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故宫博物院藏吴熙载临仿书综述

2019-11-19王建涛

中华书画家 2019年12期
关键词:吴氏扇面篆书

□ 王建涛

故宫博物院藏有吴熙载临仿书法作品11件(详见下表),各种书体均有涉及,形式上涵盖卷、轴、扇、屏等。临仿对象多为宋以前的名家,包括“二王”、南朝梁王筠、萧子云,唐代颜真卿、褚遂良、虞世南、欧阳询、柳公权、孙过庭,清代邓石如等,以及汉、魏碑刻。宋四家、元、明及清早期的名家均未在其临仿范畴之内,从中可以看出其“直追高古”的书学之路。

“临仿”是任何一个书家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阶段,吴熙载的书学之路亦如此。他初学欧阳询,后又研习魏碑。师从包世臣,故受其笔法影响极深。吴熙载诸体皆擅,而以篆隶功力尤深,楷书次之,行草又次之,篆隶受邓石如影响最大。

故宫博物院藏吴熙载临仿书一览表

一、行书、草书、楷书临仿

在故宫博物院藏吴熙载的临仿作品中,以扇面居多,这或许与当时文人流行使用成扇有关。《吴熙载行书诗扇面》为节临王羲之《兰亭序》,内容从“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款曰:“云升二兄雅正,让之,吴熙载。”钤:“让”“之”连珠印。《吴熙载行书临帖扇面》为临王献之《卫军帖》和《阮新妇帖》的后半段。款曰:“子晋仁四兄嘱临大令两帖,弟熙载。”钤:“让之”朱文印。

《吴熙载行书论坐位帖扇面》和《吴熙载行书临争坐位帖扇面》均为节临颜真卿的《争座位帖》,二扇的差异仅在于节临内容不同。《吴熙载行书论坐位帖扇面》内容从“军容之为人”至“故得彝伦叙而天下和平也”,下款题为“颜平原与郭定襄论坐位帖。鹤济大公祖大人钧政。治晚吴让之”。《吴熙载行书临争坐位帖扇面》临仿内容与上一扇有区别,文从“书曰:尔唯弗矜,天下莫与汝争能”至“行百里者半九十里,言晚节末路之难也”,下款曰:“颜平原坐位帖。湘波大兄先生嘱临,让之,吴熙载。”此处将原帖中“尔唯弗矜,天下莫与汝争功;尔唯不伐,天下莫与汝争能”颠倒为“尔唯弗矜,天下莫与汝争能;尔唯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在两幅作品结尾的落款处均将“座”写为“坐”字。

《争座位帖》是颜真卿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十一月致定襄王郭英义的书信稿本,内容是争论文武百官在朝廷宴会中的座次问题。此稿信笔疾书,苍劲古雅,为后世所珍。包世臣、何绍基等人曾临此帖,包氏认为此帖极难临仿:

乃由真入行,先以前法习褚《兰亭》肥本,笔能随指环转,乃入《阁帖》。唯《争座位》至易滑手,一入方便门,难为出路。要之,每习一帖,必使笔法章法透入肝膈,每换后帖,又必使心中如无前帖。积力既久,习过诸家之形质性情无不奔会腕下,虽曰与古为徒,实则自怀杼轴矣。①

上述四扇,落款处均为“让之”,吴熙载大约在道光二十九年(1849)改字“让之”②,据此,此扇应为其50岁之后所书。

《吴熙载草书临王羲之帖扇面》为仿书王羲之《大热帖》《中郎女帖》《龙保帖》三帖,其中《龙保帖》为节临。款曰:“松云大兄嘱,廷飏。”钤:“熙载”印。《吴熙载草书节临书谱四条屏》为其临摹孙过庭《书谱》的节本。此幅临品,将手卷改为条屏形式,字体放大。

《吴熙载临各家书卷》内容为临《淳化阁帖》卷四《历代名臣书法帖》。全卷收录六位书家的作品,依次为王筠《至节贴》《孝经帖》、萧子云《国氏帖》、褚遂良《潭府帖》、虞世南《大运帖》《贤兄帖》、欧阳询《兰惹帖》《静思帖》、柳公权《荣示帖》《十六日帖》,其中《国氏帖》《潭府帖》为节临。此卷中存在漏临、错临现象。《贤兄帖》将“贤兄处见临乐毅论,便是青过于蓝,欣抃无已,数愿学耳”写作“数愿存之”。《孝经帖》,将“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一句,漏掉了“诗”字。本卷下款记述了临帖的缘由,记曰:

同治元年秋九月,与子敬等兄同客海陵,朝夕相亲。子翁极工书,出佳楮,嘱临阁帖。迟至岁杪,乃不得已勉为之,不值法家一笑也。十二月廿一日,弟让之。钤:“吴氏让之”“晚学生”。

此卷为吴氏为同客居海陵的“子敬”所书,作于同治元年(1862)十二月廿一日。吴熙载时年64岁。受书人子敬,据笔者考证应为闵宗肃,扬州名士洪桐生的外甥。

《吴熙载楷书临始平公造像记轴》为其临习楷书之作。《始平公造像记》全称为《比丘慧成为亡父洛州刺史始平公造像题记》,刻石位于河南洛阳龙门石窟。魏孝文帝(元宏)太和二十二年(498)九月十四日造讫。阳文楷书十行,行二十字,有方界格。题额亦楷书阳文凸起“始平公像一区”二行六字,亦有方界格,为北魏石刻中所罕见,乾隆年间被发现。龙门二十品中唯一的阳刻作品。它一反南朝靡弱的书风,开创北碑方笔的风格。此碑亦对赵之谦的篆刻影响极深,阳文边款极具此碑风格。

[清]吴熙载 行书诗扇面 纸本 故宫博物院藏

[清]吴熙载 行书临帖扇面 纸本 故宫博物院藏

[清]吴熙载 行书《论坐位帖》扇面 纸本 故宫博物院藏

历来书家对于所临范本十分重视,上述吴熙载所临仿作品的范本尚未发现其有准确的记载,但是从现有的文献资料分析,也能推测一些端倪。包世臣在《艺舟双楫·小倦游阁记》一文中记载:

嘉庆丙寅,予寓扬州观巷天顺园之后楼,得溧阳史氏所藏北宋枣版阁帖十卷,条别其真伪,以襄阳所刊定本校之,不符者右军、大令各一帖,而襄阳之说为精。襄阳在维扬倦游阁成此书,予故自署其所居曰小倦游阁。③

[清]吴熙载 行书临《争坐位帖》扇面 纸本 故宫博物院藏

“丙寅”指嘉庆十一年(1806),包世臣得到溧阳史氏所藏北宋枣版《阁帖》十卷。道光十三年(1833)七月,吴熙载和朱震伯完成包世臣《小倦游阁法帖》中《十七帖》和《十七帖疏证》的勾摹上版④。据此推测,故宫博物院所藏吴熙载的《临各家书卷》和多个扇面的临摹版本可能以包世臣所藏的《阁帖》为范本。

吴熙载从理论到实践均受其老师包世臣的影响。《清史稿》称“熙载为诸生,博学多能,从包氏学书”,“熙载恪守师法,世臣真行藁草无不工,嗜篆分而未致力,熙载篆分功力尤深。”⑤吴熙载是包世臣最得意的门生,从青年时期便师从师包世臣。包世臣不善篆隶,但他对自己的行草书颇为自信,包氏对笔法的理解影响着吴熙载。其书学思想主要体现在《艺舟双楫》一书中。《艺舟双揖》所载两篇书学理论均与吴熙载有关。道光十一年(1831),包世臣撰成《答熙载九问》,文中谈到关于“真书”“草法”“气满”“章法”“小字”“大字”“势”“方圆”“笔法”诸问题⑥。道光十三年(1833)夏,包世臣撰《与吴熙载书》,回答熙载“裹笔不裹笔殊异”,称赞吴氏之问为“近人可为言此者稀矣”,并做出详细的答复。文末称赞吴氏“足下资性卓绝,而自力不倦,自能悟入单微,故以相授”⑦。在信末,包氏又希望吴熙载“有暇望过我面悉”。从上述文献中可以看出,吴熙载学书非常勤奋,经常向包氏请教。包氏也乐于将自己的经验和吴氏分享、交流。

在师从包世臣学书时,吴熙载对老师十分尊敬,自署斋名为“师慎轩”。包世臣对吴熙载的书法也是赞誉有加。在道光十九年(1839)应吴氏邀请,为其父吴明煌所作的《清故处士吴君星宇墓表》中称赞吴氏“博学多能,书法尤卓越”⑧,道光二十九年(1849)在《砚史序》中赞吴熙载“篆刻为近世冠”,“子若、熙载皆尝从予问笔法,熙载所得为深高”⑨。吴熙载学书谨遵师法,甚至做到了以假乱真。《艺舟双楫》曰:

《述书》《笔谭》稿出,录副者多:江都梅植之蕴生、仪征吴廷飏熙载、甘泉杨亮季子、高凉黄洵修存、余姚毛长龄仰苏、旌德姚配中仲虞、松桃杨承注挹之,皆得其法,所作时与余相乱。⑩

包世臣的书学思想不仅对吴氏的行草书、楷书有影响,对其篆刻思想也影响颇深。在《吴让之自评印稿》中有吴熙载手题两则:

印亦当分五等,别为九品。神品一等,妙品、能品、逸品、佳品,俱分上下,然近作自订之,以质同好焉。

天成者神品,横直相安者妙矣,思力交至者能事也,不谬者为逸,有门境可循者佳耳。五者并列,优劣易分。若意无新奇,奇不中度,狂怪妄作,皆难列等。苦心孤诣,愿索解人,草草习之,未堪语比。

[清]吴熙载 临各家书卷 纸本 故宫博物院藏

吴熙载关于印章的“五等”分法即来源于包世臣对书法的品评。包世臣对吴熙载书学影响之深此亦可知。

二、篆书、隶书临仿

作为碑学的倡导者之一,吴熙载曾临摹过多种汉魏碑刻,如《乙瑛碑》《天发神谶碑》《曹全碑》《东方朔画赞》等。其隶书结体中心紧敛而肢体舒展,喜欢将波磔收笔夸张。楷书苍厚郁茂,俊逸爽劲,并掺有北碑意韵。

故宫博物院藏《吴熙载隶书夏承碑屏》,共七行,行八字,内容为节临《夏承碑》碑文:

是故,宠禄传于历世,策熏著于王室,君钟其美,受性渊懿,含和履仁,治诗尚书,兼览群艺,靡不寻畅,州郡更请,屈己匡君,为主簿、督邮、五官掾、功曹。

款曰:“载之先生属临汉夏承碑覆本。乙丑冬仲,真州吴让之。”钤“吴熙载印”“让之”。“乙丑”为清同治四年(1865)。此幅作品用笔较为宽厚,行笔圆而滞拙,具有浑朴沉劲之势。时间比《吴熙载临各家书卷》晚三年。

故宫博物院藏《吴熙载篆书弟子职八条屏》和《吴熙载篆书临完白山人书轴》,均为其仿邓石如的篆书作品。《吴熙载篆书弟子职八条屏》每屏六行,行十四字。此篇“邓派”韵味十足,为临仿邓石如的《篆书弟子职》,结体严整,屈曲盘回,用笔老道,意态清新淡雅,显示出其自有的特点。虽未有明确的年款,但根据书风应为成熟时期的作品。第八帧落款处题:“石卿仁三兄服膺斯语属仿之”。“石卿仁三兄”经考证为河南商城名士杨铎。

[清]吴熙载 草书临王羲之帖扇面 纸本 故宫博物院藏

《吴熙载篆书临完白山人书轴》款署“仲祥二兄属临完白山人,弟让之”,钤“吴氏让之”“晚学生”印。此轴用笔自然,字体与常见篆书稍有差异,基本上为方形,结体严整,用笔洒脱,虽是临仿邓石如的作品,但用笔已是吴熙载自己的笔法,其笔画的收笔处十分明显。与《吴熙载篆书弟子职八条屏》相比,风格就有了较大的差异。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邓氏的基础上,吴熙载有了自己新的理念,并不是简单的模仿。

《吴熙载篆书弟子职八条屏》是吴熙载仿《邓石如篆书弟子职》的作品。目前得知邓氏《弟子职》作于嘉庆十年(1805),其去世前不久完成的。从《邓石如书法篆刻全集》收录的《邓石如篆书弟子职》结尾处吴熙载的题跋,可知一些端倪:

曩闻安吴师云,完白山人曾经以宣纸写弟子职一通,生平杰作,纸质三重。山人笔力透纸背,揭开次层墨迹毫发不缺。一付江阴暨阳书院,一藏某氏。让之曾转借得临而力不能得。今归两罍轩主人之嗣君,苓芗世兄肆力此业甚深,过庭请刻,以公同志,诚盛举也。拓本寄示欣忭题之。同治六年三月几望,仪征后学吴让之谨记。

从这段题跋中我们可以看到,邓石如功力深厚力透纸背,一次写就两幅作品,一幅由暨阳书院收藏,另一幅由某氏收藏;两罍轩主人吴云之子苓芗尊其父教诲,将某氏的收藏刻帖专门寄示请吴熙载题跋,吴氏欣忭题之,时间为同治六年(1867)三月十四日。跋中言到曾“借临”邓氏《弟子职》,据此推断,吴熙载临摹弟子职的范本可以确定为邓氏的《篆书弟子职》,吴氏临写的时间早于同治六年。

作为邓氏的再传弟子,邓石如在篆、隶方面对吴熙载影响极深。故吴熙载篆隶方面的临仿一直围绕邓石如进行。邓石如(1743-1805),清代碑学巨擘,在篆书、篆刻方面成就颇大,有“邓派”之称。邓石如篆书初学李斯、李阳冰,后以隶笔入篆,参以秦汉瓦当,字体微方,突破了千年来玉筯篆的束缚,创造性地用长锋羊毫写篆,对篆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形成了我国篆书史上新的高峰。邓氏篆书“稍参隶意,以隶笔入篆,用长锋提按起伏,逆起驻收,内敛含蓄。逆入平出,转折之处或提转或顿折,外圆内方,用笔顿折见方劲,字形方圆兼备。将篆、隶融合浑然一体。晚年的篆书,线条圆涩厚重,雄浑苍茫。《吴让之印稿·自序》中言到:

让之弱龄好弄,喜刻印章,十五岁乃见汉人作,悉心橅仿十年。凡拟近代名工,亦务求肖乃已。又五年,始见完自山人作,尽弃其学而学之。

从这段自述可见,吴氏约在30岁的时候开始学习邓石如的篆书。邓氏对吴熙载的影响是通过他的入室弟子包世臣来完成的。吴氏当时可以看到邓氏的诸多作品,结合自己的篆书功底,吸取汉代碑额的结字特点,用笔逆锋切入,平铺行笔,中间收腰,收笔处出锋提笔、按入收笔,加重笔力,使线条更加沉稳厚重。

吴熙载在篆书方面的成就受吴昌硕称道:“下笔谨严,风韵之古隽者不可度,盖有守而不泥其迹,能自放而不逾其矩。”与此相反的是,康有为认为:“程蘅衫、吴让之为邓之嫡传,然无完白笔力,又无完白新理。真若孟子门人,无任道统者矣。”笔者认为,吴熙载在《跋邓石如篆书弟子职》一文中,曾自谦“力不能得”,在笔力上达不到邓石如的功力,或许这是事实,且他只写小篆,但在篆书的用笔和结构上,吴氏均有所发展,并未墨守成规。

[清]吴熙载 隶书《夏承碑》屏 纸本 故宫博物院藏

三、小结

故宫博物院藏吴熙载临仿书作品多为其为友人所作,呈现出以下特点:

其一,作为包世臣入室弟子,其行书、草书、楷书多受包世臣书学理论的影响,以“二王”为宗,临仿的对象均为“二王”及其传派。

南唐后主李煜曾对王羲之之后的书家有过这样的评价:

善法书者各得右军之一体,若虞世南得其美韵而失其俊迈,欧阳询得其力而失其温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其变化,薛稷得其清而失于拘窘,颜真卿得其筋而失于麤鲁,柳公权得其骨而失于生犷,徐浩得其肉而失于俗,李邕得其气而失于体格,张旭得其法而失于狂,献之俱得之而失于惊急无蕴藉态度。

后世各时代书家均以“二王”为宗,只是在此基础上又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但万变不离其宗。故吴氏临仿这些书家的作品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他的行草书临仿更多加入了北碑的元素,作品中漏字、错字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与原帖相比无论在风格还是笔法上均存有差异。在吴氏的临仿作品中,晋人那种动静适中、从容不迫的气度、风雅之味还是有所欠缺的。

其二,吴熙载行书、草书的临仿,包氏风格非常浓郁,临仿作品与原帖相似度不高。究其原因或与其“恪守师法,未敢越雷池半步”有关。马宗霍在《书林藻鉴》一书中曰:“行楷束缚于安吴之法,偃锋裹墨,寝状可憎。”但这正说明包世臣对吴熙载影响至深。

一个书家在其临习法帖时,不管其临摹的作品属于哪个时代、哪个名家,都或多或少受到当时所处时代和其老师书风的影响,吴熙载也不例外。他的行书、草书临仿作品无论在线条还是笔法等方面与包世臣非常相似,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不分真假,与其说临仿“二王”,不如说是带着包世臣的风格临仿。

其三,作为“邓派”再传弟子,其篆书、隶书受邓氏影响,特别是篆书在邓派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但他在隶书方面的成就远未达到其篆书和篆刻的高度。吴氏继承邓氏书风,将篆书用笔的灵动性和艺术性又有所发展。字法纯熟,结体工稳,运笔爽畅,师古而不泥古。他继承了邓石如转折处多外方内圆的特色,在融合了邓石如圆滑温润风格的基础上,字形变得更加修长,形成自己方中带圆、圆中有方的吴氏独特风格,是“邓派”书家中弘扬邓石如篆书的卓越者。

其四,吴熙载法书的临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是仅在其初学阶段。从上述作品落款可知,多为其中年以后所书,其中《吴熙载临各家书卷》《吴熙载隶书夏承碑屏》分别为同治元年(1862)和同治四年(1865)所作,这两件作品已是其晚年所作。可见吴熙载将临仿书作为终生的课业。

吴熙载备受后人赞誉的多是他的篆书和篆刻,其行书、草书多被后人忽略,评价亦不高,认为其默守陈规,没有脱离包世臣的影响。这既有其自身的原因,也与当时“尊碑抑帖”的环境有关。辩证地来看,吴熙载并没有因为碑学大盛而排斥帖学。一方面,他在篆、隶方面,沿着碑学之路继续前行;另一方面,他的行书、草书、楷书则坚持了帖学之道,并将碑学的用笔融入到帖学之中,在晚清书坛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清]吴熙载 篆书《弟子职》(八条屏之一)纸本 故宫博物院藏

[清]吴熙载 临完白山人书轴 纸本 故宫博物院藏

注释:

①[清]包世臣撰《包世臣全集——中衢一勺·艺舟双楫》,李星点校,黄山书社,1997年,第403页。

②关于吴熙载改字“让之”之说,参见1849年6月作《隶书桐阴湍雨七言联》,款云:“道光二十九年夏六月集同人梅花书院。循庵老人句,仪征吴让之书。”见竹斋《吴让之年表简编》,《中华书画家》2018年第7期,第10页。

③[清]包世臣撰《包世臣全集——中衢一勺·艺舟双楫》,第301页。

④金丹著《包世臣书学批评》,荣宝斋出版社,2007年,第207页。

⑤《清史稿·列传·艺术二》第4册,中华书局,1998年,第3555页。

⑥[清]包世臣撰《包世臣全集——中衢一勺·艺舟双楫》,第395-400页。

⑦[清]包世臣撰《包世臣全集——中衢一勺·艺舟双楫》,第417-419页。

⑧[清]包世臣撰《包世臣全集——中衢一勺·艺舟双楫》,第537页。

⑨[清]高凤翰编《高凤翰砚史》,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第10-11页。

⑩[清]包世臣撰《包世臣全集——中衢一勺·艺舟双楫》,第370页。

猜你喜欢

吴氏扇面篆书
饶宗颐老照片一组
张晓东《篆书国有岁以团扇》
轮椅上的好医生,发明“吴氏膏药”
鲁大东篆书苏轼“人生十六乐事”
有趣的羽扇
雷家民作品
邓石如篆书《唐诗集句》
王安石用善良赢得真爱
舒强扇面作品选登
北宋宰相王安石:用善良赢得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