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心中永远的“吉尔达”
——观格鲁贝洛娃与SSO 音乐会有感

2019-11-19蔡磊磊

歌剧 2019年10期
关键词:乐迷歌唱家音乐会

文:杜 琳 图:蔡磊磊

埃迪塔· 格鲁贝洛娃,一个亲切又遥远的名字——对于喜爱花腔女高音的乐迷们来说,谁不为她灵动的声音所着迷;但令人惋惜的是,此前格鲁贝洛娃从未到中国举办过音乐会,我们也从未有机会能够现场聆听这位花腔大师美妙的声音。不知是否曾与小泽征尔合作过的缘故,格鲁贝洛娃倒是多次到访日本演出。此番格鲁贝洛娃2019 年10 月的中国之行遍及四座城市(厦门、上海、北京、广州),也算弥补了中国乐迷多年来的遗憾。

初识格鲁贝洛娃,缘于歌剧导演让-皮埃尔·波奈尔(Jean-Pierre Ponnelle)制作的电影版歌剧《弄臣》,这部剧堪称威尔第歌剧《弄臣》的“经典版本”。波奈尔制作了许多经典的歌剧剧目,如1974 年弗雷妮和多明戈主演的《蝴蝶夫人》,以及由伯姆(Karl Böhm)指挥的《费加罗的婚礼》等。电影版歌剧《弄臣》的精妙之处在于选角的成功,仿佛伯爵、吉尔达就是为帕瓦罗蒂和格鲁贝洛娃量身定做的——无论外形还是声音,都与剧中人物完美匹配。我想大家都难以忘记,遇见爱情的女孩儿吉尔达喃喃自语般唱起的“亲爱的名字”,以及眼见恋人与他人调情,悲痛欲绝的吉尔达在窗外绝望的歌声。这些画面和声音深深地印入我的脑海,犹如一种思维的惯性,不论何时何人演唱这些咏叹调,我都会先入为主地“放映”出格鲁贝洛娃的演绎,可见她所塑造的吉尔达是成功的!

但我内心的疑问也一直挥之不去,73 岁的格鲁贝洛娃是否还依然能够保持高水准的演唱呢?我想有许许多多的乐迷也带着同样的疑问步入音乐厅,我甚至将其定位为一场出于“情怀”聆听的音乐会。但格鲁贝洛娃没有让我们失望,整场音乐会为我们带来了绚妙的“临响”快感与歌唱家满满的“心意”。

OUTLINE / Who among fans of coloratura sopranos doesn’t fall for Edita Gruberova? We are fortunate that Gruberova makes her longawaited debut in China, on an extensive tour of Xiamen, Shanghai,Beijing and Guangzhou this October.

格鲁贝洛娃的出场与众不同,当指挥站定后,她仍然没有出现,我一度在想是否曲目有所调整。但当多尼采蒂的音乐奏起后,歌唱家缓步走向舞台中央,激动的乐迷们虽然知道必须理性克制但仍然按捺不住,给予了格鲁贝洛娃热烈的掌声。她“神秘”的出场方式更增添了乐迷们的期盼——这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位传奇人物,73 岁还依然活跃在音乐会的舞台上!

观众还未平复激动的心情,格鲁贝洛娃已“变身”为爱痴狂的露琪亚,开始了咏叹调“寂静笼罩着”的演唱。不同于10 月1 日晚在厦门的演出,格鲁贝洛娃省去了叙述泉水中幽灵亡魂的宣叙调,直接从咏叹调演唱。当她一开口,我的心便落定——她功力犹在。实在无法想象一位古稀之年的“老奶奶”能够唱出如此清丽的声音。唱段中女仆艾丽莎的角色仅由乐队奏出,但由于唱词的省略,缺失了艾丽莎预言露琪亚与埃德加这段爱情悲剧的伏笔。或许是舟车劳顿的缘故,格鲁贝洛娃略显疲态,对声音的控制有些力不从心,音程的跳跃、音区的转换并未尽显她娴熟的花腔技术。但格鲁贝洛娃却让我们见识到一位富有舞台表演经验的艺术家如何表现她的机智:当交响乐队演奏到高潮时,格鲁贝洛娃果断向前迈步,以防乐队掩盖自己轻巧的声音。

紧接着,格鲁贝洛娃演唱了罗西尼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中罗西娜的经典唱段“我听到美妙的声音”。对于格鲁贝洛娃来说,罗西娜这个角色有着特殊的意义:22 岁的格鲁贝洛娃首次登台正是出演罗西娜这个角色,从青年到暮年,“罗西娜”见证了格鲁贝洛娃漫长的艺术之路。恰巧今年年初,美国次女高音歌唱家乔伊斯·迪多纳托也在上交的音乐会上演唱了这首咏叹调。尽管两位歌唱家的音域、声线不同,但通过演唱同一首作品,也更直观地表现出她们完全不同的“音乐气质”。迪多纳托的声音更加厚实圆润,经她演绎后的罗西娜带有一种“美式”的俏皮。相比之下,格鲁贝洛娃的声音较为纤细轻巧,塑造出具有“欧式”典雅的罗西娜。可以看出,格鲁贝洛娃为中国观众带来了以“美声歌剧”为主的音乐会曲目。

“美声歌剧”,主要特指19 世纪早期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罗西尼、多尼采蒂、贝利尼所创作的歌剧。不同于瓦格纳的乐剧,“美声歌剧”意在凸显意大利的美声传统,以声乐为主导,乐队予以烘托。长久以来,意大利歌剧一直遭受质疑与非议。无论是格鲁克歌剧改革,还是瓦格纳摒弃“歌剧”一词,以“乐剧”来实现其“整体艺术”的观念,实际上都是为了找寻“歌剧的真谛——以音乐来承载戏剧”。但在现今的音乐会舞台上,为什么仍然是以意大利歌剧为主的曲目呢?答案很简单:“好听!”音乐会舞台的主角是谁?毋庸置疑是歌唱家。那么毫无疑问,观众走入音乐厅就是为了聆听歌唱家精湛的艺术声音,观赏他们非凡的舞台表现力,所以意大利歌剧咏叹调是最适宜的曲目,既动人心弦又具戏剧张力,绚烂的花腔技巧又令人“大饱耳福”。

下半场,格鲁贝洛娃渐入佳境。不得不赞叹,格鲁贝洛娃演唱多尼采蒂、贝利尼的作品相当传神。“哦,这心灵的光芒”是多尼采蒂歌剧《夏莫尼的琳达》中一首有名的唱段。仅用一瞬,格鲁贝洛娃就用灵动干净的声音化身为琳达,那些音符仿佛与她的身心融为一体,恣意洒脱的跳动,透出恋爱中少女的快乐,一切都是那么真实自然。

当我们还沉浸在恋爱的憧憬时,瓦伦托维奇已带领乐队奏响阴郁的旋律,立即将我们拉向另一个场景,含冤的贝亚特里切在临死前唱出最后的祷告“如果容许为我立碑,那么不必献花”。贝利尼的音乐带有他独特的气质,当前奏响起,不禁引我想起格鲁贝洛娃塑造的另一个贝利尼的角色诺尔玛,同样是这样庄严圣洁的声音唱起“圣洁的女神”(Casta diva)。格鲁贝洛娃总能用平静的声音轻轻抚慰我们的耳朵,随着声音的起起伏伏,我们犹如坐过山车一般,心悬一线,屏气凝神,在声音的张合中直击心灵,在惊险刺激中久久回味。

整场音乐会中,演唱维奥莱塔这个角色是颇具挑战的,这是一个带有一定戏剧性的重抒情的女高音角色。诚如格鲁贝洛娃自己所说,“维奥莱塔是我声音的极限,再重的角色就不适合我的花腔音色了。我的音色太轻巧了,无法负担过分沉重的威尔第式的管弦乐。”确实,许多女高音歌唱家在演唱过瓦格纳或威尔第等重型角色后,即使重新回归莫扎特、贝利尼,但听起来总还是失去了曾经的味道。格鲁贝洛娃非常清醒地认识适合自己的是什么,从不一味地开拓角色、曲目,我想这也是为什么73岁高龄的她仍然能够活跃在舞台上的秘诀之一。

最后的返场演唱更是将现场气氛推向另一高潮,格鲁贝洛娃精心准备的两首中国歌曲《茉莉花》和《我爱你中国》,展现了歌唱家对中国乐迷满满的诚意。但令人兴奋的还是加演施特劳斯轻歌剧《蝙蝠》中的经典咏叹调“笑之歌”,格鲁贝洛娃将女仆阿黛莉演绎得惟妙惟肖。有趣的是,指挥瓦伦托维奇也仿佛“戏精”上身,带着乐团一起与歌唱家互动,俨然还原了歌剧中的场景,现场十分逗趣!

观众们的热情几乎要掀翻剧院的屋顶,全场乐迷起立为她喝彩!我们不禁感叹,73 岁的格鲁贝洛娃真了不起!美国音乐学家阿尔弗雷德·爱因斯坦在其专著《音乐中的伟大性》提出伟大作曲家所必备的七个条件:“生逢其时、胸怀大志、天才、博大、高产、创作生涯完美、心灵世界丰富”。照此看来,格鲁贝洛娃也堪称伟大的歌唱家。格鲁贝洛娃从1968 年在家乡首次登台出演罗西娜一角至今,其舞台表演生涯已有足足50 年之久。她成功塑造了48 个歌剧角色,共计711 场次演出,2019年3 月27 日才正式退出歌剧表演舞台。格鲁贝洛娃是令人敬佩的,一路走来需要经历多少彷徨困惑、艰难挫折,鲜花掌声的背后必是日复一日的磨炼,如不是出自对美声艺术极致的热爱,我想难以成就今天的格鲁贝洛娃!

我们总是感慨,如果能在她芳华时节“临响”她的美妙歌声,那该是怎么一种听觉享受?虽然我们错失了她技术上的“黄金时期”,但我们却遇见了她艺术上的巅峰。犹如雕塑《米洛斯的维纳斯》一般,带有一种“缺憾”的完美。无论何时,格鲁贝洛娃都是我心中永远的“吉尔达”!

猜你喜欢

乐迷歌唱家音乐会
搞砸的音乐会
小歌唱家
失败的音乐会
歌唱家与报晓员
沪语歌曲专辑《上海谣》与广大乐迷见面
海底音乐会
春天的音乐会
草丛里的歌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