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板块模型特征与解题策略

2019-11-19

教学考试(高考物理) 2019年6期
关键词:货箱因数摩擦力

湖北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

模型传经典 解题有策略

板块模型是力学问题中的一个经典模型,它能将物体的受力分析、运动过程分析、力与运动的关系、功与能的关系及相关的运动图象等力学主干知识串在一起,衍生出经典的力学问题,备受高考关注。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对板、块进行动态分析和终态推断,从力与运动、功与能的观点和运用图象的手段来揭示其本质、特征、过程。

一、模型特征

此模型一般是物块(可视为质点)叠放在板状的物体上。往往由于板或物块具有初速度或在外力作用下运动,板与块在它们相互间摩擦力的作用下发生相对滑动,从而引出求它们相对滑动的距离、时间、最终速度、摩擦生热等一系列问题。

二、解题策略

1.受力分析与临界状态分析

采用隔离法或整体法,或将隔离法与整体法交叉使用,正确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及运动特征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对板块模型的受力分析,关键是对摩擦力的分析。板块间的摩擦力可能是动摩擦力,也可能是静摩擦力,要结合物体的运动状态来判断其受到摩擦力的方向。在经过临界状态(板与块等速)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及方向)还有可能发生突变,力的变化会导致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牛顿运动定律与匀变速运动规律是板块问题中力与运动分析的基础。

【例1】如图1所示,在水平面上有一质量为m=10 kg的足够长的木板B,其上叠放一质量相同的物块A,A与B、B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分别为μ1=0.3和μ2=0.1。所有接触面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均等于滑动摩擦力。现给木块施加一随时间t增大的水平作用力F=kt(k=5 N/s),g取10 m/s2。下列反映A、B运动的加速度图象、速度图象及A、B间摩擦力f1、B与地面间摩擦力f2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中正确的是

( )

图1

A

B

C

D

【解析】A、B间的最大静摩擦力fm1=μ1mg=30 N,B与地面间最大静摩擦力fm2=2μ2mg=20 N。设A、B一起运动的最大加速度为am,对B由牛顿第二定律有fm1-fm2=mam,可得am=1 m/s2;这时对A、B整体有F-fm2=2mam,又F=kt,可得F=40 N,t=8 s。

(1)当0≤F≤20 N(0≤t≤4 s)时,A、B两物块均静止,f1=f2=F=kt;

【答案】AD

【点评】本题中A、B刚好相对地面滑动与A、B刚好相对滑动是两个临界状态,求出这两个临界状态对应的外力F(或对应的时间t),再将题给条件与临界条件进行分类讨论,是此题求解的关键。求解中灵活地采用了整体法与隔离法。对图象问题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函数关系式是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

2.功与能分析

能量决定因素力位移与距离功能关系重力势能重力竖直分位移ΔEp=-WG动能合外力物体(质点)对地位移ΔEk=∑W机械能除重力外的其他力物体(质点)对地位移ΔE机=∑W其他产生内能板块间的滑动摩擦力板块间相对移动的距离Q=fx相对

【例2】如图2所示为某生产流水线工作原理示意图。足够长的工作平台上有一小孔A,一定长度的操作板(厚度可忽略不计)静止于小孔的左侧,某时刻开始,零件(可视为质点)无初速度地放在操作板的中点,同时操作板在电动机带动下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直至运动到A孔的右侧(忽略小孔对操作板运动的影响),最终零件运动到A孔时速度恰好为零,并由A孔下落进入下一道工序。已知零件与操作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1=0.05,零件与工作台间的动摩擦因数μ2=0.025,不计操作板与工作台间的摩擦,g取10 m/s2。求:

图2

(1)操作板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大小;

(2)若操作板长L=2 m,质量M=3 kg,零件的质量m=0.5 kg,则操作板从A孔左侧完全运动到右侧的过程中,电动机至少做多少功?

【解析】(1)如图3所示,设零件向右运动距离x1时与操作板分离,此过程经历时间为t1,此后零件在工作台上做匀减速运动直到A孔处速度减为零,设零件质量为m。

图3

零件与板分离后

零件在时间t1内与操作板因摩擦产生的内能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电动机做功至少为

W=ΔEk1+ΔEk2+Q1≈12.33 J

【点评】画出物体运动的过程示意图,从图中容易找出两物体运动位移大小的几何关系。力与运动的分析、功与能的分析是力学问题求解的两大分析思路。物体与传送带因滑动摩擦而产生的热Q=fx相对,这里x相对是物体与传送带相对运动的距离(或路程),不一定等于相对位移的大小。

3.图形分析

一方面是画出物体运动过程示意图,根据物理现象的发生、发展,按时间和空间的先后顺序把物理过程绘图展开呈现,形成直观的、便于分析的物理图景。画出板、块运动过程示意,从图形中容易找出板、块运动位移间的几何关系,这是解题的隐含条件;另一方面是画出物体相关的运动图象,如v-t图、a-F图等,利用图象的物理意义进行求解。图象是将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一种手段,也是提高解题效率的一种有效方式。

图4

【解析】货箱刚放上平板车后,开始一段时间向右做匀加速运动,由μmg=ma,得a=μg=2 m/s2,方向水平向右;设经过时间t1和车达到相同速度,由at1=v0-a1t1得t1=1 s,此时相同速度为v1=a1t1=2 m/s,方向向右;

图5

由于货箱的最大加速度a=μg=2 m/s2

故货箱到车尾的距离d=l-Δx+s1-s2=1 m。

【点评】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方向相反。在刹车减速运动过程中,车上货箱受动摩擦力的作用,开始做匀加速运动,在达到车速前,货箱相对车向后滑动;当与车速相等后,由于车的加速度大于货箱的加速度,即车速比货箱减速得快些,则在以后运动过程中货箱相对车向前滑动,直到两者均停止运动。本题分析的关键是要抓住货箱受到摩擦力的特点来进行,对物理过程的分析可以在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上进行展开,可以画出运动过程示意图,也可以结合速度图象进行分析。

【例4】(原创)如图6所示,质量m=1 kg的小物块A(可视为质点)放在长L=4.5 m的木板B的右端。开始时A、B两叠加体静止于水平地面上。现用一水平向右的力F作用在木板B上,通过传感器测出A、B两物体的加速度与外力F的变化关系如图7所示。已知A、B两物体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相等,且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重力加速度g=10 m/s2。求:

图6

图7

(1)A、B间的动摩擦因数μ1;

(2)乙图中的F0的值;

(3)若开始时对B施加水平向右的恒力F=29 N,同时给A水平向左的初速度v0=4 m/s,则在t=3 s时A与B的左端相距多远?

【解析】(1)由图乙知当A、B间相对滑动时A的加速度

a1=4 m/s2

对A由牛顿第二定律有μ1mg=ma1

可得μ1=0.4

(2)设A、B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2,B的质量为M。当A与B间相对滑动时对B由牛顿第二定律有F-μ1mg-μ2(m+M)g=Ma2

可得M=4 kg,μ2=0.1

则F0=μ2(m+M)g=5 N

(3)给A水平向左的初速度v0=4 m/s且F=29 N时,A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1=4 m/s2,方向水平向右;

由于x1+x2=L,即此时A运动到B的左端,当B继续运动时,A从B的左端掉下来停止。

在t=3 s时A与B左端的距离

【点评】本题通过板块模型结合a-F图象,考查运用牛顿运动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物理图象的函数关系式、分析物理图象的意义是问题求解的关键。

猜你喜欢

货箱因数摩擦力
微卡基础货箱结构设计
『摩擦力』知识巩固
理顺摩擦力
浅析N1类轻型货车货箱护栏通用设计
透析摩擦力
因数是11的巧算
“积”和“因数”的关系
因数和倍数的多种关系
积的变化规律
高效倒运货箱及其相关专利检索和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