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有效理答成就精彩数学课堂
2019-11-19王文英
王文英
教学离不开提问,有提问就需要教师在学生反馈后及时反应和处理,即理答。理答是实现课堂对话的重要途径,是引起、保持或促进学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有效的理答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还可以让教师在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前提下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理答呢?
1.引导。
理答应该起到引导的作用。在理答时,教师要掌好舵,一旦发现学生的应答偏离“航线”,就要及时引导,帮助他们重回正确的“航道”。如教学苏教版二上“表内乘法(一)”,教师出示教材主题图(如图1)后这样引导学生:
(图1)
师:草地上来了哪些小动物?它们开心地围在一起,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特点?
生1:草地上来了鸡和兔子。
生2:兔子来了6 只,鸡来了12 只。它们有的在找食吃,有的在玩耍……
显然,学生没有领会教师提问的真正含义。这时,教师就要通过理答帮助学生将偏离“航向”的思维纠回。
师(在图上圈画):是啊,小动物们可开心了,你们看,围在一起的小兔子有什么特点?
生:它们都是两只两只围在一起的。
师:是啊,那鸡呢?
生:它们都是三只三只围在一起的。
2.提炼。
在课堂对话过程中,常常出现学生虽然能明白意思,但无法用准确语言表达的情况。这时,就需要教师通过理答帮助学生提炼。如教学苏教版三上《整十数、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一课,学习例题“60÷3”“600÷3”之后,教师让学生整理并比较,看看这两个算式计算时有什么共同点:
生1:都是除法。
生2:都是除以3。
生3:一个是60 除以3,一个是600 除以3,都跟6 有关。
师:对啊,都跟6 有关,所以这两个除法算式算的时候都可以想哪个算式?
生4:都可以想6÷3。
师:是的,都可以通过6÷3 这个算式算出结果,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生5:60÷3 指的是6 个十除以3 得2 个十,而600÷3 指的是6 个百除以3 得2 个百。
教师通过两次理答,巧妙地引导学生提炼出了“整十数、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的算理和算法。
3.生长。
教师的理答既要解决当下的问题和矛盾,又要引导学生为未来的学习作必要的铺垫。如平行四边形的高是“平行四边形的认识”的教学内容之一,教师教学时往往会将它作为一个名称告诉学生。但其实它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与底的长短一起决定了平行四边形的大小,是建立平行四边形空间观念的重要元素。教学时,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知道高是什么,也要为将来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埋下伏笔。为此,一位教师进行了如下教学:
拉动活动四边形,让学生观察: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1:木条的长度没变,但形状变了。
生2:拉成平行四边形之后变小了。
生3:从长方形到平行四边形好像变矮了。
师:你所指的变矮是什么意思?
学生指出变矮就是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变短了。根据学生的回答顺势引出高。
师:刚才,同学们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高的变化引起了平行四边形大小的变化,大家再来看一看,高长了,就——?高短了,就——?
师:看来高的作用很大,它有可能影响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大小。
从上述教学片段中不难发现,通过教师的理答,学生不仅发现了高,还对高的作用有了更直观的体验。
4.串联。
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在《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一书中指出,在教学中,教师的中心工作是倾听、串联和反刍。他认为,串联是教学的核心,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教材同儿童串联起来,把一个儿童同其他儿童串联起来,把一种知识同别种知识串联起来,把昨天学到的知识同今日学习的知识串联起来,把今天学习的知识同将来的知识联系起来……理答是实现串联的重要途径。如教学《整百数、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一课之后:
师:今天学习整百数、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在口算时我们可以怎么算?
生:当作我们之前学习的除法算式……
师:也就是从一个算式联想到与其相关的其他算式。其实,在乘法、加法、减法中也有类似的情况。想一想,能举几个例子说明吗?
生1:6×2=12,60×2=120,600×2=1200;3+4=7,30+40=70,300+400=700……
师:把今天学习的知识和以前学习的知识连通起来,用一道题就能解决其他许多相关问题,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数学学习就变得简单了。
如果说问题的设计决定了一节课的有效程度,那么理答则决定了一节课的精彩程度。在设计教学时,教师不可能完全预测学生的反馈,由此,课堂理答就显得更有挑战性,更值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