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措施及控制干预效果
2019-11-18陈泽海
陈泽海
[摘要] 目的 探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措施及控制干预效果。方法 以沾化区2017—2018年体检的500名健康居民为研究对象,以双盲法为原则将所有健康居民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健康居民250名,对照组健康居民予以慢性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措施,实验组健康居民予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对比两组居民实施不同方式后的各项指标。结果 实验组居民不良生活习惯发生率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均低于对照组,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健康居民实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措施,可以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提高患者身体质量,降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措施;控制干预;效果
[中图分类号] R1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9)08(b)-0149-02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具有隐秘性、长期性、多发性的多重特征,成为困扰当前居民的重要疾病。近年来,因受经济、社会、家庭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往往选择居家康复的方式进行疾病治疗[1]。现阶段,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渐严峻,加之抽烟酗酒、饮食行为不健康等因素极易导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对此,该研究以2017—2018年体检的500名健康居民为对象,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实施预防干预措施,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该社区体检的500名健康居民为研究对象,以双盲法为原则将所有健康居民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健康居民250名,所有健康居民均于干预控制前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精神障碍患者。男性健康居民286名,女性健康居民214名,年龄在23~70岁之间,平均年龄(42.07±4.51)岁。两组健康居民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健康居民予以慢性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措施,实验组健康居民予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对比两组居民实施不同方式后的各项指标。相关人员在搜集资料、参考理论书籍的基础上,结合专业意见设计调查问卷,通过上门走访的形式发放调查问卷,具体内容包括被调查者一般资料及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认知、掌握情况,根据实验组居民的实际情况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健康教育培训活动,具体内容如下。
1.2.1 健康教育 医护人员要与居民建立民主和谐的沟通关系,根据忠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健康教育,围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做好卫生服务工作,帮助居民了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相关内容,包括疾病类型、相关因素、危害等,引导居民的思想认知发生转变,进一步将其落实到实际的生活行为习惯之中,努力改掉抽煙、酗酒等不良行为习惯,增强居民的自身免疫力及疾病抵抗能力,指导患者多食用新鲜的瓜果蔬菜和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保持体内营养物质处于均衡状态,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计划,适当地进行体育锻炼活动,做到禁烟禁酒。此外,对于存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居民来说,医护人员要建议其及时到医院就诊治疗,提高居民身体质量。
1.2.2 心理教育 医护人员要加强对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疾病知识讲座活动,引导居民认识到抑郁、暴躁等负面情绪的特点,了解消极心理情绪对自身身体产生的不利影响,深化居民思想认知,提升居民自我认识能力。同时,为居民讲解心理情绪疏导的正确方法,鼓励居民走出家庭多多参与社会群体活动,保持积极健康、正面乐观的心态,增强面对生活的自信心[2]。如果存在心理问题则需要及时就医或者与家人进行沟通交流,达到消除负面情绪的效果。
1.2.3 健康资料管理 根据居民的实际情况为其建立相应的健康资料档案,在记录居民性别、性别、年龄、学历、身高、职业、体重等基本资料的同时,还需要建立居民个人就诊档案,包括既往病史、家族遗传史、过敏药物史,并且及时询问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抽烟酗酒的不良习惯、饮食运动是否规律等,并将此看作是居民个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方案生成的依据。
1.2.4 疾病预防控制 加强对社区居民关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健康教育,在预防干预的基础上鼓励居民广泛参与其中。一方面,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宏观调控作用,重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出台关于环境保护、大气污染、减少水污染等方面的政策法规[3]。另一方面,卫生监督所、社区服务站等卫生机构要开展知识讲座、疾病预防宣传会议等,在社区公告栏内建立专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板块。在每月中设定一天为健康教育宣传日,改善社区居民的饮食结构,以低盐低脂低糖食物为主,规范社区居民日常生活行为,积极开展体育锻炼活动,增强居民身体健康质量,进一步提高居民机体免疫力。
1.2.5 疾病三级预防 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第级预防:加强对社区居民健康教育,指导社区居民掌握自我保健知识,以教育引导的方式促使居民开展有利于自身身体质量提升的行为活动,减少危险因素的出现,从根本上杜绝疾病的形成;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第二级预防:通过普通检查、疾病筛查、体检等方式评估居民的身体健康状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确保居民早日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③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第三级预防:持续监控居民的疾病进展,如果患者出现残疾或者缺乏自理能力等情况,则需要尽早进行康复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4]。
1.3 效果判定指标
该次研究以吸烟发生率、饮酒过量发生率、非健康饮食习惯发生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为效果判定指标。
1.4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中,以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居民不良生活习惯发生率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见表1,实验组250名居民中,吸烟31名(12.40%),饮酒过量42名(16.80%),非健康饮食习惯29名(11.60%),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47名(18.80%):对照组250名居民中,吸烟59名(23.60%),饮酒过量63名(25.20%),非健康饮食习惯82名(32.80%),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91名(36.40%)。实验组居民不良生活习惯发生率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均低于对照组,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近年来,受人口老龄、城市化程度加快、生活方式不合理等因素的影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者呈现年龄上升趋势,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探究其中的主要因素则是生活习惯不规律、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运动锻炼等。因此,在日常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控制酒精、烟草的摄入量,适当性地参与体育运动锻练,及时测量自身的血压、血脂等各项指标。
①健康教育:围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做好卫生服务工作,帮助居民了解慢性传染性疾病的相关内容,建议患者及时到医院门诊治疗,提高居民身体质量;②心理教育:加强对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疾病知识讲座活动、讲解心理情绪疏导的正确方法;③健康资料管理:根据居民的实际情况为其建相应的健康资料档案,将此看作是居民個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方案生成的依据[5];④疾病预防控制:加强对社区居民关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健康教育,在预防干预的基础上鼓励居民广泛参与其中;⑤疾病三级预防:加强对社区居民健康教育,通过普通检查、疾病筛查、体检等方式评估居民的身体健康状态,持续监控居民的疾病进展。在该次研究中,实验组居民不良生活习惯发生率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均低于对照组,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健康居民实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措施,可以帮防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提高患者身体质量,降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韦光武,包丽娟.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与防控策略研究进展[J].应用预防医学,2018,24(5):412-414.
[2] 饶小胖,石秀娟,徐美华,等.青岛市城阳区老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8(8):784-789.
[3] 吴玮,王天宝.综合防治模式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的防治康复效果[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8,25(11):104.
[4] 张梅,王丽敏.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状况及防控策略[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6,8(12):1-6.
[5] 李玉保,李丽清,杜褔贻,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对卫生费用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8,35(1):79-82.
(收稿日期:2019-05-20)