水和成面团,人工反复揉搓成长蛇状的大条,压在瓷缸内“回性”两晌,再将大条分成小条,挂在竹竿搭成的面架上拉丝。面条徐徐附落,渐渐由粗变“绸”,状若发丝,晾晒风干,落下大架放上案板切做八寸长短,用马莲草扎成小把。挂面手工做成,细、白、筋、光,面丝细匀,加上烹调时汤煎、油旺、醋酸,并以嫩韭菜、白菜心、鸡蛋饼切碎置汤中做“漂稍”,色、香、味俱佳。酒后食用,解酒开胃,引人食欲。食用酸汤挂面时,先将挂面在锅中煮熟,用笊篱捞出后放入凉开水中冰过,再用筷子捞成小撮,在甑笆上滤净水浇酸汤食用。调制酸汤十分讲究,开水中兑上陈醋,加上骨头汤或肉汤,再添上五香调料煎熬,汤沸后放入香油、大油,佐以切成碎片的鸡蛋饼、葱花、韭菜、白菜心、香菜等“漂稍”,将挂面挑入细花碗里,浇汤即可享用。乾县酸汤挂面讲究汪(油要多)、煎(汤要热)、稀(面要少),汤清亮溢香,百步可闻,入口油而不腻,下肚舒肠开胃,食后不仅醒目提神,又可舒脾健胃,是庆贺佳节和招待宾客的美味佳肴。

鸡面

鸡面又称“重燕”、“捶鸡片”,意即该食品贵重如燕窝。制作时先将活鸡扭头致命,开膛后迅即用手从脯下掏出鸡脯子,再快速把鸡脯子用刀背捶烂如泥,然后用豌豆或扁豆磨成的粉面作面脯,用擀面杖反复边转边擀成圆形饼,待达到薄如纸后,经米汤锅漂后捞出,放于笼中用火蒸,约二、三十分钟后取出,用刀切成面条状,用小碗盛入己调好的高汤中,即可食之。其特点光滑柔筋,醇香可口。

驴蹄子面

乾县驴蹄子面,简称驴蹄子,是流行在乾县及其周围的一种传统特色面食。驴蹄子面的做法是,先将面粉和好,用盐水和面,劲道十足,面团稍微偏硬,将醒好的面团擀成一寸多宽一尺多长半公分厚的面片。汤锅烧滚,切面墩子架于锅上,面片四五张一摞码于墩上,手起刀落,切成半公分宽的面条,切一刀往汤锅里拨一下。又宽又厚的驴蹄子面不仅吃的是一种面食,也更代表陕西人的朴实、厚道、豪爽、大气!

烙面

在陕西咸阳地区礼泉县建陵镇,有一道特色美食烙面。民间流传烙面的历史追溯到商末周初,其以储存期长、携带方便而被周武王选为伐纣之军粮,数十万周军背负烙面突进河南商丘的殷商亳都,沿途吊汤吃烙面,打败了暴虐的纣王,烙面后来在民间流传下来了,现在是礼泉特色美食。烙面的制作工艺比较讲究,当地人称之为“摊烙面”,先将面粉倒入瓦盆,一边加水,一面揉面,反复抓洗,淅出面筋,形成无结块的面糊,放置约一昼夜时间“醒面”。等面糊更加均匀后,迅速用一片小木板均匀地摊在自家的烙面锅里,状似煎饼,筋光平滑。煎饼要柔软度适中,晾10分钟折叠成10厘米宽的长条,一条一条摆放好后用重物压12小时后切成2-3毫米宽的面条,这就是烙面。

犁细面

犁细面是将擀好的一大张面对折两下,然后用刀将面一刀一刀犁开(不是切)。犁出的面又细又长,配上指甲盖大小的蔬菜丁臊子,有红有绿又有白,煞是好看,最后再放入提前炒好的小肉丁。臊子味道是香辣咸香,汤头融入了十几种调料,味道非常浓郁。

蘑菇窝窝面

蘑菇窝窝面始于清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成品面形浑圆,漂浮碗内,汤清味鲜,红绿相映。用鸡蛋和面(比例为1个鸡蛋1两面),面和好后,以案上擀平(约2至3分厚),切成筷子粗细的条,再切成方丁。将切好的面丁在干面中拌匀,用筷子的圆头将面丁一个个都戳成圆窝形。汤锅从旺火上,加清水烧开,将窝窝面下锅煮熟,捞出置汤盘中,将肉末在油锅中煽炒后,放入汤盆中,加入鸡汤和葱、姜末、盐、调料适量,然后加入窝窝面,上笼蒸透取出。蘑菇3钱(每碗量),单锅加入水1市斤,蒸约30分钟,捞出,凉水洗净,切成片,旺火加热,放入主、辅料,加入蘑菇汤或鸡汤,盛入碗,再撒上核桃仁、蛋饼丝、蒜苗或葱丝,最后滴香油即成。

疙瘩面

疙瘩面,又称“猴儿上竿”,是三原县的著名风味食品。听到“疙瘩”这个名词,可能很多人会想到疙瘩汤之类的,这就错了。“疙瘩面”类似于女孩子盘的头发,陕西方言中形容一团东西缠绕在一起就叫“一疙瘩”。三原疙瘩面是因为煮熟的面条细如龙须,丝丝缕缕拥簇成团,形似锦龙盘绕,宛如花蕾,于是便由此而得名。这种面独特之处在于刀工。面条细如龙须,盛入碗内,面丝缕缕簇拥成团,宛如花蕾含苞待放,形似锦龙盘绕,因形而取名“疙瘩面”。疙瘩面是刀工切出来的,刀工细腻而匀长,面质柔软而筋丝,臊子鲜嫩而醇香,既可干吃,又可汤吃。汤吃时,浇上精制的酸而不烈的臊子汤,用筷子挑起,既可看到面丝修长,根根到头,棱棱相见,肉粒均匀地紧贴于面上,而碗内不剩断条和肉末。形既诱人,味更馋人。每当人们遇到暑热天气,香气四溢的疙瘩面,准会使你食欲大增,垂涎欲滴,为清香爽口、生津止渴、提神开胃的上乘佳品。由于面条盘成疙瘩,显示着与其他面条不同的考究状,流传不衰,常被三原人用来招待贵宾。

油泼面

油泼面是陕西传统的特色面食之一,起源于明代,并以咸阳油泼面最为著名,有鲜香味、酸辣味、香辣味。

油泼面是将手工制作的面条在开水中煮熟后捞在碗里,将葱花碎、花椒粉、盐等配料和厚厚一层的辣椒面一起平铺在面上,用烧得滚烫的菜油浇在调料上,顿时热油沸腾,将花椒面、辣椒面烫熟而满碗红光,随后调入适量酱油、香醋即可。也可另外加入腊汁肉、西红柿鸡蛋等搭配食用。

秦刀剁面

剁面刀是特制的,与普通菜刀不同。此刀约2尺长,寸宽,菜刀般厚薄,刀刃向下,刀背两端安装着两个木刀把。剁面时,先将和好的荞麦面揉成一个圆团,放在面案中间稍靠后,然后用擀杖将面团的一部分擀开,擀的面条稍厚一点。接着两手握刀,开始由前向后剁,一根根面条很整齐地排列在面案上。每剁一次,算作一刀面,再煮进锅里。一刀面能捞3-4大碗,一人剁可供3-4个人吃。配上臊子,吃起来鲜润滑爽,面香可口。

武功镇旗花面

旗花面也有叫奇花面,陕西省武功地区传统面食。因它所用的鸡蛋花、葱花片等都切成像小旗子一样的平行四边行或三角形,故而得名“旗花面”。它是一种当地群众非常喜欢的面食,也叫一口香或起花面,一般用来招待贵客的;也是逢年过节,武功及周边地区人们必做的一种面食。

荞麦饸饹面

饴铬面是一种中国北方晋冀鲁豫陕五省的传统特色面食之一,制作者用饸饹床子(做饴铬面的工具,有漏孔。)把和好的荞麦面、高粱面(现多用小麦面)放在饴铬床子里,并坐在杠杆上直接把面挤轧成长条(面条状)放在锅里煮着吃。

红汤涎水面

涎水面通俗讲叫口水面。涎水面是咸阳北部永寿、彬县、淳化等地的传统面食,在关中一带也很普遍,只是因地域差别,做汤汁子时用料稍有差别而己,吃法完全一样,“只吃面,不喝汤”。制作涎水面需选好西红柿、土豆、黄花菜、韭菜、花椒、辣椒油及所需调料。土豆洗净切丁,黄花菜洗净切段,豆腐油炸后切条,把鸡蛋烙成薄饼子,切成菱形小块备用。将花椒、切好的姜、葱一起爆炒,放入土豆丁、西红柿翻炒出味,加入豆腐条、黄花菜,再放适量辣椒油,倒入肉汤烧开,把备好的鸡蛋饼、韭菜撒在上面,最后适量加盐,用味精、鸡精提鲜,汤汁就算做好了。一定要用原汁肉汤(即高汤),有了它汁子才能调出香味,但主要还是要醋和辣味出头;再就是不用大蒜,用了串味。面条是在另一个锅里单独煮好,捞出晾凉,分成若干小份,开席时将每份面放入碗中,浇上鍋里备好的汁子,涎水面就做成了。这种汤面讲究面要细、汤要煎,调的味要入口。一大锅加好佐料的煎汤,热气腾腾。待客时,客人吃面时只准捞面不许喝汤,吃完面后还要把碗里的剩汤倒回大锅烧煎,待其他客人再吃时继续添用。

油汤面

油汤面是陕西永寿特色面食,面薄筋光、汤鲜味美、油而不腻。油汤面制作方法是用纯菜油炒五花肉,加适量姜末、大料、盐、醋制成臊子;用菜油炒金针、木耳、蒜苗,加调料制成底料;将盐、醋、生姜、鸡精、大油放入水中烧开,先下底料,后下葱花、蛋饼,制成汤;用精粉和面,然后擀薄切细,煮熟后用温开水过一下,然后挑一筷头在碗内浇汤而食。

臊子面

臊子面是陕西的风味小吃,品种多达数十种,以面的薄、筋、光,汤的煎、稀、汪,味道的酸、辣、香为特色,吃口柔韧滑爽,其中以岐山臊子面最负盛誉。臊子面的特点是面条细长,厚薄均匀,臊子鲜香,面汤油光红润,味鲜香浑厚而不腻。而岐山臊子面乡土风味尤为浓厚,以酸辣著称。臊子面要求宽汤,即汤多面少,并突出酸辣味。所谓煎、汪即面条要热得烫嘴、油要多,才能体现此面的特色。岐山面是一种高碳水化合物、高饱和脂肪酸的地方特色面食。臊子面对关中地区人们的生活影响很大,无论喜事丧事、逢年过节、老人过寿还是小孩满月或是家里来了亲朋都离不开臊子面,而且一般招待两顿,所谓早饭和午飨,而早饭臊子面即为主食。

猜你喜欢

臊子汤面面食
臊子面
最爱西安臊子面
Do You Know?
岐山臊子面,酸辣味美馋死人
把“愤怒小鸟”做进早餐里
异国的清汤面
智端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