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湖帆旧藏本《圣母帖》

2019-11-19黄爱民

中华书画家 2019年12期
关键词:雁塔吴湖帆怀素

□ 黄爱民

《圣母帖》全称《东陵圣母帖》,由盛唐时期书法大家怀素以草法书写。根据帖后落款时间“贞元九年(793)岁在癸酉五月”,可知为怀素晚年作品。惜《圣母帖》墨迹无存,有碑石刻于宋元祐三年(1088),现藏西安碑林。

《圣母帖》讲述了东陵圣母升仙及晋康帝修建、唐人郭氏重修圣母宫的故事。晋康帝时,广陵人杜氏之妻得真人刘刚授以秘符,饵以珍药,身心发生巨变,超凡脱俗,不愿再过世俗生活,以致丈夫杜氏忿忿不平,初以妇礼规诫,其妻不以为意,日久生怨,杜氏到官府状告妻子,使妻子入狱。杜氏之妻遂飞升而去。晋康帝以为此乃中兴之兆,“诏于其所置仙宫观,庆殊祥也。因号曰:‘东陵圣母’”。圣母自晋至隋,崇奉不绝。及隋炀帝东迁,圣母宫日渐衰败。唐朝时淮南节度观察使礼部尚书、监军使太原郭氏重修圣母宫,郭氏从侄撰文颂之。

《圣母帖》被明《宝贤堂集古法帖》《玉烟堂帖》等诸家法帖收入。北宋黄伯思的《东观余论》、明赵崡的《石墨镌华》记载了与《圣母帖》相关的书法评价,清陆增祥的《八琼室金石补正》对《圣母帖》的刻石情况做了描述,蒋光煦的《东湖丛记》对元祐戊辰刻本《圣母帖》做了详细介绍。

一、吴湖帆旧藏本《圣母帖》

故宫博物院现有一册吴湖帆旧藏的《圣母帖》,其墨纸第9开中有一行篆书“元祐戊辰(1088)仲春模勒上石”,明确了其上石时间为宋哲宗元祐三年(图1)。据宋人黄伯思所著《东观余论》记载,元祐戊辰刻本其石在西安府学(即今西安碑林),“高二尺一寸,广四尺五分。二截,共五十三行,草书;上石年月一行,篆书;又题名五行,正书”。

此册《圣母帖》封面由吴湖帆题签,内有吴湖帆手绘“东陵圣母”飞升像一幅,篆书题“宋拓圣母帖”(图2、图3)。挖镶裱,蝴蝶装,浓墨拓。墨纸11开,每半开纵29.1厘米、横13.4厘米。草书,书法较怀素早年作品趋于平和凝练,笔法圆融入矩,乃上佳之作。文中“遂神仪爽变”之“神”字线条流畅完整,中部石花较小(图4);“水旱札瘥”之“札”字最后一笔损泐不多(图5);是为宋拓本。后有吴湖帆、邓邦述、蒋因培、吴曾源、吴梅、王同愈、冯超然各家题跋,及刘未林、朱祖谋、陈承修观款。前后共钤“醜簃”“醜簃长年”“吴湖帆”“四欧堂印”“吴万”“吴湖帆藏”“吴万宝玩”“宋本”“蒋楷之印”“端木”“湖帆宝此过于明珠骏马”“飞云当面化龙蛇”“于此间得少佳趣”“因”“培”“吴曾源印”“癯盦”“未林”“孝臧”“王同愈”“闽县陈氏”“心赏”“超然心赏”“嵩山居士青箱秘玩”等32方印章。

图1 《圣母帖》第9开明确了其上石时间为“元祐戊辰(1088)仲春模勒上石”

图2 《圣母帖》封面吴湖帆题签

图3 吴湖帆手绘“东陵圣母”及其篆书题“宋拓圣母帖”

图4 《圣母帖》局部

图5 《圣母帖》局部

图6 吴曾源跋《圣母帖》

值得一提的是,在书跋的各家中,清末曾官至内阁中书的吴曾源①受吴湖帆所托,将草书《圣母帖》释文全部录出(图6),全文如下:

图7 吴湖帆跋《圣母帖》

图8 冯超然跋《圣母帖》

圣母心俞至言,无疾冰释。遂奉上清之教,旋登列圣之位。仙阶崇者灵感远,丰功迈者神应速。乃有真人刘君,拥节乘麟,降于庭内。刘君名纲,贵真也,以圣母道膺宝箓,才合上仙,授之秘府,饵以珍药,遂神仪爽变,肤骼纤妍,脱异俗流,鄙远尘爱。杜氏初忿,责我妇礼,圣母翛然,不经听虑。久之生讼,至于幽圄,拘同羑里。倏□霓裳,仙驾降空,卿云临户,顾召二女,蹑虚同升,旭日初照,耸□直上,旌幢彩焕,辉耀莫伦,异乐殊香,没容方息。康帝以为中兴之瑞,诏于其所,置仙宫观,庆殊祥也。因号曰:“东陵圣母”。家本广陵,仙于东土,曰:“东陵”焉;二女俱升,曰:“圣母”焉。邃宇既崇,真仪丽设。远近归赴,倾币江淮,水旱札瘥,无不祷请,神贶昭答,人用大康。奸盗之徒,或未引咎,则有奇禽,翔其庐上,灵徵既降,罪必斯获。闾井之间,无隐慝焉。自晋暨随,年将三百,都鄙精奉,车徒奔属。及炀帝东迁,运终多忌,苛禁道侣,玄元九圣,丕承慕扬,至道真宫,秘府罔不□建。况灵踪可讯,道化在人,虽芜翳荒郊,而奠祷云集。栋宇未复,耆艾衔悲,谁其兴之?粤因硕德从叔父、淮南节度观察使、礼部尚书、监军使太原郭公,道冠方隅,勋崇南服,淮河既□,蒸氓作而不朽,存乎颂声。贞元九年岁在癸酉五月。

王同愈②在题跋中对吴曾源所作释文的错漏处给予了纠补:“释文三行‘授之秘符’误‘府’;六行‘没空方息’,‘空’误‘容’;十一行‘罔不’下是‘旌’字”。

二、流传

根据现存《圣母帖》后诸家题跋及相关印章可知,其有明确收藏信息最早可追溯到清代张蓉镜。墨纸后蒋因培③题跋:“道光乙未初秋,遇味经书屋芙川仁兄出此展读,三复以识心赏。”可知在道光十五年(1835)秋季之前,张蓉镜已收藏此册《圣母帖》。张蓉镜,生卒年不详,字伯元,号芙川,张燮长孙,江苏常熟人。清藏书家,家有藏书楼名“双芙楼”。

在张蓉镜之后可考的收藏者为吴湖帆。吴湖帆(1894-1968),初名翼燕,字遹骏;后更名万,字东庄;号倩庵,别署丑簃,书画署名湖帆。江苏苏州人,吴大澄嗣孙,书画鉴藏家。其于1930年2月得到了《圣母帖》,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自题:“获此宋拓本,欣忭无量,因倚坡公律调《醉翁操》一阕书于后:灵踪,如虹,云峰。渺难穷,谁同?丹霞洞天仙坛崇,日华初照陵东,鸾驾空,一(去)笑步苍穹,挈两鬟羽衣以从。”(图7)吴湖帆宝爱之余屡邀好友同赏,邓邦述、吴曾源、吴梅、王同愈、冯超然书题跋共五处,刘未林、朱祖谋、陈承修各书观款一处,时间在民国十九年(1930)二月至七月之间。

吴梅④在题跋中言明:“此(指《圣母帖》)为琴川张芙川旧藏。蒋辛峰即著《春雨斋诗集》者也。芙川藏弆至富,不让陆敕先⑤。湖兄宋本《淮海词》亦芙川篋中物,今得此帖可谓延津之合矣。”指出除此册《圣母帖》外,吴湖帆收藏的宋本《淮海词》亦为张蓉镜旧藏之物。

翌年,吴湖帆以物易物将此册《圣母帖》换给了穆藕初。穆湘玥(1876-1943),字藕初,号恕园,上海人,民国时期著名爱国实业家,昆剧传习所创办人之一。他自己虽不写字作画,但与书画界名人时有往来。得《圣母帖》一年后,穆藕初又将《圣母帖》换与冯超然⑥。冯超然在题跋中对这一过程做了详细的叙述:“蕅初⑦仁兄自润州还,购得《灵岩题壁诗》拓本确是明拓孤本,湖兄见之爱不忍释,遂以旧藏《圣母帖》相易。翌岁,蕅兄获麓台真迹,索余临本,即以此帖为赠。因余素喜素师书,故不惜瑰宝以投余所好,爰缀数言志知己之载也。”(图8)互换藏品实乃书画收藏者日常交往的一种方式。

最终,故宫博物院于1958年购藏此册《圣母帖》。

值得注意的是,在墨纸第11开左侧钤有“蒋楷之印”朱文长方印一处,下方另钤“端木”朱文方印、“于此间得少佳趣”朱文长方印各一处。三印风格、印泥色泽类似,似为一人所用之印。

蒋楷(1774-1827),原名星楷,又名三益,字文隅,又字平雨,号梦华,海宁人,清代藏书家。精鉴赏,好聚书,藏品中不乏宋元善本。他过世后藏书大半归从侄蒋光煦所有,蒋光煦即《东湖丛记》的作者。蒋光煦(1813-1860),字日甫,又字爱筍,号雅山、生沭、放庵居士,浙江海宁人,清著名藏书家。蒋光煦在《东湖丛记》中提及《圣母帖》以元祐戊辰刻于西安府学者为最佳,并对其他刻本做了评价;又说自己从小嗜学此碑,能够背诵碑文内容。他当见过元祐戊辰刻本《圣母帖》,或许他从蒋楷处所得遗物就包括此帖。但在无法确定“蒋楷之印”就是蒋楷的收藏印,也无其他切实可信的佐证资料之前,不能断言此帖曾经蒋楷收藏,且待来日有更加丰富可靠的资料时再做结论。

图9 《圣母帖》“同等”五列

三、“同登”五行

墨纸第10开从右至左书“同登/大和四年十月十二日/乡贡进士柳槃/试大理评事柳乘/左拾遗裴休”五列(图9)。从内容上看,此五行明显与《圣母帖》无关,却不知出自何处。裴休(791-864),字公美,孟州济源人,活动于唐穆宗至唐懿宗时期,晚于怀素活动的年代。

清中期金石学家翁方纲在《复初斋文集》卷二十四《雁塔题名重摹本跋》篇之末附识云:“今陕西碑林有怀素书圣母帖一石,其石尾有‘大和四年裴、柳同登’楷题,是即唐《雁塔题名》残刻之尚仅存者。而宋元祐时借用其前半空石刻怀素草书耳。”⑧蒋光煦赞同翁氏的观点,在所著《东湖丛记》中指出:“雁塔原题世无只字,即宋大名柳瑊重摹之十卷,虽残拓亦何从得见,兹赖是刻之借用,而此 二十九字之原刻佳迹岿然独存,岂非厚幸。然非翁先生拈出,亦何以抉学古之疑,益叹审读古刻之不易。”

邓邦述⑨在题跋中阐明的观点与《东湖丛记》的认识一致:“同登五行非跋非观款,与《圣母帖》不相涉。前人考为唐《雁塔题字》名残刻之仅存者。宋元祐时借用其前半空石刻怀素草书耳。余外舅能静先生⑩于金石学精研有年,亦谓其言可信。《雁塔题字》全刻,宋宣和庚子大名柳瑊曾重摹编成十卷行世,甚稀。近人偶见零拓,类皆不全。鉴者群以孤本目之,然则此数行真鸿宝矣。”

图10 《圣母帖》冲元记、颖叔书“中书观怀素书”篇

柳瑊(1084-1139),字伯玉,安徽合肥人。少时才思敏捷,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进士。他在《慈恩寺雁塔唐贤题名》跋中对“雁塔题名”做了简介:“唐人登科,燕集曲江,题名雁塔,一代之荣。观当时士风,以不得与为深恨。国朝锡燕琼林,立碑太平兴国寺,乃用唐之遗典。故凡歌诗启叙纪述同年契者,引雁塔为故事。”雁塔题名之风始于唐高宗神龙年间,中宗以后成为定例。新科进士在杏园宴后,来到慈恩寺大雁塔下,同年中选一善书之人将大家的姓名、及第时间等墨书于壁上。他日如果同榜中有人位至卿相,那么他的姓名将被染成红色,以示荣耀。

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十一月,谏议大夫陈商权主持进士考试后,奏对不称旨,丞相李德裕因自己非科第出身,借机废除雁塔题名。“十二月……二十二日,中书覆奏:‘……臣等商量,今日以后,进士及第一度参见有司,向后不得聚集参谒,及于有司宅置宴。其曲江大会朝官及题名、局席,并望勒停。缘初获美名,实皆少俊,既遇春节,难阻良游,三五人自为宴乐,并无所禁;唯不得聚集同年进士,广为宴会。仍委御史台察访闻奏。谨具如前。’奉敕宜依。于是向之题名,各尽削去。”洎李德裕倒台,雁塔题名才得以恢复。

据柳瑊所作《〈慈恩寺雁塔唐贤题名〉跋》记载:“(雁)塔成于显庆间,距今几五百年,坚完如新,壁间砖上,字墨犹存。四方士大夫,自非身尝登览,盖莫之见,世亦未有摹刻以传者。宣和庚子,瑊以漕事使关中,公余与同僚访古,周览塔上,层层见之。字画遒丽,俱有楷法。全榜无几,而名卿韪人留记姓字岁月者倍多。乃得善工李知常等,俾尽摹刻于石。”摹刻雁塔题名以传始于柳瑊。他因一次公差到了关中,工作之余游览大雁塔,对其墙壁上历年所累积的题名颇欣赏,于是找人将雁塔题名摹刻上石并拓印,得《慈恩寺雁塔唐贤题名》十卷。

如前文所述,元祐戊辰刻本《圣母帖》后半与《慈恩寺雁塔唐贤题名》中“同登”五行刻于一块石头上,究竟是谁借用对方未用之余石刻己方之文字呢?从时间上看,元祐戊辰刻本《圣母帖》刻于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而柳瑊所刻《慈恩寺雁塔唐贤题名》刻于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所以理当是先有《圣母帖》而后才有《慈恩寺雁塔唐贤题名》,不存在借用《慈恩寺雁塔唐贤题名》前半空石刻怀素草书的情况。事实恰恰相反:宋宣和时曾借用《圣母帖》刻石后半之空石刻《慈恩寺雁塔唐贤题名》,在椎拓《圣母帖》时,同在一石上的“同登”五行被一并拓印下来,与《圣母帖》装为一册,由此得以存世。

《慈恩寺雁塔唐贤题名》全刻本,乃宋人柳瑊于宣和二年(1120)摹刻编成十卷行世,当时流传的就不多,及至清朝,仅见零散拓本,类皆不全。“同登”五行共二十九字借《圣母帖》得以流传下来,成为宋刻《慈恩寺雁塔唐贤题名》全刻本确曾存在过的力证。

另,“同登”五行后续接墨纸,上镌刻文字三行:“怀素草圣识之者少/如周越亦号能书其/珍爱如此固”,及冲元记、颖叔书“中书观怀素书”一篇:“余既连得见鲁公真迹三帖,其笔法遒劲温润,窃甚爱之。及读怀素书乃云:亦恨不得与张颠长史相识。近于洛下偶逢颜尚书真卿,自云颇传张长史笔法,然后知鲁公之书盖得张颠之梗概云。”(图10)直指张旭、颜真卿、怀素三人在书法方面的传承关系。吴湖帆评:“此三行及后幅冲元记跋原装于此,故仍其旧然。墨色黝黑尤在《圣母帖》之前,亦宋拓无疑也。”说明此册《圣母帖》在吴湖帆手中曾经重新装裱过;此三行及后幅冲元记在重装时仍按原来的顺序装裱,吴湖帆据其墨色判断,拓印时间早于元祐戊辰刻本《圣母帖》。

四、真伪

以草法书《圣母帖》时怀素已是暮年,其时怀素的书法创作已经步入成熟阶段,不复年轻时“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的张狂飞扬,倒多了几分平淡凝重。《圣母帖》笔法圆融入矩,沉着肃穆无火气。《东观余论》评:“藏真此书殊合作,‘授’‘裳’‘像’‘爽’等字杂章草法,弥足爱也。”吴湖帆在题跋中品评道:“翩有时而惊鸿,矫有时而游龙。神光来去中,停匀藏棱锋。此意溯张风,遇知差幸颜鲁公。”既点评了书法的精彩之处,又言简意赅地介绍了怀素草书的源流。

另一方面,人们对《圣母帖》的真伪性持不同意见。如明人杨慎在《墨池璅录》中说:“唐元卿谓此碑为伪笔,可谓卓识。虽云‘匀美清熟’,却微带俗气,应是高闲辈书耳。细玩亦有数笔类《自叙》及《藏真》稿帖,更俟具眼者辨之。”清人吴荣光指出:“藏真名重一代,唐以后假托其书,不知凡几。无论近世所传《圣母》、《自叙》绢本、大字《千文》墨迹,为后人临本,即湘中绿天庵专帖,皆属赝迹。盖藏真之书,转折绵密,无一直笔,无一疎笔,求其真者,惟西安《律公》三帖及《停云》《小字千文》,实为得之。”

同一法帖,不同刻本之间的真伪性不能一概而论。《东湖丛记》曾言:“素师遗迹以《圣母碑》为第一。此帖刻本,以元祐戊辰刻于西安府学为最佳。”说明《圣母帖》的刻本不止一个,唐元卿所见的是哪一块刻石不得而知,因此不能据此认为元祐戊辰本为伪作。

元祐戊辰刻本素来为世人所看重。《石墨镌华》给与极高评价:“此帖轻逸圆转,几贯王氏之壘,而拔其赤帜矣。亦元祐年刻,刻手极佳,与《藏真》《律公》俱不失素师笔意。”

五、结语

怀素出身寒门而嗜学不怠,得颜真卿点拨间接悟张旭笔法,在继承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家面目,正所谓“以狂继颠,谁曰不可”。时人对他颇多赞誉。除颜真卿外,唐朝诗人卢象、李白、钱起、张谓、王邕、戴叔伦、李舟、韩偓、裴说、苏涣、窦冀都曾为怀素作歌或诗文。戴叔伦在《怀素上人草书歌》中详细描述了怀素做草书的场面:“楚僧怀素工草书,古法尽能新有余。神清骨竦意真率,醉来为我挥健笔。始从破体变风姿,一一花开春景迟。忽为壮丽就枯涩,龙蛇腾盘兽屹立。驰毫骤墨剧奔驷,满座失声看不及。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合宜。人人细问此中妙,怀素自言初不知。”极言怀素草书妙理天成,心手合一,意到笔到,下笔千变万化,挥墨恣意迅捷,却又合乎法度。

《圣母帖》,怀素书于唐德宗贞元九年五月。怀素以佛教徒的身份书写宣扬道教的《圣母帖》看似少见,实则是当时释道并尊、释道融合的时尚的缩影。唐肃宗至文宗时期,藩镇割据大大削弱了中央集权,宦官专权使得社会更加动荡。诸帝为了稳固统治,虽然因个人信仰、好恶不同等对佛道二教的态度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说都加以积极扶持以便为其统治服务,遂形成了释道并尊的局面。二教为了各自的发展壮大,又相互取长补短,不断融合。在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下,出家僧人怀素书道教作品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其时怀素已是晚岁之人,多了几分长者的平和,体现在书法创作上则《圣母帖》更趋飘逸自然,笔健墨润,神采焕发。《圣母帖》因其书法价值广受后人宝爱,不断有习字者临摹,如宋徽宗、清高宗,以及明后期书画大家董其昌都曾临习过《圣母帖》。

怀素草书名重一时,亦为盛名所累,流传于世的伪作不知凡几。有人认为《圣母帖》乃是伪作,为高闲之流所书而冒怀素之名。与此相对,《石墨镌华》《东湖丛记》及清金石鉴赏家吴荣光从保留怀素笔意、刻手水平角度分析,认定元祐戊辰刻本《圣母帖》为上佳之作。

吴湖帆旧藏元祐戊辰刻本《圣母帖》在怀素草书后另有“同登/大和四年十月十二日/乡贡进士柳槃/试大理评事柳乘/左拾遗裴休”五行。“同登”五行出自《慈恩寺雁塔唐贤题名》,却与《圣母帖》装为一册,实因宋宣和时曾借用元祐戊辰刻本《圣母帖》之后半刻石刻《慈恩寺雁塔唐贤题名》,是柳瑊确曾摹拓《慈恩寺雁塔唐贤题名》十卷本的力证。吴湖帆在题跋中特别强调:“素师记妙,元祐镌工。雁题旧字,尤喜贞珉未砻。”可知此五行的重要意义。

注释:

①吴曾源,生卒年不详。字伯渊,号九珠,江苏吴县人。光绪年间举人,官至内阁中书。

②王同愈(1855-1941),字胜之,号栩缘,江苏元和人。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历官文渊阁校理、湖北学政、江西学政。善书画,好藏书。

③蒋因培(1768-1838),字伯生,江苏常熟人.清诗人。

④吴梅(1884-1939),字瞿安,号霜厓,江苏苏州人。晓音律精词曲,为一代戏曲宗师。

⑤陆贻典(1617-1686),又名陆典,字敕先,自号觌庵,江苏常熟人。明末清初藏书家、诗人。

⑥冯超然(1882-1954),名迥,以字行,号涤舸,别署嵩山居士,江苏常州人。早年以仕女画名世,后以山水著称。

⑦“蕅”古同“藕”。

⑧[清]翁方纲《复初斋文集》,卷二十二至二十四,第108页⑨邓邦述(1868-1939),字孝先,号正闇,江苏南京人。两广总督邓廷桢后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进士,精金石考据,喜藏书。赵烈文既是其舅,亦是其岳父。

⑩赵烈文(1832-1894),字惠甫,号能静,江苏阳湖人。曾为曾国藩幕僚,家富藏书。

猜你喜欢

雁塔吴湖帆怀素
游雁塔
吴湖帆《谢朓青山李白楼》
怀素芭蕉练字
书僧怀素的籍贯
雁塔夜吟
联谜考徒弟
怀素芭蕉练字
吴湖帆鉴藏古代书画专题(下)
吴湖帆黄宾虹两大山水巨匠力作领衔诚轩春拍
正定雁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