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学本课堂” 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2019-11-19郭建芬
郭建芬
2016 年9 月13 日,教育部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指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六大素养,学会学习和实践创新分列其中。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韩立福博士认为,学本课堂是“学习者在自主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共同学习知识、发展能力、丰富情感的地方”,他强调,教师和学生为同一个主体,学生不再是唯一主体,师生是统一主体。我们认为,小学数学教学应该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获得自主发展。核心素养与学本课堂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符合我国未来学习型社会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来谈谈实施“学本课堂”的实践路径。
1.方法先行——课前“试”学。
课前试学是求知过程的开端,是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预先了解一个新的认识对象的主动求知过程。笔者经过实践和探索,总结出了“一看、二想、三查、四问、五验”的“五环试学法”。一看,是指结合文本或微课初步了解所学内容。二想,是指引导学生在“试学”中想一想学习新知识时要运用哪些旧知识,做到有效勾连和铺垫。三查,是指借助工具书、网络等解决部分疑点。四问,是指在试学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和质疑问难。五验,是指选择性地做一些基本练习,初步检验学习效果。在“五环试学法”的基础上,笔者还根据不同课型、不同年段、不同学生的认知现状,融共性与个性为一体,配套设计了“试学单”,供学生课前预习。苏教版四下《乘法分配律》一课的“试学单”如下表1 所示。
表1 《乘法分配律》试学单
通过“五环试学法”引导不同学段的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一般情况下,低年级以观看短小的微课为主,以翻阅书本为辅;中、高年级强调预习文本、观看视频和试学单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全方位参与试学,尝试自主阅读、自主观看、自主释疑和提问,了解学习内容,扫除部分学习障碍,让学生带着目的和问题去上课,为课堂迁移、深度探学奠定基础。
2.问题引领——课中“探”学。
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在教学中,我们应坚持问题引领学习,重视提出真问题,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数学理解以及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主张通过设计“探学单”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探究的乐趣。苏教版六下《圆柱和圆锥的整理与练习》一课的“探学单”设计如下:
《圆柱和圆锥整理与练习》探学单
仔细观察这根木头,结合圆柱和圆锥的知识展开想象,看看你能提出哪些实际问题。(至少提出1 个问题)
问题:____________
解决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引领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多角度、全方位地提出问题,并开展探究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由易到难,层层深入,提出了一系列独具匠心的问题,巧妙巩固了圆柱表面积、圆柱和圆锥体积以及圆柱和圆锥的关系等认识,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在此过程中,学生相互补充、深度质疑,经历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再次生发新问题的过程,问题意识、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3.深度加工——课后“研”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强调要关注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感悟的过程。课后习题是巩固知识和再认识的一种实践活动。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有效开发和整合习题,充分挖掘习题的价值,让习题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我们组织教师将平时学生作业中出现的典型错题和容易混淆的题目整理成册,汇编成了各年级错题集,并引导学生析错、纠错、化错。同时,让中、高年级学生自主整理错题,并改编、创编题目,形成了一份份充满个性的“研学单”(其形式如表2所示),每节课留出5 分钟以上的时间,引导学生分享交流、查漏补缺,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和学习能力。
表2 研学单
4.阅读实践——课余“创”学。
数学阅读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社会、人生和世界。我们注重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数学文化,体会数学的价值,并引发他们产生新问题,进而开展调查、研究等,进行创造性学习。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系统地获取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究,创造性地获取和掌握知识,真正学会学习,实现自主发展,提升数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